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izhao, CC Licensed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最近由於課綱調整,也掀起了一陣「究竟該不該教文言文」的論戰。但在瑞士教書的黃世宜認為,其實我們對文言文的想像其實顯得太過侷限了。
在歐洲的教育史中,就曾因為貴族提倡的「古文教育」內容和當代人的生活差距太大,而最終產生了方言運動。再看看我們課本選的,幾乎只是「官場不如意的酸民抱怨文」而無更多人生探討,這些內容是否還能帶給我們什麼「人生啟示」呢?也就值得商榷了。
此外,透過雅言出版社創辦人顏擇雅的分析,也印證了這樣的說法。在這些古人的作品中,其實課本往往挑選的都不是作家最好的文章,也和現代人的生活經驗脫節;而不少內容寓涵的精神更值得年輕學子學習的,卻成了漏網之魚。
比起文言文該放多少,我們更該先思考的問題是:希望把什麼樣的內容教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啟示?現在我們每一天面對人生而產生的情緒和思想,才是文學該學的東西。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黃世宜
說起文言文之爭,我的看法更為激進,目標可能現階段還一時無法被接受。現在先丟出來的,就只是一塊向萬里長城丟出的小石頭。注定要在這千年既有思維的巨牆之下,先做一個粉碎但是堅決的姿態。
不要說文言文,我根本反對用表面語言出現的早晚去評價文學的價值。我對語文教育的最終理想是:同情共感。
對,你沒看錯,就是林奕含生前強調的同情共感。用「同情共感」去分類語文教育的教學主題。簡單地說,我的看法是,第一步把「國文科」改成「語文科」,接著,語文科的教學內容,不是用語言表現形式去分的,什麼本國啦哪國啦古代啦現代啦都不必吵,直接進入人生情感必經的各種人文主題:生與死,情慾與迷惘…諸如此類。也就是,你現在每一天都會為此悲喜的情緒,就是你文學該學的東西。
為什麼?
在歐洲的教學史上,其實也吵過語文教育的形式。在過去的歐洲貴族皇室、巨商富賈,延請精通拉丁文與希臘文的學者,到家裡來教自己的子女研讀古代經典,目的就是「陶冶性情」培養「道德情操」。
是的,你沒看錯,古代歐洲貴族的教學目標,跟現在一群支持文言文的華人菁英是一樣的概念。
當然結果是什麼?你還真的以為教古文可以縮小「貧富差距」?從歐洲貴族教育的歷史來看,根本相反。古文並不是大家平常說話就可以理解的東西,你一定要特別花錢去請人來教請人來學,教古文只是加速貴族階級的形成,與現實生活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經歷過的情感痛苦越來越遠。
這也就是為什麼,但丁、馬丁路德……開始用自己說的地方方言來寫作。他們要打破的,就是古文與今人現實生活中的嚴重脫節。
其次,目前台灣所認知的,那些年我們死背考試的「文言文」,難道就是真的能夠帶給我們美好語文教育的全部嗎?許多人對文言文的想像,簡直小到不行。在我眼裡,現在大家說來說去的文言文,不過就是以前幾個人寫的臉書文罷了。幾百年前幾個跟老闆不爽的人,寫了幾篇短文發火抱怨,時不我予,只差沒法上網波文罷了。這一些古代酸民小廢文,是否還能帶給我們「人生啟示」,還真值得商榷。
在文學與現實生活情感連結中最強的,就是小說與戲曲。但可惜,古代小說與傳統戲曲,根本進入不了「文言文最高」的討論視野裡。金瓶梅全本,紅樓夢前半,戲曲劇本,都有太多太多即使是現代人都似曾相識的情緒悲喜。但是,金瓶梅有教嗎?沒有。紅樓夢前半有討論嗎?沒有。
多年之後我在歐洲,我想不起來以前死背過的所有古文。但是,金瓶梅的「潘金蓮鬧醉葡萄架」,紅樓夢十二回的「王熙鳳毒設相思局」,都讓我在人生過程中慢慢體會到世事無常,人情紛雜的真味。你現在愛誰?你現在又為誰感到痛苦?他是否欺騙了你?
人生得不到的東西有太多太多,我們的文學,卻從來只教我們怎麼去得到考卷上的分數,但卻對我們失去的情感,在所不計。
金瓶梅說「一種風流千種態」,但誰又教我們參過透?牡丹亭說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難道這裡面不是哲學、沒有人生的啟示嗎?
很多人都說,文言文教小說戲曲教不完。坦白說,這就像要煮飯去買菜。去了市場買了一堆食材,丟在地上不分類,然後跟我說不會整理放冰箱,不會弄食譜。總之好啦!蛋白質最營養,牛肉最營養,牛腱肉最頂級,裡面有豐富膠質巴拉巴拉,然後就堅持三餐起碼一定要有一餐,給我吃一碗牛腱肉,而且喔!還不是牛腱肉變化食材喔!一定要把牛腱肉白花花的「膠質」通通挖出來弄成一碗天天逼你吃,搞到人家吃到想吐不想吃了又在跳腳說「這很營養」「你給我回來吃我是為你好」……
現在台灣課本選用的古文,就是這一些膠質。
補記:
其實以人生主題為課程設計,並非我突發奇想的發明,這在法國小學語文教材,就已經這麼做。
我也以此文向林奕含致敬。她在台灣語文教育的改革史上,其實是先驅。
推薦閱讀
【老貓出版偵查課】為何我們愛著繁體字卻要廢掉文言文?
文言文其實是一種「外文」:我們會不喜歡古文,是因為台灣老師都搞錯教學方向了
【你服氣嗎】中國政治觀察者:台灣教育生出一堆「天然獨」,只會脫離現實
(本文經原作者黃世宜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