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去年就職演說提到,創造台灣過去經濟奇蹟的代工模式面臨瓶頸,整個國家需要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亞洲.矽谷」計劃因此孕育而生。亞洲.矽谷顧名思義,就是希望台灣和美國創業天堂矽谷連結,將矽谷的資金、技術帶入台灣,創造轉型機會。
由於桃園在位置上能夠連結台北、新竹的產業聚落,加上本身擁有 29 個工業區、一萬多家工廠,亞洲.矽谷的執行中心就坐落在桃園。
蔡英文政府對亞洲.矽谷計畫有很深的期許,然而從執行之初外界就有不少批評聲浪。作為一個中央型產業發展計畫,為何資源獨厚桃園?此外,亞洲.矽谷計畫如果是要複製、引進矽谷軟體創業經驗,就不該用「花很多錢蓋園區」的方式來規劃。外界也質疑,鄭文燦對於亞洲.矽谷計畫和全球軟體科技發展趨勢了解太少,才會推出一個如此「硬體思維」的計畫方向。
47 歲的鄭文燦在 2014 年擊敗前縣長吳志揚,成為台灣歷史上第二年輕的直轄市市長。對於過去沒有擔任過縣市首長的他而言,他口中的「亞矽計畫」無疑是機會,但面對外界如此嚴峻的批評,他在治理上需要拿出更清楚的政策方針與施政作為,才能越過這個挑戰。
為理解計畫執行至今的成效,《BO》特別專訪了桃園市長鄭文燦,請他聊聊對亞洲.矽谷計畫(以下簡稱亞矽計畫)的想法。
訪問/戴季全;文字整理/黃靖軒
戴季全(以下將以戴簡稱):市長七月六日到美國參訪,未來將和微軟共同合作推動智慧城市、物聯網、大數據平台等,市長這趟參訪的重點是什麼?
鄭文燦(以下將以鄭簡稱):這一趟美國行,主要是去建立台美之間連結的窗口。台灣在硬體上有優勢,接下來就是要擴大矽谷人才、資金、技術跟台灣的連結。
亞矽計畫是這樣,鼓勵台美之間的合作,這一趟去我就是表達亞矽計畫的精神。例如這次我去看微軟的 AR、VR、MR 技術,他們就希望在亞矽計畫中可以多推廣,我們九月就會和他們簽訂合作備忘錄,將來桃園安東青創基地、虎頭山物聯網創新基地計畫就會和微軟合作。
微軟目前是朝雲端服務,亞矽計畫的重點是互聯網技術,在這部分雲端服務一定會是重點。台灣這方面就可以多跟他們合作。另外我去拜會 Nvidia,他們是在做人臉、車牌的影像辨識技術,在美國已經做很多運用,例如和無人自駕車結合等等。他們也希望未來可以跟桃園市合作,可以來推廣。
地方和中央如何分工?鄭:「資源中央提供,我們提供平台和空間」
戴:在推動亞矽計畫的創新創業,人才當然是關鍵。人才培育相當重要,這部分桃園市政府有什麼規劃?
鄭:人才這部分,應該是由教育部來推動。不過我們希望各大學可以多推廣(IOT)互聯網學程。以後虎頭山基地,也會有IOT 虛擬學院,或是教你怎麼寫機器人程式的訓練。不過這部分產學合作才是重點。產業界跟大學都可以提案,來看怎麼促進兩者之間的合作。
戴:針對科技公司、新創公司,有沒有獎勵或補助計畫?
鄭:亞矽計畫主導是國科會,錢都編在那邊。桃園是做一個「地方介面」,補助由中央統籌,我們的角色是平台跟空間的提供。像一些 R&D 公司,我們會跟中央合作,用創業競賽的方式鼓勵年輕人創業,也要讓天使基金可以進來。
天使基金的部分矽谷很發達,台灣不發達。台灣新創公司現在需要的是空間、資金挹注。像是我們規劃的青埔亞洲矽谷創業人才交流中心,以後那邊就會負責協助跟創投的合作,讓創投認識 R&D 公司。
你只有給新創公司空間,他育成速度會快很多。我去看過英國法國的案例,我們這邊叫孵化器或育成中心,他們那邊有很好的空間,然後企業或政府提供資源給他們,讓他們可以用低成本創業。
目前我們規劃的幾個青創基地,用途都不太一樣。例如「虎頭山物聯網(IoT)創新基地」是以物聯網產業應用為主,發展示範場域(Demo Site)推動創新,辦公室會放在青埔,然後「幼獅國際青年創業村」則提供創業創業青年發展小型工廠所需空間,以研發型小型工廠為主。
另外以後還有一個中原創業村,在中原大學門口,會以社宅和文創為主。青創聚落要花時間,我給他們功能都不太一樣。我們這邊是提供平台和空間,直接補助要來自中央的提供。
戴:桃園市往智慧城市發展,會不會有什麼阻礙?法規會不會是其中一個關鍵?
鄭:亞洲.矽谷和智慧城市是有關連的。智慧城市我們做了很多部分,像水情 APP、環保的天羅地網、119 的智慧派遣……這都屬於政府治理。然後我們有以悠遊卡為基本,開發出「市民卡」。裡面功能不只公車、捷運可以用,其他像醫療甚至是社區門禁都有。桃園有很多社區大樓,以後這些住戶都不用磁釦了,用市民卡就可以。另外大學生就算戶籍不在桃園,只要住桃園,我們就給他市民卡。
一般外配家庭、新移民要住 6 年才有身分證,但市民卡是只要有居留,就發給他。我們市民卡目前已經發了 78 萬張,成效算是很不錯,這些都是邁向智慧生活的應用。
另外像智慧路燈(E-lighting)、智慧停車(E-parking)的部分,我們也有做出一些成績。
亞矽計畫政府都到位了嗎?鄭:中央有些基本工作還沒跟上
戴:但是市長,桃園現在是不是沒有資訊局,這部分未來會規劃嗎?
鄭:我們目前只有資訊中心,我的確有想要規劃,我們的法規可以規劃到 32 個局,目前是 30 個。未來我打算成立「資訊科技局」,專門處理像是亞矽計畫、智慧城市這些和數位科技有關的產業政策。現在的資訊中心,並沒有處理到這一塊。
戴:三月份的「亞洲.矽谷」物聯網大聯盟經歷八場會議後,最後從智慧交通、智慧製造、智慧能效、智慧商業、智慧家庭、智慧農業與智慧醫療等八個領域選出 21 個提案,列為發展物聯網的優先議題。請問在這八個領域中,目前桃園市政府的主力規劃是什麼?
鄭:我們有列 14 個項目,目前智慧物流一定在桃園,而像智慧路燈,我們打算加上偵測空氣品質的空氣盒子,目前做得還不錯,未來打算在青埔那邊試做 1800 盞。無人車自駕車的部分桃園目前有題一個方案,我們打算和台北市、新竹市合作,然後和新加坡車廠合作,九月車子就會進來,我們在開發一些次系統例如研華、車聯網的系統。
測試的部分可以到虎頭山那邊做園區型測試,但要上路測試,可能要到台北的公車專用道。其實上路部分交通部法規都還沒開放,有在研議,但都偏向保守。你講法規開放,這都還沒開放。他們有再研議,但都偏保守。
其實我覺得亞矽計畫要推,政府有些基本工作還沒訂好。國發會是跟我說,想要小範圍的「點對點」。例如機場到青埔,固定點跑跑看。但我覺得這是技術測試人的想法,交通部覺得你要上路,就要有規範。另外像要發展物聯網(IOT)技術,NCC 的頻譜也還沒訂好啊。
不過我覺得發展亞矽計畫,桃園的產業優勢是硬體。這個階段亞矽計畫沒有產值,我們一定要說服社會,是要對未來投資。現在人家問成立多少公司、有多少產值,其實一年二、三十個育成計畫在做測試,也不一定每一個都會成功。
桃園推亞矽計畫有優勢嗎?鄭:結合硬體的軟體研發
戴:這就是新創公司的路徑,沒有把把中的。蔡英文總統去年就職演說曾提到,舊代工模式面臨瓶頸,整個國家需要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亞洲.矽谷」也因此誕生。從市長的介紹中似乎有些新的苗頭在發展中,聽起來是從硬體優勢的基礎之上,去發展軟體?
鄭:應該這樣說,我們的優勢是結合硬體的軟體研發,這個計畫應該是以軟體為主。青埔的青創中心之後會讓 R&D 廠商、國際大廠進駐,以軟體為主。我們的優勢是從軟體要結合到硬體,很好結合。
例如我去法國,看他們那邊的創新中心,有一家廠商研發用氣味感知汙染狀況的技術,利用手持裝置感測味道,之後將數據送到資料庫去比對。看是什麼臭味,判別是不是汙染。
這有點像防毒軟體,弄出一個結構去比對,這是典型的物聯網技術。而我看了一下那種感測器,台灣絕對做得出來。難是難在後端資料庫、雲端應用的技術,這種軟體面的部份是台灣目前需要突破的部分。
硬體對台灣來說很好做,但軟體、雲端要學他們。現在我們做這種檢測,資料庫都是放在機器裡面,沒辦法連網。以後台灣要學習國外大廠物聯網技術,檢測裝置應該要越簡單越好,數據就丟到資料庫去比對。
地方之間如何合作?鄭:桃園便宜房價可吸引創業者,和台北軟體資源自然媒合
戴:但桃園要怎麼發展軟體技術?軟體人才還是台北比較多。
鄭:台北桃園很近啊,人才部分讓台北和桃園自然去媒合就好。未來我的目標是讓桃園設立辦公室的成本降低,吸引創業者來到桃園。我認為桃園優勢就是房價低,我不只要讓創業人才可以用低成本進駐桃園,未來還要計畫做創業宅。
只要你有創業計畫,房子就很便宜給你。社會住宅不應該只做成弱勢宅,我們可以反過來,鼓勵大家來這邊創業。目前「中原創業村」那邊就在做這樣的規劃。
戴:所以市長的意思是,利用桃園的優勢和特質,讓台北桃園的資源可以自然去媒合?
鄭:沒錯,例如虎頭山青創基地為什麼設在虎頭山,其中一個因素就是那邊有捷運站,離桃園火車站又很近,台北過來很容易。坦白說,台北有軟體人才,不過硬體大廠還是桃園多。這些大廠只要願意提供資源,青年創業會比較容易做起來。例如有桃園有一家研發機器人的工廠祥儀夢工廠,他就很想做機器人育成中心。
祥儀的專長是馬達,他可以提供馬達技術,但上面的 APP 可以讓年輕人去寫、去發揮。APP 的程式語言相對容易,其實大學生就可以寫了。我目前也有打算做智慧機器人的育成中心,而這件事一定要大廠來支援,不然你一個人怎麼做機器人?
這個事情是這樣,我們要讓 R&D 公司做 B to C 很難,一定要 B to B。大廠先有東西出來,小廠在去改善。例如無人車技術,車體本身可以由大廠提供,小廠在接著在上面開發一些次系統。
鄭文燦直言:亞矽計畫不能只考慮區域發展平衡,應該多考量實際人才分布狀況
這種合作的開放性一定要夠,亞矽創新計畫當初大概是考慮到區域平衡,一個地區放一個重點,但坦白說我覺得沒有必要。例如航太不會只在台中呀,華航、長榮、中科院都在桃園,這裡怎麼可能不會有?另外體感科技放高雄,但台北桃園一定人才比較多,另外 AI 放中台灣跟南部,那邊人才也不夠。
這些區域平衡的說法,我覺得沒有必要,亞矽計畫開放性一定要夠。就像其實這個計畫,也沒有一定要在桃園呀!是他們(中央)先講的,好像對我這麼好,給我一個黃金、鑽石礦一樣(笑)。
其實亞矽計畫出來,大家會很想參與討論,會想說是不是台灣創新指標大幅提升。其實大家都把亞矽想成青創,但其實龔明鑫當初是著重在物聯網技術,因為我們應該要盡量把 ICT、軟硬體的東西拉進來,這部分中華電信和電信大廠也很重要,因為 2019 年 5G 技術要上路嘛。我是覺得要讓桃園變成一個歡迎創業家來的地方,但亞矽計畫不用全在桃園。
例如我們要做智慧商城,也可以拿微風廣場當示範場域呀。或是智慧觀光,這部分就更廣了,在哪裡都可以做。物聯網技術是這樣,它的應用範圍比我們想的要廣很多。例如我們本來想提一個寵物晶片的計畫,只要用感測器一掃就知道哪隻流浪犬沒有裝寵物晶片。
或是老人手環,現在的技術是戴在手上感測心跳和健康狀況,我們也有想過可以把晶片放到衣服上,這個部分之前也有和一些紡織廠在洽談。IOT 細微到每一個領域,這些都是現在進行式。如果小公司沒辦法做很大技術突破,就專注做執行、應用端。例如 APP 或是寵物晶片的製作,這些難度都不高。
大小廠如何在亞矽計畫合作?鄭:核心技術突破交給大廠,小廠專心做 APP 應用
創業模式可以是這樣,年輕人來這邊發展,創新計劃審核過了,我給你兩三年在這邊育成。假設 50 家新創公司,我一家 star up 給一百萬,這個是假設,這樣一年就是五千萬,然後創投、天使基金在進來,他們相對會對開發 APP 這些應用端的部分感興趣。
我對外沒有說,但我知道開發 APP「卡緊」,核心技術要交給大廠去做,應用端的部分就讓小廠去嘗試。
戴:那這部分可以寫嗎?市長對大廠小廠分工的想法?
鄭:OK,OK!小廠專心做 APP 開發,核心技術突破就交給大廠去做。這是我的想法。
戴:感謝市長專訪,最後打岔問個小問題。柯P說放在林口那個組合式游泳池,之後是不是會送給桃園市。你打算放到哪裡?
鄭:目前是打算放到平鎮高中啦。
戴:最近世大運快開幕了,大家都對游泳池之後移到哪裏很好奇、想去游游看。
鄭:原來如此。(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