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搖滾樂團聯合公園主唱查斯特班寧頓 20 日被發現在家中自殺身亡,享年41歲。聯合公園 5月才剛發行最新專輯 One More Light,甚至將展開世界巡迴演唱,預定7月27日在麻州曼斯菲(Mansfield)進行美國的首場演唱會——對於歌迷們來說,完全是措手不及的重砲消息。

世界都還在懷疑這是一則假新聞,但聯合公園饒舌主唱麥克篠田(Mike Shinoda)在推特上證實了這個消息:「震驚和心碎,但這是真的。」

根據加州洛杉磯郡驗屍官辦公室的發言,他們目前會以自殺案件的方向處理。

也有歌迷發現查斯特自殺的日子,恰是已故好友歌手克里斯康奈爾(Chris Cornell)的生日。(註:康奈爾是聲音花園樂團(Soundgarden)主唱,於今年5月上吊自殺。)

我們不知道這是否是他選擇在這一天自殺的原因,但是如果一個人的眼前死亡是比活著更輕鬆的抉擇,那該有多麼痛苦?

2014年查斯特接受英國音樂網站「Team Rock 」訪問時曾談及七歲時開始遭受性侵的經歷:「我遭毆打,被強迫做我不想做的事情,我的自信遭摧毀了。」他說:「跟大部分人一樣,我很害怕坦承一切。我不想讓人認為我是同性戀,或是我在說謊。」

而查斯特的雙親在他11歲離婚後,他也開始對酒精和藥物成癮。

你或許會說查斯特軟弱、無法面對人生、逃避問題,但是每一個人在面對事物的態度所擁有的所謂的「堅強」能力都並不盡然相同。並且,我們經常將自殺的原因歸咎在個人的人格缺陷、情緒等等,卻忽略背後龐大的社會結構壓力,導致我們產生出自殺這項決策。

和許多社會問題一樣,自殺並沒有唯一的理由,而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將自殺歸咎於缺少人格則是忽視了問題本質的表現,這樣的想法更導致自殺不受到社會的重視、無法深入探討成因。

美國疾病管制局的行為科學家霍藍(Kristin Holland)就曾分析,「許多人認為自殺跟心理健康問題有關,但實際上許多自殺的人並沒有心理健康問題,這應該是個公共健康問題。」

雖然部分科學家研究指出,大腦前額葉皮質具有「降低衝動」的這項功能,而在「自殺是一項衝動決定」的前提下,他們在 250 個自殺者的腦組織中,發現抑制衝動的化學物質「血清張力素」(serotonin)有缺乏的跡象,因此才會使用藥物讓人體降低吸收這項化學物質的效率。

但是,在這個相對安全得多(即刻的性命威脅越來越少)的時代,儘管醫療還不是萬能,新型的藥品也正在不斷減少疾病和事故的致死率,或科學家做了這些「減少衝動」的研究,自殺率仍然逐年攀升。

不論是因為貧窮、人際關係或是事業等等原因,都象徵著我們的社會無法承接住每一個自殺者的漏洞。

目前美國的自殺比率攀升到 30年來的新高,其中又以女性和中年人的自殺案件數量增加最多。數據統計顯示,自殺是美國第11大死因,而自殺也是台灣第9大死因。美國每天約有80個人自殺身亡,大約每18分鐘就有一人死於自殺;每一分鐘都有人正嘗試自殺。台灣則是每天約有8個人自殺身亡,大約每3小時就有一人死於自殺。

而在媒體中,自殺不斷被以隱晦的方式淡化在新聞訊息中,弱勢族群的死亡被掩蓋起來,名人的死亡被塑造成戲劇性的悲劇,但自殺的成因卻成為了避諱不談的禁忌——這份忽略讓隱形的自殺兇手橫行。

自殺早已不再是所謂中下階級才會面對的問題,甚至非常諷刺地,美國白人的自殺率還高出其他族裔兩倍之多。我們不能夠再忽略自殺是一個普世性的嚴重議題,不分族群、國度、貧富都飽受這個問題的困擾。

我們的社會體制需要被重新解剖檢驗。

如果你想了解科學家怎麼看待自殺,請看科學人研究:自殺——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參考資料:

聯合公園主唱自殺 團員:震驚心碎
聯合公園樂團主唱上吊身亡 享年41歲[影]
美國人自殺率攀升 什麼讓他們決意一死了之?
【蘋果數】美國自殺率攀升至30年新高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圖片來源:中央社)

推薦閱讀

在北極教書是什麼感覺?與零下 25 度的酷寒和高自殺率搏鬥,她的付出連加拿大總理都佩服
請別自責,生命的驟逝不是你的錯——被遺忘的受害者:自殺者遺族
你看不見我內心的沮喪,又怎麼知道「自殺不能解決問題」?
在你說自殺很自私之前,你可知道他們為家人堅持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