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玉蔻

世大運即將進入尾聲,台灣隊則是前所未有的大豐收。顕然,這次比賽少了體育協會從中作梗,選手們的真正實力終於可以爆發出來。只是,賽事之後,我們有多少人會記得那些為國爭光的選手名字,又或是讓政治人物把所有功勞全部收割?

「沾光」向來是中華民國政壇的「優良」文化。過去不知有多少文藝界、體育界的台灣之光,被政治人物消費殆盡。眼下最好的例子,當然是郝龍斌看見世大運的成功,便急忙跳出來搶功。殊不知他任內的紀錄鄉民全都看在眼裡,挖出「聽奧與世大運的泳池興建全都不符賽事規格」的舊事,反倒淪為笑柄。

另一個人或許沒有爭功,會不會諉過那就難說了。世大運開幕式的真相至今未明,柯文哲曾說要留待賽事結束再處理,這事會不會隨著閉幕而被遺忘?這麼重大的維安缺失如果到時就這麼輕輕放下,柯市長就太小看國人的智商與記憶力了。

除了少數政治人物的劣行之外,趁著這次世大運我們更該解決的,是單項體育協會腐化的制度問題。這事從里約奧運便早已爆發,卻遲至今日仍未見改革。民進黨掌握國會優勢卻無作為,國民黨近乎胡鬧的上萬提案,希望不要演變成為《國民體育法》無法三讀通過的元兇。

體育與藝術在台灣教育與文化中,多半是不受重視的學科,動輒被數學、英文等科目「借」去上課、考試。趁著這次世大運點燃全民對體育的關注,體育署能否藉機深化體育產業、推動全民體育文化,恐怕就看這次《國民體育法》如何超越政治對立,在立院是否順利過關了。

(本文經原作者周玉蔻授權刊登。圖片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