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圖片內容出自《圖解台灣史》,由 好讀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維基圖庫連結 1,2。)
【為什麼要挑選這本書:《圖解台灣史》】
《BuzzOrange》之前發過不少和鄭成功有關的文章,討論了他帶來的漢文化以及對原住民的衝擊,除此之外,他還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秘密?讓我們透過《圖解台灣史》這本書,一起揭露鄭成功攻台的過程以及他的晚年,千萬不要錯過攻台過程中的彩蛋,鄭軍的這項發明造福了數百年台灣人的胃啊!(責任編輯:余如婕)
鄭成功如何征服台灣
西元 1647 年鄭成功正式在烈嶼(今小金門)起兵,展開他一生的軍事生涯。直到鄭成功過世為止,我們可約略將其分為三階段:
一是 1646 年到 1651 年,在此階段,鄭成功統一東南沿海上原來的鄭芝龍軍隊,成為東南沿海新霸主。
二是 1651 年到 1659 年,此時東南沿海呈現大清與鄭成功對峙的局面,鄭成功軍隊在戰力增強下,最終北伐,但可惜功虧一簣。
三是 1660 年到 1662 年的轉戰台灣,鄭成功北伐失敗後,決定轉戰台灣,最後打敗當時在台灣的荷蘭人,開創另一局面。
在這三個階段中,前兩個階段都是在中國大陸,僅有第三階段與台灣有關,故本文僅介紹此。
鄭成功在 1659 年的北伐之役失敗後,未來何去何從,讓鄭成功陷入長考,後鄭成功決定從荷蘭人手中拿下台灣,作為基地。一來台灣腹地較為廣大,與大陸相隔較遠,不擅水戰的清軍要攻下台灣,相當困難,鄭軍有較大的喘息空間。二來荷蘭人在台灣做的是「轉口貿易」,就是從鄭家手上買日本需要的絲綢、瓷器,轉賣給日本,藉以賺取差價。
鄭芝龍時代,由於也需要荷蘭人幫助,因此合作愉快;到了鄭成功時代,需要籌打仗的軍費,因此有時就直接與日本貿易,攻搶日本市場,使得鄭、荷關係越來越惡劣。
並不是每個鄭軍都想攻台
荷蘭人為了改善雙方關係,一度准許鄭成功派人在台灣抽貨物稅,卻又翻臉將鄭成功的代表何斌關起來。何斌後來偷渡到金、廈鄭軍這方,並獻上台灣附近的資料,讓鄭成功對攻台更加有把握。
攻台一事,在鄭軍陣營內投入一顆不小的震撼彈。在當時較富庶的金門、廈門居住慣的鄭軍,要移到荒涼的台灣已是不願,加上橫渡台灣海峽的危險性,因此反對者相當多。鄭成功開了兩次軍事會議討論,反對者依然眾多,不過在鄭成功的堅持下,鄭軍大舉出動,於 1661 年春經澎湖抵達台灣。
最後贏要靠人海、大砲、荷蘭投降軍
當時荷蘭人的大本營在今日台南市,以兩座大城為主:今天叫做「赤崁樓」的普羅民遮城,以及叫做「安平古堡」的熱蘭遮城。兩城中間的地帶今日已成陸地,可在當時卻是一片內海,也就是「台江內海」。
當時要進入台江內海,多半均由熱蘭遮城附近水道進入。可是研究過附近海域的鄭成功,卻大出奇兵之策,改由北方的鹿耳門進入。由於鹿耳門附近水域很淺,如果沒有漲潮潮水幫助,鄭軍的大船一定會擱淺,所以荷蘭軍隊並沒有對此地特別注意,連鄭成功的軍隊也懷疑他們自己是否能順利通過。
擁有情報的鄭成功,儘管有十足的把握能夠在此登陸,仍決定搬演一齣戲來激勵部屬。他擺起祭壇,向天祈求,果然開始湧現大潮,鄭成功的大船藉此通過鹿耳門,渡過台江內海,直攻普羅民遮城。此舉讓鄭成功的軍隊士氣大振,也讓荷蘭守軍措手不及,普羅民遮城很快即被鄭軍攻陷,但接下來攻擊熱蘭遮城就沒有這般順利了。
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荷蘭軍,擁有強大的火力以及堅固的城堡,雖然熱蘭遮城守軍僅有千人,但對抗萬人以上的明鄭大軍,毫不遜色,鄭軍遲遲無法攻下熱蘭遮城,最後鄭成功決定採用圍城戰略。這一圍困,就長達九個月。
遠在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得知此情形後,急派援軍來台,卻遭鄭軍擊退,鄭成功決心結束這場戰役。根據荷蘭軍投降者的建議,鄭成功決定先攻占位於熱蘭遮城後方高地的烏特勒支碉堡。
1662 年 1 月 25 日,鄭軍發動了一次驚天動地的大砲戰,用三十門大砲,在一天內發射二千五百發砲彈,攻下了烏特勒支堡,也摧毀了荷蘭守軍的信心,荷蘭守軍終於決定投降,結束他們在台灣三十八年的統治。
攻城之外,鄭成功還發明了這道美食
台灣最富特色的小吃之一「蚵仔煎」的由來,據說是當年鄭成功在收復台灣時,因為荷蘭人斷去鄭軍的糧食,將台南附近所有的米糧全部集中到城堡內,以避免支助鄭成功的部隊。
鄭成功的大軍雖然也備有糧食,但為了節約糧草,於是利用當時台南海灘沿岸上盛產的牡蠣,將之裹以太白粉煎炸,變成了一道既充飢又美味的副食品,也演變為今日的台灣小吃蚵仔煎。
年紀輕輕就過世,鄭成功到底受什麼打擊?
在今天的印象中,鄭成功對台灣影響深遠,應該治理台灣很長的一段時間,實際上鄭成功是於擊退荷蘭人、攻下台灣後,不到半年,在 1662 年 5 月 8 日就去世了。
鄭成功去世的時候,僅僅才三十八歲,之所以英年早逝,應與最後一年連續不斷遭受打擊有關。
1661 年 10 月,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遭清廷殺害;除此之外,清廷更挖掘鄭家祖墳,對注重「孝」道的鄭成功是一大打擊。1662 年,南明的末代皇帝—永曆帝更在吳三桂的圍剿下遇害身亡,大明至此正式終結,一向對明朝盡忠的鄭成功心中自是相當憂傷難過。
同時間,鄭成功的大兒子,留守廈門的鄭經,與其四弟的乳母產下一子,對奉行儒家規範的鄭成功而言,這種與禮法違背的行為,讓他無法接受。震怒之餘,他命令戶官鄭泰前往廈門斬決鄭經。此一命令造成留守金、廈的官兵驚慌,大家聯名上書求情,並囚禁剛從其他地方征討回廈門的周全斌,形成台灣與金、廈的分治。
君王、父親接連遭遇不幸,兒子、部屬又抗命,讓鄭成功心中鬱悶,加上台灣炎熱潮溼的氣候,使得鄭成功一病不起,病逝於台南。一代英豪,就這樣帶著遺憾而終。
(本文書摘、圖片內容出自《圖解台灣史》,由 好讀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維基圖庫連結 1,2。)
來看看鄭成功還做了哪些事
歷史課本教錯了:荷蘭人不是被鄭成功趕跑,是台灣「沒賺頭」了才落跑
【國姓爺關係企業】鄭成功家族事業做超大,日本史上第一家咖啡館竟然是鄭家後代開的
洗腦統治的祖師爺是他──鄭成功消滅荷蘭的殖民文化,卻為原住民帶來更無情的漢文化霸權
中國台灣史沒說的事:民族英雄鄭成功登台,中部原民部落被屠殺到僅剩 6 人
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出爐啦!你知道鄭成功每天都是被自己帥醒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