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推薦這篇文章】
面對長輩,我們除了聽話、尊重外,似乎沒有其他選擇,甚至一部和他們的意就得被扣上「不孝」的大帽子,這種「大人一定是對的」的觀念跟流傳千年的儒家思(一ˊ)想(ㄉㄨˊ)脫不了關係。
一個蘿蔔一個坑,子女就要有子女的樣子,但是長輩呢?好像沒聽說過除了「教導」下一代外,還有甚麼義務該盡的。(責任編輯:許晴瑄)

圖片來源:JayPLee (CC BY-NC-SA 2.0; modified)
這就是中華文化或說是儒教文化的精神。
先不說易經、儀禮、周禮、禮記裡面
教人占卜,拜拜,祭死人,祭鬼神的東西。
我們看儒教徒最愛嘴的孔子嘴炮出來的論語,對孝順的說明有哪些?
1.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篇》
子遊問怎麼樣是孝,孔子說:『現在的孝順,是指能給父母飯吃,但就算連動物也
有飯吃,不尊敬的話,跟養動物有什麼差別?』
2.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篇》
孔子說:『平時侍奉父母,發現父母的過錯,才剛剛生起,還很細微時,就能立刻察覺,並且勸諫父母改過。假使父母的心志不肯聽從勸諫,仍然怡色柔聲,對父母依舊敬重,等待適當的時機,再繼續勸諫,直到父母改過,否則決不停止放棄。如此憂心勞苦,也不怨恨父母。』
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篇》
孔子說:『父母年紀一定要記得,一方面高興,為何高興呢?高興父母身體依舊無恙,可以承歡膝下,盡人子孝道,享受天倫之樂也。一方面憂慮,憂慮什麼呢?憂慮父母雖然健在,可年紀愈來愈大,身體愈來愈弱,活在人間的歲月愈來愈短。百年之後,父母一旦離開人世,做兒女的再也不能承歡膝下,再也不能享受天倫之樂,這不是很悲痛的事嗎?』
4.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篇》
有子說:『一個人能夠孝順父母而且友愛兄弟的話,還會容易觸犯長上的應該就很少了。不會去觸犯長上,而常常違逆常理的,那就更不會有了。有德行的君子是致力於追求道理的根本的,道理建立了以後,仁道就會隨之成立了。孝悌這項德行,就應該是仁的根本道理吧?』
5.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篇》
孟武伯問孝順要怎做,孔子說:『子女只要以關心父母身體健康為首要,對他們是否有病疾而擔憂,那麼這就是孝道的表現了。』
6.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篇》
子夏問孝道。孔子說:「侍奉父母,難在永遠保持和顏悅色。有事時,由年輕的負責服務操勞,有了酒食,先為長者陳設,請長者先吃,這樣就算是孝了嗎?」
你會發現,論語全部都是規範晚輩該怎麼做的,沒有規範長輩該怎麼做的部分。依
照儒教的設計,老人只有權利沒有義務,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個社會上有一堆慣老人的原因。
所有的老人都在吃「老人幹話自助餐」。
他們因為老了,就可以嘴炮年輕人、講幹話、當慣老闆、爽爽炒房、在捷運上大小聲、領高額退休金、擔心出國次數減少、不能請外勞、兒女出國留學錢不夠花。
你會發現,儒教經典先是以禮將人區分長幼尊卑再用權力不對等單方向規定下級的義務。上級只要爽就可以了。
俗話說權力使人腐敗,整體用儒教禮制建構的社會,因為權力不對等必定腐敗。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很少人說。
畢竟儒教的神聖經典,你想拿出來檢討就會被眾人先修理一頓了。就好像在教堂裡罵耶和華一樣,儒教總是有很多的信徒會一直護航。
因為構成整個體制的核心思想是爛der,是假掰人講的幹話,這也就是為何中華人民組成的社會落後的原因。
我奉勸大家,放棄儒教,拒作GYder中華人。期許自己不要變成討厭的大人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本文經原作者 Historia (歷史本文) 授權轉載,並同意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Re: [問卦] 有沒有長輩一定得百分之百尊重的八卦??〉。)
延伸閱讀
「搞社運去校外搞!」年輕世代的自決權,往往被長輩的一句鬼扯給毀掉
儒家文化阻礙華人進步?會有這種想法,其實是中了歐洲中心主義的毒
【孔子錯了嗎】怪罪台灣選手抗壓差?是我們遵循的儒家「減法教育」讓人沒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