【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本文是台灣、上海、新加坡、香港的聯合調查,用數據和圖表比較兩岸四地的年輕人差異,看完圖表後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台灣只有 8.6%年輕人對未來樂觀,香港則是 12.8%,兩者為四地最末、倒數第二——有沒有發現對未來不樂觀的都是被中國壓制嚴重的地方?

(責任編輯:余如婕)

台灣青年僅 8.6% 對未來樂觀,兩岸四地最低;台灣、上海、香港年輕人 都對「高房價」最焦慮;不想再低薪!台灣青年寧願「高物價、高薪資」!

身處在大環境條件不佳的台灣青年,是失落的一代,還是充滿希望的一代?相較於中國、香港、新加坡的年輕人,誰對未來比較樂觀?夢想執行力又如何?

為了解四地青年對現狀及未來期望之想法,「遠見研究調查」、中國第二大媒體集團 SMG 旗下的《第一財經周刊》、新加坡發行量最大的華文報紙《聯合早報》及「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特別合作,共同發表「2017 兩岸四地華人青年翻轉力大調查」,針對台灣、上海、新加坡、香港四地 18~35 歲年輕人進行「夢想力」「驅動力」和「執行力」評比。

調查發現,台灣青年對現狀最焦慮,尤其對「高房價」最擔憂;即使如此,卻是華人圈中最勇於築夢的世代。

四地最低!台灣青年對國家未來 5 年經濟最沒信心

首先問到,「對於未來5年國家經濟發展樂觀嗎?」,結果台灣青年最沒信心,僅 8.6% 持樂觀態度,約莫只有上海(50.8%)的 1/6(表1)。但也因為長期處於經濟弱勢環境,台灣年輕人最期待未來能身處在「高物價、高薪資」的環境裡,比例高達 53.5%,亦即寧願物價高一點,也不願意低薪,顯示台灣人深諳「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道理。

過去,台灣年輕一代常被貼上「啃老族」「草莓族」標籤,但調查顯示,可能長久處於景氣低迷,台灣青年反而最期待突破,最能樂觀迎戰未來。台灣年輕人「夢想力」「驅動力」分別為 71.0 分及 65.8 分,是華人圈最高的,突顯台灣青壯世代「敢做夢」「敢築夢」的衝勁。

發現1〉台青對現狀最無力

針對大環境的看法,請年輕人從時下最常遭遇到的難題中,各列出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機率。結果發現,台灣青年世代對於各大選項的恐懼強度皆是四地之冠。換言之,在華人圈中,台灣新生代對大環境最具無力感。

其中,被台灣青年視為頭號問題的是「房價過高」,81.3% 認為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而「無法學以致用」「薪資過低」「資金不足」「國際視野不足」也名列台灣年輕人心中「不安全感」的 2~5 名,且都認為發生機率會高於五成 (表2)。

值得關注的是,房價問題儼然是華人圈的共業。除了福利制度完善的新加坡外,上海、香港青年也都將之視為心中最痛。71.1%香港人認為會為高房價所累,這幾乎是第二名的「無法學以致用」(37.8%)的兩倍。

除了高房價,台灣年輕人對低薪的憂慮感(61.3%認為會遭受低薪問題)也幾乎是其他三地的 1.6 倍以上。正因為「低薪風暴」讓台灣新生代吃了不少苦,因此當問起年輕人,希望未來的社會是「低薪低物價」「物價薪資持平」還是「高薪高物價」?台灣是四地青年中,最寧願邁向「高薪高物價」(53.5%)的,亦即寧願物價高,也不願再領低薪(表3)。反倒是,近年房價飆至世界之最的香港,是四地青年中,最多人期待「低薪低物價」的。

發現2〉台青最勇於築夢

環境愈差,愈有夢想?現實的殘酷,會不會折損新世代做夢、築夢和圓夢的能力?結果發現大環境條件最差的台灣,居然是最敢做夢,也對夢想最有驅動力的國度,分數分別為 71.0 分和 65.8 分,為四地之冠(表4)。

至於上海青年,雖然「夢想力」「驅動力」並非四地最突出的,但「執行力」卻在華人圈稱霸,體現了「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態度。相對的,香港年輕人對於翻轉未來,則明顯消極保守,無論「夢想力」「驅動力」和「執行力」皆是華人圈最冷感的。

進一步細究四地青年在這三大能力的觀感。在夢想力方面,結果發現台灣年輕人對於做夢的重要性、明確性和實踐率,皆是華人圈最積極樂觀的,顯見台灣新生代很勇於做夢。不過,一談到全力以赴是否會有好未來?新加坡青年卻比台灣更有信心,高達 73.6%(7.40 分)的人持肯定態度,比台灣高出 11.3%(表5)。

發現3〉上海最具創意能量

驅動力方面,四地年輕人則各有千秋。台灣是華人青年中最願意為夢想奮不顧身的,若以 1~10 分(10 分最有動力)來區分,台灣為 6.25 分;上海青年則最有自信能克服築夢時的困境,同時也是四地青年最有創意能量的,分數分別為 7.13 分、6.94 分。新加坡青壯世代則最勇於突破舒適圈(挑戰生活不確定性),分數為 6.42 分(表6)。

到了實踐夢想的階段時,問及四地年輕人對於自己在「專業能力」「溝通協調」「自學能力」「創新行動」和「國際觀」的信心程度時,大陸青年展現十足的戰鬥力,在所有面向的自信心都高居四地榜首(表7)。新加坡年輕族群則在「自學能力」「創新行動」和「國際觀」自信滿滿,皆位居榜眼。台灣年輕人,則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溝通協調」較具自信,信心度是華人圈第二名。

問起年輕人最希望十年後的自己,扮演什麼角色?台灣以「團隊管理者」為首選,其次依序為「創業家或企業主」「專業人士」「自由工作者」「一般上班族」(表8)。相對的,新加坡和香港皆以「專業人士」為首選。

發現4〉台青最任勞任怨

至於談到未來的人生價值,「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幾乎是華人青年的首選,其次才是「找到喜愛的工作」。唯獨台灣人將工作擺第一(23.9%),其次才是家庭(20.6%)(表9)。

再探究年輕人的心中,到底要選擇悠閒還是忙碌,結果發現,台灣年輕人最任勞任怨,選擇未來要過著忙碌充實生活的,是四地最高,達 40.7%(表10)。反之,台灣年輕人想過著休閒隨性生活的,則是華人圈之末,只有 22.7%。

台灣青年把工作擺第一、又寧願忙碌也不要太休閒,可見過去一段時間來台灣年輕人給社會普遍喜愛追求小確幸的印象,可能失真。出現反差的,還有新加坡。向來給人積極進取印象的新加坡年輕人,反而渴望休閒隨性者,達 40.1%;喜歡忙碌充實生活的才 23.8%。

進一步比較工作和生活,孰輕孰重?多數華人青年都認為要工作生活得兩者平衡,其次是生活優先。但會以工作至上的,台灣年輕人亦不在少數,高達 20.9%,是四地少壯世代最愛工作的。反之,新加坡青年高達 51.7%認為生活優於一切(表11)。

整體而言,本次調查發現,台灣整體環境實在低迷,只有 8.6%青年對未來樂觀。但台灣年輕人的夢想力、驅動力與工作的信念,卻非常高,不輸其他地區華人。

【調查說明】

1. 執行單位:遠見研究調查統籌
2. 調查來源: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新加坡《聯合早報》、中國《第一財經周刊》、台灣「遠見研究調查」
3. 調查對象:四地 18~35 歲華人青年
4. 調查區域:香港、新加坡、上海、台灣
5. 調查方式:網路自填問卷
6. 調查期間:2017 年 7 月至 8 月
7. 四地有效樣本數:香港 1000 份、新加坡 923 份、上海 1016 份、台灣 1024 份

(本文經合作夥伴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台灣、香港、上海、新加坡 年輕世代比一比 〉,首圖來源:cy798,CC liscened。)

你可能也想看這些文章

台灣高達 89% 年輕人待業中——失業是大環境造成,這藉口要繼續用一百年嗎?
年輕人太會花錢?台灣真正罪惡的,是那些以「不消費、不娛樂」自豪的有錢老人
「工作 14 個小時,還是月領 22k」一位年輕業務讓我醒悟:成為剝削者才能在台灣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