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文言文教育之所以討人厭,很大的原因在於沒有強化和現代的連結。例如老師會在教完《愛蓮說》說出「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後,對同學說出「學校就在夜市旁邊,你們不要學壞」這種把夜市貼標籤成「淤泥」的謬論,既然古文學完了依舊學不到精髓,還是說一套作一套,憑什麼要學生花力氣讀呢?

文言文和現代的「連結」不是硬是逼學生在考卷上回答「愛蓮說的現代意義為何」,而是老師得先融會貫通、建立起一套符合現代的價值判斷,才有能力把課文裡的原作者想的內容完整教給學生。文言文教學不該被出版社給的教材拉著走,如果不思考純背誦的國文教育還得繼續存在於台灣,那少一點文言文又何錯之有?

(責任編輯:余如婕)

文 / 羅毓嘉

一、念國中的時候,我從來沒有認真讀過國文課本選錄的文言文。沒有,考完就忘。

而且忘得很徹底。因為沒有「進去」過,沒有興趣,只是記下所有的題解,註釋,作者生平。知道哪個字放在哪裡是甚麼意思,同樣一個字,放在另外一個地方,可能有另外一個意思。

然後考試。

文言文像流水一般進到我的腦子裡,流水一般沒有留下任何東西。因為沒有老師教了課本之外的東西。大家會的,了不起是同學在課堂上做了甚麼不得體的事,全班鬧哄哄,要老師對他「鞭數十,驅之別院」。

課本教,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卻沒有人告訴我,為甚麼隔壁座位的國中同學必須揹著家裡的債,每天每天在士林夜市打工到兩點,上課來學校就是睡。考試考不好,課文默寫不出來,老師還罰他。

然後告訴全班同學,學校就在夜市旁邊,你們不要學壞。

二、只有那些要參加國語文競賽的人會去背字典。課本裡習得的僻字,在當代溝通無效。魑魅魍魎,旱魃蚩尤,是中國童話故事教我的,不是國文課本。

我的名字是羅毓嘉。小時候爸媽教我,跟人家說,鍾靈毓秀的毓,嘉義的嘉。現在我都說,左邊一個每天的每,右邊是河流的流去掉三點水。或者,李毓芬的毓,更乾脆。一個字,總有不同說法,何必拘泥自己一定要用特定的說法,何必要有標準答案?

有人說文言文教人做人要雅,要正。可難道白話文就沒有?

其實老早就認識了莊子,老子,孔孟。在國小的時候,那是蔡志忠的一系列漫畫。甚至還有史記。大白話的,莊周夢蝶,老子青牛。窩在書桌前看著的金庸,古龍,港漫的格鬥天王,也都是大白話。東方出版社本的七俠五義,更是。

講義氣,重人情,大白話的恩怨情仇李莫愁,善男信女小龍女,又有哪點講得比詰屈聱牙的文言文來得差了?要講文章的感情,道理,邏輯,義務教育的國文科從來沒有教。他們只是要你記誦。因為能夠教、敢教、會教的老師,從來沒有那麼多。

要認識中文之美,文言文從來不是唯一的道路。我認識兩個厲害得不得了的國文老師,一個是紅樓詩社的呂榮華老師,一個是我媽。

呂老師講蘇東坡韓愈歐陽修,講古詩元曲,都是大白話,從來沒有要我們字斟句酌,而是講感情——文章要表達的是甚麼?為文作詩,你要表達的是甚麼?你能不能夠用你自己的話,而不只是「文言」,講出那最核心的人情義理。朗誦詩詞,你的聲音裡的抑揚頓挫,你的感情,你的感情是甚麼?文本從來只是文本,你讀到了甚麼?她總是這樣問。不厭其煩問。

她不緊抓文字。呂老師講感情。

而我媽,她厲害,是她從來沒有要求我的國文非得如何。

她買各種書給我讀,翻譯本,圖說本,還說,有沒有錢買書?買你自己愛看的。她有一整架的古文原文譯註,我的書房則是一整間的世紀末少年愛讀本。

三、我沒有好好讀過文言文。但我讀王德威編的當代小說家系列。讀簡媜的散文。讀莫言的小說。啊現在提起這三個名字真覺得有些諷刺不是嗎。國文課本選的文言文盡是些精忠報國,大中至正,卻不選楊牧的詩,教人如何學習去問公理與正義的問題。

我們有那麼多可以讀的文本,講述文學的母題,人生的悲歡,或許講一些義理,或許,也有黑暗與不倫。

這些,國文課本的文言文選本都沒有教。它甚至不希望你思考。它要你背下。記誦所有你接下來一輩子都用不到的詞彙,它告訴你的那些忠臣義理,張釋之執法,都只是當代社會當中再也難得的品德。

品德。

是的品德。有人說,讀文言文,可以養成人高貴的人品。但事實是,「選文」的標準才是,文體不是。那些或許早已在歷史的道統當中被貶謫的悖德之文,難道不是體現了這世界的真實樣貌?

是的品德。沒有人告訴我們,為甚麼出淤泥而不染一定就較別人高級,就是雅、就是正。在黑暗的世代裡,難道高風亮節,又必然高於在地獄裡求生?

有人愛蓮。有人愛牡丹。

身為一個男同志,我選菊花。

四、而我們現在在談論的是義務教育。有些人數學考不好,因為他們「不了解應用題的陳述」,所以導錯了算式。然後有些人說,這就是因為國文沒有讀好。然後他們口中的國文,只是文言文比例一定要佔到多少多少的國文。

其實也有些數學老師「國文不好」,才會詞不達意,派錯了命題。

這跟文言文根本無關。這是白話文教育的問題。

五、我常常會想,如果我國中的時候就能夠讀到白先勇的《台北人》,邱妙津的《鬼的狂歡》,瘂弦詩集,駱以軍的《降生十二星座》,舞鶴的《餘生》,朱天文的《肉身菩薩》⋯⋯如果早一點認識他們的作品就好了。

如果早一點認識他們。而不是孟子的喋喋不休,說齊人施施然從外來,驕其妻妾,「君子觀之,人之所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者而不相泣者,幾希。」

然後長大之後,這世界還一度告訴你,異性戀可以三妻四妾,但同性戀不行。張榮發可以,王永慶可以,蔡衍明可以。但你們這些市井小民,不可以。

而沒有人說這是偽善的。

只是我還是長大了。文言文還是在那裡,它不會消失。沒有好好讀文言文,我也不覺得可惜。如同我不會覺得沒有學過微積分、C++ 對我的人生有甚麼特別的損失。

有人會去讀它去研究它。但不必是我。我會按計算機就好。我能夠好好講述自己的想法就好。我能夠與人爭辯,能夠向情人表達我的感覺。我能夠生而為人,帶著自己的缺損與美好活下去。

少讀一點文言文,有甚麼好可惜的?

而且國中課本選的文章真是窮極無聊啊。不是嗎。

(本文經原作者 羅毓嘉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ErikaWittlieb,CC liscened。)

推薦閱讀

國文課本問題在哪?只把文言文當成死背的「考題」,台灣教育對文言文的想像太過侷限
文言文其實是一種「外文」:我們會不喜歡古文,是因為台灣老師都搞錯教學方向了死板的國文教育有助競爭力?錯了,明朝就是太八股才會走向衰敗
「拒絕死背」的以色列教育,如何在 20 年內培養 10 位諾貝爾獎得主?
【老貓出版偵查課】為何我們愛著繁體字卻要廢掉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