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玉蔻

在距離地表數百公里的高空上,有個屬於台灣人的驕傲正靜靜繞著地球旋轉,守望台灣國土安全。它是福爾摩莎衛星五號,台灣第一個完全自主研發的衛星。福衛五號成功升空,成就了台灣的「太空元年」;而在這衛星的背後,是一整個團隊數年無悔的默默付出,計畫主持人張和本的人生故事更猶如台灣的縮影。

1969 年太空人阿姆斯壯的一小步,影響了全人類,也啟動了台灣對航太領域的風潮。曾在台中東海大學後頭放牛的張和本,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進入成大航太系,成為第一批台灣航太人才的一份子。之後,這些人多半前往美國就職,逐漸淡出台灣;同時台灣電子代工業興起,讓我們對於宇宙的熱情慢慢冷卻,轉向更賺錢、更務實的電子、電機科系。

儘管如此,這些人士並沒有忘記對於太空的嚮往。在國家太空計畫室籌備處前副主任戎凱的邀請下,張和本回來這片土地,開始埋首福衛一號的研發。如今,福衛已經到了第五號,我們才取得這樣值得誇耀的成果。對比起美國 NASA 約莫 1 萬 8 千人的僱員數量,台灣太空中心僅僅 200 人能走到這個地步,每個人都是無名的英雄

放眼全球,能夠自主研發衛星的國家並不多。即便台灣航太實力遠遠追不上中國、美國,但如張和本所說,「福衛五號或許對世界太空發展是一小步,但對台灣卻是一大步」。因此,我也為發射當日蔡總統、林院長未能在台北同步設立第二現場感到婉惜。

對台灣而言,福衛五號發射具有其時代意義。若政府高層願意積極參與,帶動民眾關注,相信可以再度推動一波太空科學熱潮。總統府、行政院當然不是故意要忽略這個事件,而是他們對公共溝通事務欠缺敏感度,才會錯過這提升台灣軟實力的大好機會。

在台北艷陽下,世大運選手們正揮灑汗水、爭取榮耀。這場賽事讓台灣體育軟實力得以登上國際舞台;那麼,福衛五號升空能否也讓我們找回對科學的熱情?而看到國研院太空中心的故事,政治人物也該領悟到,追求個人民調高度只是徒勞,再偉大的人也都需要團隊支持,才能貼近基層。

(本文經原作者周玉蔻授權刊登。圖片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