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閱讀這篇文章】
要知道美感的培育與語言一樣,自環境中學習是輕而易舉的。試想孩子們學說話何曾花什麼力氣?但像台灣這樣的地區都面臨文化的空虛感,缺乏高尚的氣質。但是在精神條件不足的情形下迅速建設成的生活環境,通常是混亂、醜陋的,沒有辦法提供下一代美感養成的氛圍。作者希望能透過此書,使讀者們找到基準,先認識哪些才是美的東西。(責任編輯:余如婕)
第一章——愛美的初階
要知道美感的培育與語言一樣,自環境中學習是輕而易舉的。試想孩子們學說話何曾花甚麼力氣?只要在母親的愛護下成長,自然就學會了。
我寫了幾年「談美」的專欄,先後出了兩本書,引起不少朋友們的興趣。可是大家不約而同的問我為什麼不寫一本教讀者如何培養美感的書?坦白說,我聲嘶力竭的提倡美育,不惜冒犯一些學院派的藝術教育的學者,可是從來沒有想親自教授美感培育的課程。
因為美感是自美術與設計課程中慢慢培養出來的。速成式的教學我自己也沒有想過。朋友們問多了,不免使我動心,我是不是應該為成年人的進修設計一套美學教材呢?考慮了很久決定一試。
首先我希望有志於進入美感世界的朋友們調整一下心態。要知道美感原是要經過培育的,也就是經過教育的手段接受過來,與其他的知識並沒有兩樣。今天沒有這樣的條件,而是以自修的方式養成美感,就如同一切自學的過程一樣,先要下定決心。學習的動力要來自意志。這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些人是做不成的。
要知道美感的培育與語言一樣,自環境中學習是輕而易舉的。試想孩子們學說話何曾花什麼力氣?只要在母親的愛護下成長,自然就學會了。可是要學另一種語言,即使是經過學校教育也是千難萬難的。
我們學英語,自中學到大學,甚至留洋,十幾年下來,還是一口洋涇濱,似通非通,遠不如幾歲的外國孩子。我們所說的母語就是在孩童時的語言環境下自然學得的。
美感的形成也是如此。一個孩子在美的環境中成長,他自然會養成「眼力」,不需學習。這就是美感被學者們指為貴族的原因。在過去,只有貴族之家才講究品味,美感是品味的一部分。貴族之家建築富麗堂皇,家用器物都很講究,衣著整齊,都蘊有美感。在這樣的環境長大,美感與母語一樣,成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了。
可是自十九世紀以來,貴族已經不是美的獨占者了。歐洲的城市已是中產階級的居住環境。富裕的市民的品味已上升到古代貴族的層次,因此創造了今天我們看到的美麗的歐洲城市環境,使我們流連再三,回味不已。
到今天,富裕時代來臨,很多開發中國家已經富有了,新城市大量建設中,中產的市民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他們也開始需要生活的品味,其中包含了美感。因此隨著富裕生活的普及化,美,成為必需品了。
現在面臨的問題是,開發中國家與歐洲不同,不是緩慢進步,經由工業與科學的發展逐漸富裕化的,而是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學習西方的文明,在西方的協助下迅速發跡的。因此沒有經過自貴族而市民而大眾的長期文化傳遞過程,就暴發了。
所以像台灣這樣的地區都面臨文化的空虛感,缺乏高尚的氣質。但是在精神條件不足的情形下迅速建設成的生活環境,通常是混亂、醜陋的,沒有辦法提供下一代美感養成的氛圍。
我國古人知道品味的養成是緩慢的,所以有「兩代會吃,三代會穿」這句話。有錢了,需要經過一段文化培育的過程,通過後代的教育與高尚人士接觸的機會,慢慢改變。我努力推廣美育,是希望利用教育的手段縮短這個轉變的過程,使這一代的人,至少是下一代,就能有掌握美感的能力。
因為廿一世紀是美感的世紀,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美感是一種競爭力,提前掌握美感能力,可以保證在競爭中不會落後,不會停留在代工的階段。
對背景加以了解,就知道今天的讀者朋友要認真提升美感能力,非下決心不可的道理。下決心把自己的潛在的美感能力發揚出來,首先要找到美的基準。可惜的是在台灣的環境中沒有這樣的基準,即使有也沒有人把它標示出來,要怎樣堅持下去呢?這就是我要寫這一系列文章的原因。
我希望通過我的介紹,可以使讀者們找到基準,先認識哪些才是美的東西。在第三世界國家,這實在是很令人感到絕望的起步。因此有些學者乾脆否認美的存在,或把美汙名化,把美視為主觀的判斷。這是逃避問題。
下決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本能與直感,你並不需要學,就有美的判斷力。堅定了信心,就可自最受本能制約的美的判斷著手。男孩子喜歡美麗的女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不必忌諱,應該大膽的去欣賞。走到街上看女孩並沒有什麼不道德,她們打扮給你看,你卻不看,豈不是浪費?
只是你看不必一定要搭訕、相識,卻要保持批判的品頭論足的態度,看到真正好看的要多加欣賞,偷偷的被感動。
閒來無事到公園走走。我這樣說,是因為自然之美,特別是花草樹木,是上帝設計的。希望提高美感能力的人到自然界去找美的基準點是最合理的,只是要用正確的方法去看自然而已。
先把自己變成一個愛花的人。我說愛花就是愛看花,就是自樹枝上或草莖上長出的自然花。沒有審美能力的人對插花的藝術尚無法理解或批判,所以為了培育美感,我並不勸你去學插花。同時我希望市政府的公園管理單位不要浪費公帑,去弄些古怪的花展之類,破壞自然之美。花展只以展出花為目的還可以,千萬不能利用花來搞別的名堂。
我曾在大安公園中看過虐待花的展覽。用各種花當成顏色材料,編織成各種圖案與造型,花的本質失掉了,只看到一些造型;用花做成的動物與人物,甚至故事,市民們興高采烈的看這些奇景,與花燈一樣,象徵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是真正愛花的人看了這樣使用花朵,只能感到痛心。
這樣的花展除了熱鬧之外,你能看到什麼呢?那些造型不過五顏六色炫人耳目,形狀大多幼稚、怪異得不堪入目,對於美感只有反教育而已。當然了,這種做法之始作俑者是外國人。歐洲的巴洛克時代先有了用鮮花編成圖案的公園。但在院子裡把鮮花排成圖案,勉強尚可以接受,比起把它當成遊戲造型的材料要文雅得多了。
書名: 如何培養美感
作者: 漢寶德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推薦閱讀
柯文哲你怎能用這台「醜靈車」宣傳世大運——他用彩虹遊行比喻,看出北市府根本耍笨
日本「簡約美學」讓全世界都瘋狂,這種獨特的美感究竟怎麼養成的?
台南林百貨用歷史見證「中華民國美學」——看台灣日治時期的美感,如何在 70 年後被破壞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