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現在的台灣社會學水電和手藝的人較讀大學的少,但學水電和手藝的學徒出來工作後的薪水比許多大學畢業生還要高,這時「大學無用論」便又再度出現了,不過事實上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讀大學給了你什麼,而是你讀大學的動機是什麼?若是不知道自己想要學什麼就依照他人的想法或步伐而跟進,最後若沒有想像中的收穫通常便會怪罪別人、好像自己的不順需要別人來負責。

但是問題是我們真的知道自己為何需要來讀大學、讀高中嗎?我們有意識到自己必須藉著這些所學來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嗎?若是沒有這些自覺,就算最後鼓勵大家唸高職、去學水電和手藝走向職業化等等的下場也都是一樣會淪為我們逃避問題和人生的偽避風港。

(責任編輯:黃家茹)

文/有熊老師 陪你教數學

「 學水電、學手藝就有很高薪,為什麼還要浪費時間讀大學? 」

上面這個問題,是網友問我的,以下是我的回答,然後順便就討論了一下當前的教育問題:

就業市場也是依照供需法則,現在修水電會值錢,就是因為當初學的人少; 要不然「烘焙」也是一項手藝,但不會聽人說「學會烘焙,月薪x萬不用愁」– 說穿了,就是因為烘焙太多人學了。

 那麼,其實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水電、板模的工作者少呢?

像水電、板模,這些工作都有幾個特性:

1. 作為一種手藝,不是知道就好,要熟練

2. 學成後必需自己找case接

以上兩點,都導致這些手藝產業容易有「學徒機制」;其實律師也有這種特性,就是學成後還只是生手、而且也還不知道客戶在哪裡,所謂的「月薪六七萬」當然也就還不可能。

而「學徒機制」又會衍生出一個新問題,就是現有的工作者可能寧願「帶自己的小孩」也不帶一個受過較正式訓練的新人;因此有許多人「無照、沒受過正規訓練」卻在執業,也就讓這市場的真實規模、讓這項職能的「錢景」變得不明朗。

「如果一整個月,一直都有case,那月入七八萬跑不掉」、 「如果手藝好、有耐心,又有人緣,那case也是可能一直沒斷過」

但問題是,你能成為這樣的人嗎? 又,學過水電、板模的人之中,有幾個成為這樣的人呢?

3. 因為學的人少,所以輔助工具業小、許多流程沒有 SOP

這點是有利有弊;沒有輔助、沒有SOP,讓它變得更難學,同時就保障了專業人士的競爭力;上面提到的烘焙,或是餐飲、旅管、美髮,其實就是因為SOP化、輔具多,太容易學了,反而受過專業訓練的就不值錢了。

如果今天沒有先進的電子烤爐,烤麵包全靠手感,那麵包師傅會更少、但收入會更穩定。 但,也就是因為輔具少,所以「手藝不精」而「做不下去」的人會更多。

4. 直接面對客戶、一人完成產品,「生活態度」變得很重要

許多學手藝的人,最後做不下去都不是因為技術不好,很多人是EQ不好而「得罪客人」、「得罪工頭」; 而且獨立工作時「自我管理能力」就變得很重要,一些人做不下去是因為「容易遲到」、「陷入情傷」、「工作常常來不及完成」,或是因為不夠心細破壞了現場、或弄傷自己。

其實這些,都正是年輕人的弱項;於是很多學了手藝的並沒有留在行業裡、於是缺工,於是出現「薪水很高」的現象– 但這個「缺工,所以薪水很高」的現象背後,其實就代表著這份工作並沒有想像得簡單, 也就不是「為什麼還要讀書、不去學做水電」的問題,說穿了,現在的高中職學生去學水電,也未必就都能勝任水電的工作。

那如果水電、板模 真的「輔具多、SOP化」比如說自動塗平、自動計算乾硬的時間、自動工作排程、負重上樓機器……而便得更容易學、學的人也變多了 — 那它就不會缺工、也就不會那麼高薪了吧。

當前的教育,到底哪裡有問題?

我一開始就說「就業市場也是依照供需法則」,其實讀書之後的職場也一樣啊。

「如果大學、研究所認真唸,真的有專業競爭力,那月薪x萬也是跑不掉」但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大學畢業薪資不高,其實回想過去,自己當年真的有很認真唸嗎?

被師長要求去讀高中、讀高職,或是被家裡送去師傅那學手藝,其實都一樣,一心覺得「我為什麼要在這裡?」 而沒意識到這就是自己未來混口飯吃的根基時,學習效果就是差。 就算師長會說「xxxx將來才有競爭力」但畢竟和當下的學生生活離得太遠、沒有真實感。

高中、大學的升學之路,和「學手藝」的差別在於,前者是師長們主要推薦的,所以可以成為學生的「避風港」 — 學手藝的,不想學會直接逃回家,而高中職的學生「不用逃,混掉三年、再混四年就好」,因為師長希望我「繼續讀」,所以我只要「都有去學校」就算盡責了。

「又不是我想要來的。」 、「可以下課了嗎?」、 「為什麼假日還要有作業?」

因為「我都已經聽你的話來讀高中(高職)」了,感覺好像你就要為我負責,在我「三年都讀(混)完了」之後,當然就是反過來問「為什麼我沒有競爭力」?

如果是學手藝的師傅,他就不會讓你這麼問,你沒有競爭力,他早就看得出來,很簡單,就是說「你還不能出師」罷了。 

學徒們為了要「趕快出師」 (出師了賺的錢才都是自己的,出師前等於只是領打工費糊口而已),就會自主學習。

從這點來看,高中、大學的問題不在於「讀那些文字的東西」;而是在於「學年制」,或者,更白話來說,是校方「不敢讓學生留級、退學」

在國、高中端,是因為升學被訴諸為「受教權利」,而且大學過多,「他都有大學要收了,還不讓他(高中)畢業有什麼意義」; 在大學端,許多教師認為「讓學生畢業、去工作」是為他著想;卻沒想到讓許多人「根本不算真的懂,只是聽過、記得一些東西」就畢了業

如果換作是手藝的師徒,師傅一定會說「我現在說你可以出師了,那是在害你,你的東西一拿出去,人家一看就知道不行」。所以,並不是大學這些東西不該讀;手藝也罷、書本也罷,不用心學本來就沒競爭力 (當然,沒配合到天賦會事倍功半 )。

現代台灣教育的根本問題,以整體來說,還是在於「大學浮濫、大學畢業門檻過低」 — 這個問題影響的層面,比想像中廣得多。

如果說,我們的大學、高中減少一半,要「真的適合讀書的才能讀大學」;那當學生說自己:「沒有特別對什麼有興趣」時, 家長就不會說「那就讀高中、讀大學吧」,而會說「那就去學個手藝吧」。

那我們今天在檢討的就不會是「讀了高中也沒什麼用」這個議題、而是「我在師傅那耗了三年,他還不讓我出師」了。

那麼,以個人來說,如今是不是去學手藝,真的會比唸書好?

其實,上面說了嘛,學手藝也會逃走啊,關鍵在於「逃回來之後,要拿他怎麼辦?」

現在不論是讀高中、高職,很多學生沒認真唸;畢業了、可能連大學都讀畢業了,就在超商打工,美其名「自己賺自己花」,但等到年近三十,就會發現自己供不起一個家、甚至無以養老 (然後怪社會、怪大人)。

家裡比較「有底」的,就出點錢讓他擺攤,也許真的就翻身了、但也許又失敗…… 當然還有些人連打工都嫌累的,直接去做非法的「賺比較快」了。

那麼要回過頭去想,打從一開始,他們為什麼「敢把高中職三年、大學四年混掉?」、「敢不認真學手藝、逃回來?」

社會問題,其實是教育問題的沿伸;但沒有人能告訴你「去讀什麼,他就會認真學」;當然,也沒有任何一項技藝是「不用認真學,只要三年都有來,就保證未來薪水」的。

一直以來,都沒有人有責任要做到這樣, 沒有人有責任「只要你都有來,就保證將來一定輕鬆賺大錢」 也沒有人有責任「提供一個測驗,幫你找到你的興趣、天賦」 就連爸媽,也沒有責任「只要你聽話長大,就保證你下半輩子快樂無憂」 沒有,沒有人有這種責任; 但,我們好像不小心,讓下一代誤以為自己的未來「該有某個大人來負責」了。

讓孩子去學手藝當然可以,但如果他又逃回來呢? 如果一直出不了師呢? 如果學壞了呢? 說穿了家長就是捨不得;如果家長能捨得把學藝逃回來的孩子踢出去,那他在學生大學剛入學的時候就直接說「四年後就不再養你、搬出去自己找工作找住處」那也一樣能逼得學生認真去學。

當然,如此一來可能會讓許多選錯科系的、不適合這項手藝的、被同學欺負的學生,被迫忍受痛苦青少年時光;但家長的捨不得,就成了孩子心中默認「你有責任」的根基。

當學生因為「告白失敗」(還不是失戀),就蹺課在房裡養情傷 (結果也是在玩網遊) 時,他如此看待在學校裡的課程,我們還能期待什麼? 但,「捨得」兩個字,又有幾人能做到?

高中、大學 是許多人的「避風港」

學生可以用「我聽你的話來讀了」而放任自己打混。 家長可以用「那就先讀上去,讀上去再說」來拖延處理孩子「不夠獨立」的問題。 整個社會,也用高中、大學 來作為失業的緩衝。

而我最後要說的就是,我們真的要把這個避風港給拆掉,否則問題會一直解決不了。

的確,未來的工作裡,知識會占有很重要的比例;但知識有很多種,而現在大學課程教得太單調了;而大學教得這麼死,是因為學生同質性太高。

就以「管理學」來說,全台灣的管理學院都開一門叫「管理學」的課,但大家都知道,真正算的「管理能力」可能是情緒控管、哲學思維、對自己和對人的瞭解、見聞廣博、懂得調配資源、心理學…… 而不是背彼得杜拉克的學說、背「3k」、背「何為管理」。

管理學會教得這麼死板、不實用,說穿了是因為它永遠被開在「大一第一學期」;我相信EMBA的管理學課程就會實用、有意義得多。

我覺得政府、社會要重視「知識」,但不必堅守「3-3-4」的升學學程;當然,打破「量產」就會提高成本,但教育也是一種「產業」,而且又是下一代競爭力的來源。

大學減少、畢業門檻提高,同時高中也要減少 — 但並非都轉技職,而是廣泛地鼓勵先就業; 他們當下當然是做不了什麼賺錢的工作, 但就是希望這個經驗,能讓大部份的學生「為了脫離這種生活」而在將來二次進入校園時努力去學習。

那麼現有的高中、大學教育資源,就要適度轉換成「在職進修」或「針對 『目標職業』 設計」以及「回頭重修」的課程。

如果怕學生「學壞」或「路變窄了」可以花一部份的經費設置「全職非校內導師」。

因為家長其實「沒空管小孩」、「不會教小孩」,「也不知道怎樣對小孩好」、「也沒辦法幫他指什麼路」、也不知道哪裡有資源……。那政府可以提供給「離開校園」的、24歲以內的學生一個「導師」,讓他來跟緊導生的生涯、提供諮詢、適時提供進修建議……。或是將「通識 +體育 中心」獨立出來,變成在24歲以前的學生都有權利可以去上每週共八小時的通識+體育課程;也就是「離開學校,但不中斷學習」。

要讓學生為自己負責、不要在把人生的責任推給家長、社會;否則現在檢討「為什麼要讀高中」, 六年後就會檢討「為什麼大人都要我們讀高職」,再六年後就說「為什麼大人都要我們去當學徒」 — 避風港大家輪流做,問題是不會解決的。

延伸閱讀

唸大學無用?台灣高教再繼續追求研究績效和教學評鑑,大學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幹嘛跟風讀大學?大學像一元便當,學生不愛也要拿高分跟著搶
為什麼日本大學生有高達 97.3%就職率,台灣卻只有 87%不能再高了?

(本文轉載自 有熊老師 陪你教數學 ,原文標題為《聽說學水電、學手藝就有很高薪,為什麼還要浪費時間讀書?》,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行政院技職教育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