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你需要閱讀這篇文章】

看過漫畫的你,聽過「記錄漫畫」嗎?在青鳥書店舉辦由史比野塔擔任策展人的《媽媽問我為什麼還在看漫畫?》連載限定,首場由慢工出版社社長黃珮珊娓娓道來《工廠》的故事,絕對可以讓增加漫畫界的冷知識!

文 / 涂東寧

你也許聽過非虛構寫作,但你聽過記錄漫畫嗎?

「紀錄漫畫在台灣市場還是較少見的。」慢工出版社社長黃珮珊在台上說到道。台上的她表現落落大方,邊笑著分享她喜愛的漫畫。一如社名「慢工」揭示的,面對漫畫,黃始終是帶著誠摯細膩的心緒在看待。

「其實紀錄漫畫這個詞算是我自己創的啦。」黃笑,邊回顧她的紀錄漫畫初體驗,那時她在法國唸書,在一位老太太家裡租了房間,黃的第一套紀錄漫畫就是在那時候看的。

涵蓋了傳記性質、文化歷史、生活軼事、報導、回憶錄,乃至所有非虛構範圍的內容,一如紀錄片般、以鏡頭忠實地記錄著的,就是紀錄漫畫。

「我喜歡看紀錄片,而圖像這個媒材其實與電影有許多共通性。」這也是黃將之命名為紀錄漫畫的緣由。比起攝影機,漫畫是自由度更高的載體,也具有更強大的譬喻性。不同於西方的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又譯視覺文學——,黃的紀錄漫畫,旨在以漫畫為喻依,探究背後的真實。

黃介紹了幾個自己很喜歡、也成為日後慢工養分的紀錄漫畫:

  • 《鼠族》(MAUS, 1986)

《鼠族》為Art Spiegelman於1986年發行的漫畫,為有史以來以漫畫載體獲得普立茲獎(1992)的作品。《鼠族》描寫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集中營裡的困境,與倖存者日後面對的種種苦痛掙扎。

  • 《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 2000)

台灣讀者該對《我在伊朗長大》不陌生,作者Marjane Satrapi在2007年將其改編為動畫電影《茉莉人生》映演。這部自傳作品帶領讀者回到她的童年,一窺1979年後伊朗政治流變的樣貌。

  • 《巴勒斯坦》(Palestine, 1997)

為Joe Sacco遊歷以色列巴勒斯坦佔領區、訪問巴勒斯坦坦佔領區居民的的短篇合集。黃特別喜愛其中一篇《適度的壓力》,以切割得愈來愈小的分鏡,表達證人被關押、折磨受審過程裡層層累積的無奈與壓迫。

其他還有獲得2017年第44屆安古蘭漫畫節最佳新人獎《壞女孩》(Mauvaises filles, 2016),作者Ancco描繪了年輕叛逆、被視作「壞女孩」的故事,傳遞韓國年輕人苦悶掙扎的生活。Yeon-Sik Hong在山中生活與創作壓力的《山中夫妻》(histoire d’un couple, 2013)。可惜的是,這些書目前並沒有台譯版本。

台灣的紀錄漫畫,則有邱若龍《霧社事件(調查報告漫畫)》(1990、2011年由遠流再版《漫畫・巴萊》)、林莉菁追溯成長年代與威權時期的《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2012)、小莊《80年代事件簿》(2013)。黃認為,漫畫能讓讀者無隔閡、輕鬆地理解背後形形色色的故事,它是無國界、很好的文化傳播媒體。

黃也曾想過作為引介者的身份,將她在國外所見的那些紀錄漫畫引進台灣,然而黃轉念一想:為什麼不要做屬於台灣本土的紀錄漫畫呢?一方面她也覺得在西方看到許多關於亞洲的書描寫的都不甚準確,以此為契機,慢工出版就這麼誕生了。

第一本發行的《工廠》(2014)說的是作者楊鈺琦母親的故事。

「有一天,工廠離開了,而勞動者被留在原地。」

《工廠》裡頭的人物,被描繪成一隻隻企鵝,可愛細膩的畫工下,隱含著勞動階層面對產業外移的困境與無奈。企鵝是群集性動物,象徵了故事中的工人。楊以企鵝做為工人的喻依,不直接描寫台灣工廠工人的文化脈絡,黃認為這樣挺好的:工廠首先外移到中國大陸,近來又轉移到東南亞,這個故事實際上沒有真正結束,它代表的仍是現狀與未來,留下一批批企鵝在世界各地。

「我在台北長大生活。那時候唸劇場,都不是真的很懂那些劇本裡說的東西。城市長大的小孩,生活範圍是很小的。在看了些紀錄片後,眼界才有些被打開的感覺。」黃說。回到她之所以要做紀錄漫畫的初衷,那是一種生活情感的傳遞。事實上,虛構或非虛構、紀實或紀錄,最終要表達的永遠是深刻的人性。

於是,當黃在國內尋找欲合作的漫畫家時,總是問:你最想表達的是什麼?「如果紀錄作品僅僅是交代發生了什麼事、沒有核心,是不夠的。」黃言,僅僅流於交代情節,那不是一個好作品,我們要看的是還是故事背後的情感與時代性,《工》就是這樣的作品。

另一方面,黃還是堅持紀錄漫畫「紀錄」的重要性。虛構或非虛構,對讀者來說有根本性的感受差別。在一個故事被標註「base on true story」,讀者才能感受這是真切發生的事,與自己的生活聯繫、同感。

在《工》之後,慢工緩慢而穩定的出版了《前線Z.A.》(2015)、《青空下的學堂》(SAUNG LANGIT, 2016)、《哈囉哈囉馬尼拉》(2017),其中《青空下的學堂》為紀錄印尼翻轉教育的故事、《哈囉哈囉馬尼拉》為台灣作者Jimmeh Aitch在菲律賓的生活經歷。

黃在講座末預告了接下來慢工的大計畫,打算集結十多位作者,出版長期連載刊物,介紹紀錄漫畫。同時衷心期盼能拋磚引玉,讓其他出版社看到紀錄漫畫,繼而將國外的紀錄漫畫引進和台灣的讀者見面。

「台灣缺的不是畫家,是出版社。」黃說。台灣有許多優秀的創作者,他們缺少能夠曝光的平台。黃最大的希望,就是將這塊市場建立起來,將創作者推出去被看到。畢竟她能做的,僅是在背後扶持創作者,而創作者終歸還是需要得到讀者的支持,才能持續創作不懈。

(本文經合作夥伴青鳥書店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沒聽過「記錄漫畫」?你應該要知道的「漫畫界的紀錄片」——《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