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這篇文章】

現在台灣雖然已經脫離黨國體制,但台灣職業軍人仍以 1949 年來台的國民黨後裔居多。從前這些軍人不在乎領低薪,認為政府都是對的,是因為他們效忠的是國民黨。

本文作者陸之駿(台灣政治、文化評論家)認為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讓「軍隊國家化」,也就是讓軍隊脫離個人或政黨的控制。而如何讓這群原本是國民黨的軍人,在政黨輪替後願意效忠新政府?

陸之駿認為,唯有政府有意識的照顧軍人,才有可能讓這件事情發生。而透過年金改革給這些軍人更多福利,或許就是一個可供民進黨執行的選項。(責任編輯:黃靖軒)

我和一位高階軍官一起爬山。氣喘如牛的山路上,話題還是離不開年改。

面對退休以後,收入可能減少,縱使理智上可以接受,心情自是欠佳。
我安慰他:「迄今尚未定案。」

走到山頂歇腳時,我突然奇想,大放厥詞:如果民進黨這的希望「軍隊國家化」,或許年改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假設,這次軍人的退休金改革,只把擔任將軍時間極短的「過水將軍」退休俸砍下來,兼差肥貓也砍,每年在台居住未滿180天的也砍,就砍這三種,其他的,上校維持現狀,中校以下不減反增,那麼,軍人會怎麼看這改革?

他回答的直接了當:「軍人會愛死這國家了。」

這答案完全在我預料之中。

其實和「軍隊國家化」的大是大非、轉型正義相較之下,我認為國家多花點錢照顧軍人,天經地義。

活在隨時可能發生戰爭的台灣,政府應該要學會「巴結軍人」

軍人有屆齡退役的規定,很難「做好做滿」領到退休金上限。服役基本上沒日沒夜,沒有加班費,在某種程度上,算是犧牲人身自由。更重要的,萬一發生戰爭,戰士們是要用命拼搏的。

基於這些職業特點,把軍和公教擺在一起看,根本嚴重錯誤。我想副總統陳建仁會迸出一句「軍改學美國」,也是出自這樣的考量。

台灣雖然超過半世紀沒戰爭,但始終是國際公認的「準衝突地區」,隨時有發生戰爭的可能。

朝鮮半島的緊張情勢,是有可能波及台灣的。更何況兩岸之間,雖然交流三十年,卻始終沒有正式宣布停戰,中國仍然不放棄武力犯台之說。

李光耀說得好!愈來愈強大的中國,怎麼可能坐視競爭對手美國,在它兩、三百海浬範圍內的台灣持續進行軍事情報活動?

既然有戰爭的可能,則不管哪一黨執政,台灣政府都必須好好巴結軍人、鞏固軍心。
而巴結軍人、鞏固軍心最有效、實在的方法,當然就是用錢,讓軍人有生活保障、無後顧之憂。

在一個受到戰爭威脅的國家,用錢完成軍隊的轉型正義、促使軍隊國家化,難道不就是最便宜而有效的方法嗎?

這個概念,跟八大行業請圍勢、企業大樓請保全是一樣的。

安全,本來就是要花錢買的。

藉由「軍隊國家化」,才能讓軍人真正從「忠黨愛國」到效忠國家

早年台灣的軍人,由於「忠黨愛國」,收入並不高。

不管他們的動機,是出於忠黨或是愛國,事實上這群人確實用他們的生命與青春保衛了台灣的安全。所以現在,政府用公務預算照顧他們的晚年,也算天經地義。

由於歷史的因素,台灣的職業軍人,以1949年大移民的後裔居多,更由於過去有所謂國民黨黃復興黨部,乃至軍隊國家化雖然努力多年,卻仍然不夠徹底。

軍隊國家化,最基本的是使軍隊脫離個人或政黨的控制,更進一步,則指軍隊徹底脫離意識型態的覊絆。

台灣的國軍,源自於國民黨的黨軍,很長的一段時間甚至還有蘇聯式的政戰制度。雖然國軍現在已不再把「主義」、「領袖」置於國家、榮譽、責任之上,但歷史的殘留,終究是揮之不去的幽靈,在每一次政黨輪替時,就得提心弔膽一番。

現在,好不容易碰上一個好機會,每年花個幾百億預算,就能輕易解決這個歷史問題,難道還不夠便宜嗎?

說破了嘴,軍隊是無法國家化的,政府花點錢照顧好軍人使軍隊完成轉型正義,納稅人應該不難被說服接受。

(本文經專欄作者 陸之駿 授權刊登,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wishcarole CC licensed)

推薦閱讀:

台美軍售前首席武官:「台灣軍隊防禦強」──啊台灣國人怎麼都不知道?
我離開軍校不是因為「制服不夠潮」:強制洗腦的愛國教育、陳腐軍隊傳統才真的害死人
【國民黨不敢說的歷史】戰略失敗害死 490 萬人民,卻把責任通通賴給日本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