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現在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圓的,但對中世紀的基督教國家中,他們可不這麼認為。在那個時代,誰說地球是圓的就會被視為異端。但另一方面,其實地圓說的猜測比我們想的還要早很多,早在西元前時的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就有提出這個問題了。

所以,究竟西方的古人是怎麼看世界的呢?(責任編輯:黃靖軒)

現在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圓的,但在過去地圓說卻曾是禁句。圖片來源:Kevin Gill CC licensed

對絕大多數人(編按:這裡指的是地圓說證實之前)而言,世界是球狀的說法聽起來很荒誕,畢竟抬頭望月亮,一般人看到的都是一片圓盤,因而相信地球也是圓盤狀──只有一面,看不見的那一面應該什麼都沒有。

《荷馬史詩》中的英雄奧德修斯(Ulysses),航行地中海多年,相信地球是一塊圓盤,被當時稱為「苦河」(The Bitter River)的水域環繞。希羅多德(Herodotus)既是歷史學家,又是偉大的旅行家,深受「地圓說」所吸引,卻又難以接受這樣的想法。

另一方面,希臘哲學家多半不相信地球是平的,偏好世界是球形的說法。這些哲學家很有影響力,如柏拉圖(Plato)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尤其是後者。如果世界是一顆球體,那麼問題來了,在地球另一側會發現什麼?是土地,抑或只是一片無垠的大海?

大多數人都相信是土地,而且可能有人居住。羅馬人接受了希臘哲學家的看法,認為只要有土地,肯定就有人居住。畢竟,羅馬人的軍隊征服了一大片偏遠的歐洲、非洲和中東地區,在各地都發現有人居住——事實上,這就是為何羅馬帝國的士兵和奴隸如此之多的原因。

地球是球形,南方大陸住著「反足人」

隨著基督教時代來臨,作家龐伯尼斯.梅拉(Pomponius Mela)正式提出一個觀點:在地球另一邊的遙遠南方有人居住。

又進一步指出,若這個判斷屬實,那麼那些居民的站立方式,肯定與希臘和地中海世界的居民上下顛倒;他們雙腳落下的位置,與雅典、羅馬街頭和近郊的行人相反。因此,他用「反足人」(Antipodes)和「對面的人」(Antichtones)來形容那裡的居民。

第歐根尼.拉爾修(Diogenes Laertes)說出了重點:「對我們來說在下方的,對他們來說則是在上方。」這很合乎邏輯,但對許多聽眾而言,仍覺得不可思議。針對這些「對面的人」和他們的家鄉,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名稱,多半與各種神話有關,例如:梅洛皮迪(Meropide)、塔普羅班(Taprobane)、科羅尼恩(Cronian)大陸。

偉大的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在他的《農事詩》(Georgics)中宣揚了這個想法,受到西塞羅(Cicero)等作家支持;西塞羅也在他的《論共和國》(Republic)中提到「另一塊南方陸地」(Altera australis)。

此時的船隻可以航向遙遠的地方,橫跨地中海、甚至進入大西洋,如果真存在一塊雄偉又有人居住的大陸,那麼為什麼始終沒人找得到?或換個方式想,為什麼這些「對面的人」未曾航行到希臘,或文明世界的中心──羅馬?

西元五世紀的羅馬作家:世界被火熱的赤道分成兩邊

西元五世紀,古羅馬作家馬克羅比烏斯(Ambrosius Macrobius)針對西塞羅的作品,寫了一篇評論,並提出答案。他指出,世界分成兩個區域,兩邊都能住人,不過中間被一條炎熱的赤道隔開,阻擋任何冒險靠近的人。這個說法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當中世紀這件事再次被提出來討論時,此說法更成為主要的論述。

基督教深深影響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在偉大的《聖經》中,並沒有提到世界是一顆球體,但有提到世界各個角落都有人類存在。如果世界的南半部被一道致命的火熱屏障隔開,那麼要到達那裡將是一項艱鉅的挑戰。然而《新約.羅馬書》第十章第十八節提到,有人辦到了:「誠然聽見了。他們的聲音傳遍天下;他們的言語傳到地極。」

總之,這個問題純屬學術性質,因為隨著羅馬帝國的崩解,當時無論歐洲還是其他地方,都不斷遭受中歐和北歐的侵略者來犯,此時旅行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世界的範圍縮小到只需幾天就能環遊世界,而關於南方大陸的說法都成了傳說和怪譚。

至此,歐洲已進入黑暗時代(Dark Ages,指從羅馬帝國的滅亡到文藝復興,一段文化層次下降、社會崩潰的時期),古代哲學家的論述幾乎都被遺忘了。

沒人敢出航驗證「地圓」,竟然是因為海怪傳說

西元六世紀,埃及一名叫科斯馬斯.印第科普萊特斯(Cosmas Indicopleustes,意思是「到印度的旅者」,他過去曾到印度貿易)的僧人,不相信任何關於南方大陸的說法,將之斥為胡說八道。根據他的說法,世界是長方形的,天空從周圍覆蓋下來,就像一個蓋子罩在菜盤上,除此之外,其他論點都只是「老婦人的無稽之談」:

如果兩人上下相對,腳底對腳底,無論是選擇站在地面、水上、空中、火裡,或其他任何實體媒介,怎麼可能兩個人都呈直立狀態?其中一個人肯定會呈自然直立,而另一個人則會呈「頭下腳上」的姿勢。這種觀念不合邏輯,與我們天生的條件相違背……任誰都有理由嘲笑這些荒唐的想法。

那個年代的地理學家和製圖家都十分認同他的看法。地球顯然是圓盤狀,而且公認是一塊很大的區域,但肯定沒有人居住在下方那一面。

不過,後來有些人質疑科斯馬斯和他的追隨者,或許譴責過頭了;發出質疑的其中一人,就是在一個世紀後寫下《物性論》的聖比德(Venerable Bede),他暗示世界可能是球形,但沒有進一步指出地球南側有人居住,因為若要做出這個推斷,首先必須釐清諾亞的後代如何在大洪水後,跨越熱帶屏障或周圍的茫茫大海、抵達南方的大陸。

八世紀時,薩爾茲堡的大主教費爾加爾(Fearghal,後來以聖維吉爾之名,受封為聖徒)大膽表達了他的看法,即地球是球狀的,而且「地球的相對極」(或稱對蹠點)可能有人居住。

此番言論令他的上級「日耳曼使徒」聖波尼法爵(St Boniface)大為震驚,斥他為異端,並向教宗舉報。費爾加爾是愛爾蘭人,而聖波尼法爵是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但這偏向宗教正統之爭,而非兩個種族之間沒完沒了的紛爭。

出人意料的是,教宗的心態頗為開放,並沒有直接譴責費爾加爾;地理學的議題是可以拿來研討、辯論的,不至於牴觸宗教信仰。其實「黑暗時代」沒有那麼黑暗嘛!

然而,沒人打算實際驗證這個理論,也沒人出航探尋對蹠點。關於遙遠的大洋,世界各國的水手帶回了太多嚇人的故事,就算誰有資源著手探勘,也沒人願意冒險前往。「對面的人」要是存在,就必須前去讓他們皈依基督教,但途中可怕的障礙實在太多了。

當時流傳著「黑暗大海」、「凝固之海」和「馬尾藻海」——巨大的海藻癱瘓了船隻,最後把船員變成齜牙咧嘴的白骨——這樣的故事。古老的動物寓言故事都警告人類小心海怪,如一英里長的海蛇、沉睡於深海的巨大克拉肯(kraken,北歐神話中游離於挪威和冰島近海的海怪)、大到吞得下一隻大象的暴君海怪(odontotyrannus)、爪子大到足以抓起岩石擊碎船隻的掠食型大鳥,以及從海底伸出海面的「撒旦魔掌」——一把攫住船隻和船員。

有些地圖上甚至會標示出名為「撒旦之手」的島嶼,所有機敏的航海家都會避開此處,但很不幸,海圖上的定位不太精準,以至於水手們腦海中,還是會冒出船不慎落入撒旦魔掌的可怕畫面。

為了避免和教會槓上,支持地圓說的只能含蓄多「南方地帶」是另個世界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地圓說重獲青睞。一一二○年,法國聖歐梅修道院的教士蘭伯特(Lambert),在百科《花之書》(Liber floridus)中,提及一片適宜居住但未知的南方大陸,並在世界地圖上標出這個地方。

為了避免與占多數的正統教會權威直接槓上,他含蓄的指出,「南方地帶」(Zona Australis)幾乎是另一個世界,並非亞當的後裔所能觸及。那是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當我們受暑氣燒灼時,他們卻因寒氣而打顫;我們得見的北方星辰,超出了他們視野之外。」

義大利詩人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在《神曲》(Divina Comedia,成書於一三○二至一三二○年間)中,採納了這個說法。詩中維吉爾(Virgil,古羅馬詩人,在《神曲》中作為但丁的保護者和老師出現)通往一個奇異的世界,在這裡,早晨來臨的時間,是別處夜晚降臨的時刻;不過由於這條路要穿過地心和地獄,所以對探險家而言不太有吸引力。

當時的兩位哲學家領袖——科隆的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Albertus Magnus)和牛津的羅傑.培根(Roger Bacon)都是地圓說的追隨者,對於阻擋人們前往南方世界的「不可跨越的屏障」,均表示懷疑。

兩人相當謹慎的表達這些觀點,以免觸怒那些尊奉正統教義的神學家。艾爾伯圖斯質疑「南方大陸被這道屏障隔開,所以無人居住」這個論點,因為既然沒人到得了那裡,我們便無法確知那個世界的樣貌、到底有沒有人居住。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太平洋的大歷史》,由大是文化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ki。)

推薦閱讀:

中國史書中的神秘王國「侏儒國」原來是指台灣?揭密地理課本沒教的航海史
【課本沒教的世界地圖】無人知曉的第八塊地球大陸,「姆大陸」傳說從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