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最近由於課綱調整,也掀起了一陣「究竟該不該教文言文」的論戰。
在另一篇文章我們提到,在瑞士教書的黃世宜認為,其實我們對文言文的想像其實顯得太過侷限了,幾乎只是「官場不如意的酸民抱怨文」而無更多人生探討,這些內容是否還能帶給我們什麼「人生啟示」呢?也就值得商榷了。
而現在透過雅言出版社創辦人 顏擇雅的分析 ,也印證了這樣的說法。在這些古人的作品中,其實課本往往挑選的都不是作家最好的文章,也和現代人的生活經驗脫節;而不少內容寓涵的精神更值得年輕學子學習的,卻成了漏網之魚。
也難怪隨著時代演進越來越對學習文言文興趣缺缺,甚至提到國文課就討厭了。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顏擇雅(雅言出版社創辦人)
最近課審會有學生代表抨擊唐宋八大家是在 「造神」,讓古文派很不以為然。我雖不會使用「造神」一詞,卻同情這位學生對這些選文的反感。
我年輕時熟背過 《古文觀止》,之後就一直有閱讀文言文的習慣。我如今認定《古文觀止》是一本過時的選本,選的經常不是作家最好的文章。
以韓愈為例。我認為〈原道〉 很普通。〈進學解〉雖有趣,就是一篇跟老闆要求加薪的牢騷文。我在《愛還是錯愛》 書中有一文特別討論他的 〈師說〉 哪裡違反科學。〈送孟東野序〉 整篇都邏輯可笑,這不是我講的,周作人老早批評過了。
但我心目中韓愈亦有好文章。我心目中的第一篇是〈藍田縣丞廳壁記〉,這篇的主題是職場尊嚴,上班族讀了會很有感。第二篇是 〈送窮文〉,這篇寫貧窮的五種面相,窮不可能只是缺錢,也會帶來精神面的貧窮。但它骨子裡是諷刺文,真正意思是人的精神是否會被貧窮困住,是自己可以選擇的。
蘇軾本來就是神,不需要被造神。但我對高中生必讀的〈前.後赤壁賦〉 亦有意見。寫三國懷古的一流詩詞太多了,像蘇軾本人 「大江東去」 那首(編按:念奴嬌.赤壁懷古)。所以我看不出 〈前後赤壁賦〉 有什麼非選不可的理由。我較建議選他的史論,都是訓練邏輯思考的佳作。例如 〈賈誼論〉 寫年輕人懷才不遇往往有自己必須負責的部份,不能光怪老闆。 〈鼂錯論〉 寫批判是廉價的,厲害的人不應只會批判,要提出完整解決方案,都是我心目中完全沒過時的文章。
但我心目中蘇軾的頭號必選佳作是短文 〈試筆自書〉。這篇大意說,小島是島,大陸亦是島,一人是否島民,不是看你是否住小島,而是看你心胸開不開闊。
我不否認柳宗元的寓言很有趣。但比起莊子夢蝶,望洋興嘆那些,未免差了好幾個等級。所以我不認為有何好選。至於他的山水遊記,在散文中當然是好的,但中國描寫山水最好的作品一向是詩,李白〈蜀道難〉杜甫〈望嶽〉那些,所以我看不出柳宗元遊記有何好選。(《房思琪》 書中有一段將柳宗元遊記比擬為女性私處描寫,真是妙極,林奕含真是天才。)
再講陶淵明,課本都選 《古文觀止》 那幾篇。我亦認為〈桃花源記〉 很有趣,它有烏托邦思想,亦有無政府 (安那其)思想,而且還質疑歷史知識的必要性 (不知有漢,遑論魏晉)。但我心目中的陶淵明第一傑作則是〈閑情賦〉,這篇的主題是肉體慾望,但文詞典雅富麗,一點都不黃,打敗我讀過的所有西洋情色詩。
推薦閱讀
國文課本問題在哪?只把文言文當成死背的「考題」,台灣教育對文言文的想像太過侷限
【老貓出版偵查課】為何我們愛著繁體字卻要廢掉文言文?
文言文其實是一種「外文」:我們會不喜歡古文,是因為台灣老師都搞錯教學方向
(本文經原作者顏擇雅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