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自昨日( 17) 起,擴大取締自行車違規騎乘在「騎樓」或「未劃設自行車道的人行道」(尤其是信義路、仁愛路、新生南路、羅斯福路等重點取締點),違者可處新台幣300元至600元罰鍰。
柯文哲也在臉書上發布貼文,表示因為台北市單車族越來越多,經常接到取締電話控訴腳踏車在人行車道上疾駛而過很危險。
https://www.facebook.com/DoctorKoWJ/photos/a.136856586416330.19357.136845026417486/1072516812850298/?type=3&hc_ref=ARQxjpNlZFoNJCvP4l2kiYsr3gWMVJ6PtD7H11ZiaREhJ93m9y6og_58n6OI4PconSo
然而,這次的改動卻也引發強烈的反彈。許多人反而質疑這樣做是否真的能夠讓腳踏車更安全?
在台北生活的人肯定會先懷疑:在沒有腳踏車道的地方,騎在馬路上真的安全嗎?路旁除了機車,最危險的殺手就是公車,不在公車專用道上的站點才是多數台北市街道狀況,而比起機車高度的機動性,腳踏車反而容易造成危險。
而這個問題背後的核心問題有二:台灣道路平權意識缺乏、政府將腳踏車作為通勤使用並不適合。
除了台灣腳踏車在道路權益上的低落(汽機車覺得腳踏車怎麼不滾去人行道啊太危險,行人覺得你明明就是車幹嘛跑來搶人行道、撞到人怎麼辦),在汽車本位的都市規劃中更是找不到一個安全的行車路線(畢竟縮減道路做腳踏車道就會引起汽機車路人的撻伐,吃力不討好的建設沒人做,就造成建設上落後的惡性循環)。
回顧當初柯文哲的「三橫三縱」政策,才上路就引起一片撻伐,說都是因為柯文哲縮減道路給腳踏車才會導致塞車。然而仔細研究當時狀況,真正有縮減車道的僅有松江路、新生南路、復興南北路而已(其他都是既有人行道規畫腳踏車道),但塞車情況卻是遠在士林、北投、內湖、文山都發生了一樣的狀況——也就是說,問題並不在縮減車道,但大家還是會將問題歸咎於腳踏車道搶資源。
由統計數據來看,發展單車並不是一件壞事,臺北市自行車道的完善對於刺激消費有所幫助、也增加了民眾休閒娛樂的價值。然而台灣可能並不適合發展成單車為通勤工具核心的交通。
雖然節能減碳效果很好,但是臺北市自行車與汽機車的「分道」制度極不完善(不少地方還有公車來攪局),甚至氣候上也不適合長途通勤,讓自行車回歸定位在「休閒」、短程交通工具(也就是目前 Ubike的定位),而非「通勤交通工具」或許才是最適合的(比較起來,台灣現有的成熟機車文化,倒是相對適合發展環保綠能)。
腳踏車道仍然是必要的,但是否應該更規畫得符合台北市將 Ubike 作為「通勤的最後一哩路」的定位呢?如果是這樣,是否也應該考量在不是屬於「通勤的最後一哩路」的路段,是否還有擴建腳踏車道的需求、如果是這樣要怎麼決策才能讓腳踏車騎士安全上路?
回到柯文哲禁止腳踏車上人行道的政策,在現階段無異是在混亂、做一半的都市規劃下,強迫腳踏車騎士在混亂的交通前鋒賭命而已。
參考資料:
單車族注意 北市即日起騎上騎樓將開罰
[懶人包]三橫三縱真的造成台北塞車了?
「三橫三縱」必要嗎?自行車對臺北市的經濟影響
推薦閱讀
到處都是 YouBike,臺灣真的有辦法複製荷蘭的單車文化嗎?
台北市塞車塞爆了!靠 Etag 掌握車流也無解,真正關鍵恐怕是花 40 億建單車道惹的禍
看看美國單車政策「紅燈不停綠燈繼續行」,思考台灣有哪些不合時宜的法律要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