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要推薦這篇文章】
經濟起飛、「亞洲四小龍」是許多人懷念的時代,瞿宛文認為這是當時視「救國為己任」的經建官員的功勞,也點出「自由市場論」與「反權威思潮」讓人們選擇忽視國民政府的作為。你也認同嗎?
(責任編輯:許晴瑄)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不僅梳理台灣戰後經濟增長的歷史脈絡,更接續探討前人是抱持什麼想法推動經濟發展。 攝影|張語辰
文/劉俊佑採訪編輯
「台灣錢淹腳目」是一句知名俗語,用來形容到了 1980 年代台灣工業化已成果卓著,經濟飛升造就一代人的富足。當我們深入了解當時的背景,會發現 1949 年國民政府來台時,戰爭帶來的破壞猶存,社會通膨壓力尚在,最依賴的大陸市場因國府戰敗而消失,加上大量人口遷台帶來的糧食危機,經濟危機一觸即發。
但在不久後,台灣持續數十年的經濟增長,一舉挺進亞洲四小龍之列,成為後進國家值得借鏡的案例,讓人不禁想問,這中間到底發生什麼事?
長年研究台灣與東亞後進國家經濟發展的瞿宛文研究員,對此問題抱持濃厚的興趣,在她的《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中央研究院叢書)一書,與讀者分享累積十年的研究精華,揭開奇蹟成因!

1950 – 2008 之間,台灣戰後經濟表現亮眼,實質人均所得成長倍數名列全球第 3 名。 資料來源:Maddison (2010),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08 AD 、瞿宛文提供 圖表重製:張語辰
台灣戰後經濟「奇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
政府與自由市場,從來不是對立關係
西方經濟理論須經修正,才能用來檢視台灣經濟發展

瞿宛文提醒,須以歷史角度與後進視野審視自身發展經驗,盼能為學界與社會開拓更多思維空間。 攝影|張語辰
(本文作者:研之有物,原文標題 〈台灣經濟「奇蹟」的成因,和你想得不一樣 〉,原作者已載明文章適用創用 CC 授權條款: CC 4.0。 )
延伸閱讀
打破經濟起飛、十大建設神話,一個八年級生的告白:父執輩心中的蔣經國信仰,讓台灣遲遲無法走向建國
【投稿】年改總要社會「有同理心」,那誰來同理年輕人努力依然貧窮的困境?
別怪四五年級把好菜吃光,大環境差是因為我們正為失敗的教育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