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4年的熱蘭遮城。原收錄於Isaac Commelin約在1644年編著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起源與發展》一書中。圖片取自/Wikipedia Commons)
前荷蘭外交官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博士 2017 年 7 月在《台北時報》發表的專文引起台灣網友廣泛討論。
文章內容大意是,台灣雖然曾被視為中國的附屬,但我們今天來看待中、台關係,應該要從比較寬廣的區域歷史,和全球貿易觀點,重新解讀台灣史。要這樣解讀近代關係,我們首先要建立新的台灣史觀。
什麼是新的台灣史觀?史觀在教導我們如何重新看待自己的歷史。韋傑理說,可以從三方面切入:
一、台灣早就是個「海洋國家」
台灣原住民(包括住在平地的平埔人在內),與太平洋的原住民族起源有親密關聯,過去30年來的語言學,以及遺傳物質DNA研究顯示,包括平埔人在內的台灣原住民,從公元前3千年(BC)開始,成了太平洋南島語族「擴散」(學界名之為「大遷徙」,The Great Migration)的源頭之一,南島語族足跡遍及太平洋群島的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以及玻里尼西亞。
台灣跟許多亞洲國家的考古研究發現,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可追溯到公元前2800-2200年(BC);台灣4千多年前就跟太平洋,以及東南亞國家進行貿易往來,足資佐證台灣早就是個「海洋國家」。
二、17 世紀荷治時期,台灣是全球重要的貿易重鎮之一
目前17世紀荷蘭統治時期的樣貌,已廣為人知。1980年中期,由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學者倫納德·布魯斯(Leonard Blusse),所領導的研究團隊,開始整理出版荷蘭東印度公司,當年在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即現在的安平古堡)時期的官方文獻。
荷蘭時期的豐富史料陳述,荷蘭人與當時平埔住民,以及福建移民的互動關係。荷蘭時期台灣史研究,堪稱第一人者,非台灣大學圖書館管理員曹永和莫屬,他早在1960-1970年,就出版荷蘭時期的台灣史料研究;一直等到1990年代,他的研究才成為台灣史的主流論述。
17世紀荷蘭時期,台灣是全球重要的貿易重鎮之一,台南市安平地區的大員港(Tayouan),是全球繁盛一時的貿易港,讓台灣人的貿易足跡伸展至日本、東南亞、印度,以及波斯(即現在的伊朗)。
這是台灣近代史,迎向國際化的初始階段,最早的貿易商品是鹿皮。平埔原住民將狩獵取得的鹿皮,賣給荷蘭商人,再轉賣給日本侍從武官(Samurai warriors,即武士)。當時的日本武士,以擁有台灣鹿皮為榮,因其堅韌屬性,適合拿來做成武士盔甲,以及盾牌。然而,因為過度捕獵,導致梅花鹿皮革出口,於1650年開始減少。
三、鄭成功來台:台灣經濟發展與中國福建密不可分
荷蘭時期,雖有部份福建農民移居台灣,數量卻相當有限,台灣跟中國沿海地區也少有互動。到了明朝軍閥、海盜首領鄭成功逐出荷蘭人後,台灣才首度跟中國沿海省分產生頻繁聯繫。
從1635年開始,部分福建移民開始在台灣種植稻米以及甘蔗,蔗糖、稻米因此成為台灣1640-1650年代的主要出口;並由荷蘭人輸往日本、印度,以及波斯。
由於台灣出口貿易增加,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因而大幅上昇,也引發一些作家以及地圖繪者,對台灣產生興趣,紛紛將台灣納入世界地圖之林。台北故宮博物院,就曾在2003年舉辦一項地圖展名為:「17世紀世界景觀的台灣面貌」(The Emergence of Taiwan on the World Scene in the 17th Century.)
後續鄭氏王朝崛起的歷史轉折,導致台灣與國際的聯繫關係,大幅縮減。明鄭王朝只維繫短暫22年(1662-1683),國姓爺則在征服荷蘭政權之後的4個月病逝。明鄭期間有更多的中國沿海移民,因為飢餓、戰亂緣故避走台灣。
到了該政權尾聲之際,光是福建移民來台就高達近10萬人;此一轉折,讓台灣的經濟發展,日愈與中國福建密不可分。
四、清朝期間,台灣進一步被納入中國經貿圈
過去30年來,對於台灣史的認知經歷重大翻轉。傳統觀點認為,台灣與中國緊密關聯,特別是跟中國沿海省分福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看法,是基於17-18世紀,福建人口大量移民台灣。
清朝期間,台灣更進一步被納入中國經貿圈。1683年施琅經過多次奏陳,成功說服康熙皇帝,由他率領水師攻打台灣;據悉他個人的攻台動機,是意圖佔領台南地區的肥美土地。清朝統治台灣的200年期間,台灣的國際經貿活動範圍,進一步限縮,主要是跟中國沿海交易。
這類「國際孤立」局面,終於在19世紀下半告終。因為蒸汽船的發明,讓長程航行更加便捷,有利於台灣重獲國際矚目。此一歷史趨向,導致中日戰爭敗北的清朝,依照1895年馬關條約,將台灣主權轉交日本手中;此一歷史性轉折,讓台灣遠比中國更早接觸現代化,也讓台灣打破了長達200多年來,只跟中國互動的國際孤立局面。
五、近代的台灣認同
美麗島數千年來的歷史軌跡,早就顯明台灣是個海洋國家,卻因歷史多變的曲折進程,導致台灣從世界舞台消隱,甚至被曲解為台灣本屬中國。台灣人在歷來的殖民統治下,受到壓迫且失去自己的認同,國民黨政府把台灣人當成次等公民,而且要求他們學習普通話。
這種將台灣納入「中國中心」史觀,成為中國核心環節的看法,在1949年國民黨政權進駐台灣之後,進一步得到強化;在高中以及大學,中國史地都曾被當作單獨課程加以講授;台灣史則遭到統治者忽略,或進一步受壓抑。
外國其他學者怎麼看待國民黨政權這樣的做法?澳洲蒙納許大學亞洲語言與研究中心教授家博(Bruce Jacobs),曾在華盛頓智庫全球台灣研究所的演講中強調:
全世界和亞洲的民主國家都應該告訴中國這句話:「台灣不屬於你!」
據《美國之音》報導,家博說,中國說台灣是屬於他的,但事實上台灣並不屬於他,歷史軌跡也說明了台灣不屬於中國,這和韋傑理的說法不謀而合。
家博指出,從1624年到1988年間,台灣歷經荷蘭、西班牙、鄭氏家族、滿清、日本和國民黨專政統治,但從來都沒有被「中國」所統治,也從來都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就算是滿清帝國也並非「中國」,因為在滿清的統治下,台灣和中國都只能算是滿清的殖民地。
直到台灣推動民主重大進程,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的李登輝總統,以及隨後主政的陳水扁,逐漸提出教育改革,要求在課程內容加強台灣史地教育,才讓台灣人開始有了本土意識。然而,2015年馬英九主政期間,卻意圖轉向「中國中心化」的課綱思維,結果導致高中生走上街頭,反制馬英九的親中意圖。
凱達格蘭基金會所屬的新台灣國策智庫先前公布民調,有83.5%的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外國學者一致認為,台灣人提高對自我的認同是相當重要的事,因為那說明了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且「從來就不是」。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
參考資料
韋傑理:台灣「海洋國家」本不同於中國
澳學者籲全世界告訴中國:台灣不屬於你!
推薦閱讀
《經濟學人》打臉中國:「一中原則」只是自欺欺人!唯一解法就是承認有兩個中
新課綱將中國列東亞史?他用四大優點恭喜台灣人不用再受洗腦教育
牛津社群研究報告聲稱:台灣和中國是兩個國家──為什麼外國學者會這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