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沙發客來上課:把世界帶進教室》,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 訂標題。首圖來源:FrauStief ,CC Licensed)
【為什麼要挑選這本書】
我們總是習慣用自己的需要,去對待偏鄉的孩子們。其實最先該思考的,是「我們這樣做到底有沒有意義?」
舉例來說,我們都認為教育能改善貧窮,但對某些學生來說,他們根本不在乎有沒有國際觀、分數高不高,如何用最少的錢買到菜、如何讓弟妹溫飽才是他們的燃眉之急。(責任編輯:余如婕)
「話說,學校裡怎麼還有提供晚餐?」那天來自法國的Chris和雙胞胎兄弟在球場和學生一起打球,我們則在樹蔭下和侯老師聊天。
「這邊有不少家長晚上還在工作,學生回家沒有人照顧,也沒得吃,所以放學後,部分學生會繼續待在學校,由老師帶著他們寫作業或上體育課,晚上則供應晚餐,等八點下課,家長再將他們接回去。家裡比較偏遠的球隊學生則留在宿舍,假日才回家。」侯老師說。
侯老師是幾個月前和我們聯絡上的。原本是臺北人的她,嫁到恆春後才發現這裡的孩子和都市裡的簡直是天與地的差別——單親、失親似乎是家常便飯,把老師當作父母的孩子很多,學校是孩子的一切,她很希望能帶給學生不同的學習機會。
加入「沙發客來上課」計畫後,侯老師積極地邀請參與計畫的外國旅人到恆春,我們開始收到她不時分享的照片:來自荷蘭的華裔工程師跟著小朋友一起學書法;日文很好的德國女大生和學生分享滑雪的經驗;侯老師也邀請之前工作認識的新加坡機長帶學生到附近閒置機場解說,甚至還被做成了一則報導。
「大平國小雖然位於恆春觀光重鎮,但其實離鎮中心或墾丁都有一段距離。你們剛剛過來應該也有感覺,路上幾乎沒有車子,所以更不可能帶來觀光客。
我很想把一些不一樣的文化和視野帶給這裡的學生,但我發現他們對學習的動機真的非常薄弱,也發現絕大部分的小朋友不太想念書,好幾個說畢業以後要去採洋蔥、做鐵工、水電學徒或海邊打工就好,一天能賺一兩千塊,幹嘛要認識abc⋯⋯」
侯老師這樣告訴我們。參與沙發客來上課的學校,幾乎也都有類似的現象。
高雄一位老師曾告訴我,那邊成績最好的學生想放棄念國立大學的機會,高中畢業就去當地的工廠上班。她覺得很可惜,然而,其他老師聽到她的想法時,冷眼看著她說:「難道妳覺得這些孩子去念了臺大、政大以後,畢業了回來找個二十二K的工作,就比較好嗎?」
我想起一位很有想法、但求職不順的朋友,憤怒地對家人抱怨:「這不是我要的工作,我有我自己的夢想。」他開小麵館的爸爸淡淡地回應:「難道你覺得在這裡煮麵就是我的夢想嗎?」
我從頭到尾都不曾在學校當過老師,無法實際在第一線觀察學生的反應;有時候也懷疑,把世界各地的旅人帶進臺灣的偏鄉學校,能不能真的幫到學生什麼?
說實話,我心裡確實希望學生有機會的話都出去走走,追逐自己的夢想,但同時也明白,會講英文、有國際觀,不代表比較好,不念書、去打工賺錢,也沒有比較不好,只要是學生自己心裡想要的都好。
對某些學生來說,他們真正想學的,也許不是國際觀、也不是國英數,而是如何用幾個銅板就買到菜來做晚餐,餵飽弟弟妹妹。
現在的農村極度缺工,當年那些放棄念書、留在家鄉幫忙的年輕人們,很可能就是這個農村人口不斷外移的時代裡,真正支撐農村的主要貢獻者。
推薦閱讀
為什麼窮人永遠無法「翻轉階級」?哈佛社會學家花費數年住進底層社區發現貧窮的真相
教育能改善貧窮?在印尼和哥倫比亞的貧民窟,這個想法讓更多孩子失去機會
教育部的荒謬政策:將有錢人才能做的「壯遊當志工」,列為升學審查項目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沙發客來上課:把世界帶進教室》,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 訂標題。首圖來源:FrauStief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