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玉蔻
有些意外,其實隨著科技的進步是可以避免的。
陽明山仰德大道上,7月19日發生嚴重車禍,一台水泥車在管制時段違規上山,隨後因為繞著山路長期踩剎車,造成剎車失靈引發車禍。當時正好是上班尖峰時段,自然連帶將眾多無辜駕駛捲入意外。
總結起來,這場意外有兩個關鍵,一是管制時段居然有大型車輛可以溜上山,二是剎車失靈前車輛狀況恐怕已經不佳。若是我們事前能夠屏除這兩個狀況中的任何一個,或許這場意外根本就不會發生。
今天早上,我在電台節目《蔻蔻早餐》跟 TechOrange 創辦人戴季全談起這場車禍。他說,從科技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可以納入監控的。
舉例而言,像現在無人車與物聯網的技術逐漸走出實驗室,來到了商用市場。如果我們的車輛都安裝了無數感測器,那麼儀錶板上便可以即時回傳車輛的異常狀況,讓駕駛及早進廠維修;而車內電腦也可以事先提醒車主,哪些零件是時候需要保養。如果車況保持良好,意外發生的機率自然下降。
另一方面,現今的影像辨識技術而言,電腦要認出一台這樣的大型車絕對沒有問題,再加上台灣監視器處處都是,人工智慧絕對有能力在第一時間通報相關單位,去攔截、裁罰違規進入管制區域的車輛。
上面說的這些技術,只能盡可能阻止單一個案的發生,但也可以綜覽全局,協助政府調整交通政策。在大數據的支持下,人工智慧可以用超乎人類的視野去解析肇事熱點、時段,做為相關單位改善交通的基礎。
人力有時而窮。不論是第一線的員警,或是行政中樞的官僚,面對混亂的交通現場與龐雜的資訊定然有其極限。守著古老的教條只會讓事件重複發生,學著讓科技替人類解決問題吧。
(本文經原作者周玉蔻授權刊登。圖片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