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篇文章】

七七事變是中國抗戰的起點。在西方強國(英國、法國、美國)無力支援遠東戰場之時,蔣介石意圖開啟與日談話,希望中日各退一步,和平結束戰爭。但為何最後戰爭依舊爆發?就讓這篇文告訴你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責任編輯:鄭伊真)

蔣中正在七七事變結束不到兩年,就打算和日本媾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文/阿蒙

抗戰開始後蔣與日一直採取各種秘密渠道聯繫,到了 40 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也更為艱苦。同時國際上納粹德國一路凱歌,國際形勢的變化對「日蔣和平運動」有何影響呢?日蔣又採取了哪些渠道進行為了「和平」而努力的工作呢?

冬季攻勢

面對日寇的伸出的「橄欖枝」,蔣介石一方面剿共給日本人看,一方面國際形勢的變化使得蔣介石有了新的想法。1939 年 5 月中蘇簽訂《中蘇通商條約》,7 月 26 日美國廢除《美日通商航海條約》,8 月 23 日德蘇締結互不侵犯條約。9 月 1 日,德軍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法於 3 日對德宣戰。9 月 19 日,美國在東京公開表示堅決反對「東亞新秩序」。

10 月 29 日,國民政府在南嶽召開第二次軍事會議。蔣介石在講話中介紹了國際形勢,認為「我國的抗戰局勢,已臨到勝利的一個大轉機,國際外交形勢,亦隨之一天一天好轉」,「足以助成我抗戰的勝利」。

「我們的戰略,應該是見到敵人的破綻、見到敵人厭戰怕戰不敢前進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採取攻勢,決然攻擊前進。所以我們今後的戰略運用和官兵心理,一定要徹底轉變過來,要開始反守為攻,轉靜為動,積極採取攻勢。」

於是 1939 年國民黨軍隊發動「冬季攻勢」。

日軍戰史承認:「這次冬季攻勢的規模及其戰鬥意志遠遠超過我方的預想,尤其是第三、五、九戰區的反攻極為激烈。」

「敵人的進攻意志極為頑強,其戰鬥力量不可輕視。在戰術上,鼓勵採取夜戰,隱蔽中接近和包圍我軍據點,善於利用工事和以手榴彈進行近戰。武器彈藥充足,補給能力也很強。」還認為:「這次冬季攻勢,對於缺乏進攻作戰積極性的日軍來說,也是一次教訓,使之有機會重新估計敵人的戰鬥力量。」

但是結果用曾遭到中國第三、第五、第九戰區同時攻擊而陷於困境的日軍第 11 軍話說:「就此次攻勢的結果看,敵用了約 71 個師的兵力卻未收復尺寸土地」,而日軍「各守備隊以寡兵完全守住了陣地」。1

冬季攻勢的效果使得蔣介石重新思考軍事打擊的效果,自此以後的時間國軍再也沒有發動過大規模的攻勢作戰,日本也重新估量了國民黨軍隊的抗戰能力。這樣雙方大有一拍即合的態勢,雙方謀求「和平」解決中國事變的想法越來越接近,決定蔣介石抗戰決心的不僅有敵我雙方的實力等因素,還有各位洋老爺的態度。

蘇聯援華物資經薩雷奧澤克-烏魯木齊-蘭州運輸軍火(圖片來源見水印)

遠東慕尼黑陰謀

首先看抗戰前期援助中國數量最多的蘇聯態度。整個抗戰期間蘇聯一共提供給中國 2.5 億美元貸款,中國實際應用為 1.7 億美元貸款購買蘇聯武器,美國外交文件說是五億美元,這是蘇聯援助中國武器在國際市場上的實際價格。

1938 年 6 月 9 日,孫科到巴黎後跟顧維鈞交談說,他從莫斯科所得到的新貸款 1.6 億盧布「在國際上這實際是 4 億盧布」,「蘇聯給中國訂貨所定的價格特別便宜,只相當於國際市場價格的三分之一。例如每架飛機價格折算美金僅 3 萬元,裝備每一中國師的費用僅合中國貨幣 150 萬元。」

孫科說的還少了一些。1937 年 9 月孔祥熙向英國購得飛機 20 餘架,法國 44 架,全付現款,而且價格比蘇聯的飛機貴了一倍。不僅如此還有一大部分飛機直到 1939 年才運到中國。

以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聞名天下的崔可夫將軍曾任蘇聯駐華武官,來華前斯大林對崔可夫說;「崔可夫同志。您的任務,我們駐華全體人員的任務就是要緊緊的束縛住日本侵略者的手腳。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入侵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 2

一方面積極援助中國,一方面避免過分刺激日本,一切皆源於國家利益。

美、英、法對華態度:武漢會戰後英國大使克萊琪說:「我們的政策應該是拖延時間,期待雙方完全筋疲力盡,允許我們幫助實現這個悲劇的合理解決。」美國也贊成英國的態度。

這一切源於他們自身的經濟利益——1937 年美國對日輸出額為 28,967.5 萬美元,1938 年為 23,957.5 萬美元;1937 年對華僅為 4970.3 萬美元,1938 年 3,477.2 萬美元。美國對日的石油出口從 1931 年的 2,281 萬美元增加到 1940 年的 3,530 萬美元,佔日本進口石油的一半。

1937 年美國對日廢鋼鐵的出口是 1931 年的 40 倍,價值達 3,741 萬美元,佔日本廢鋼鐵進口的 90%。就投資而言,據 1940 年 5 月估計,美國在日投資總額達 5 億美元。

另外美國資本還持有日本一億美元的日本政府公債。美國駐日大使、對日綏靖派代表約瑟夫.格魯聲稱:「我們的切身利益在於,日本應在和平、公正、穩定和安全條件下,保持一個強大、繁榮和富有生產力的國家。我們之間的相互貿易和其他關係在未來應該像過去那樣蒸蒸日上。」 3

英國向日本的出口額占美國對日出口的 20%,不僅如此還在 1937 年提供了日本把軍隊和軍需物資運到中國所需的船舶的 40%,1938 年也大致如此。

此時日本正與柏林、羅馬進行談判,準備結成全面軍事同盟。因此羅斯福和赫爾相信,如果美國在遠東採取強硬的措施就會加強日本國內主張簽訂軸心國盟約條約的鼓吹者地位。5

1939 年 2 月 9 日,路透社重慶電稱,中國官員昨對路透社記者發表談話稱:「中日問題將由列強以壓力加諸中日兩國,之中建議,維持中國領土完整,中國尊重日本在華之條約權利』,並說,討共問題,將成為一爭點,此一錯綜事件,至今未獲妥善之解決方法。」

(注:十一日上海導報社論對中國官員談話評稱: 「今天中國之所以繼續抗戰,而不能造成遠東慕尼黑前途,完全是因為討共問題無法解決,如果沒有共產黨,中國早可接受日本條件而『媾和』了。)6

法國不僅與日本有經濟利益還因為德國入侵法國自顧不暇,也和英美一樣希望犧牲中國的利益以保障其殖民地的安全。

反應在具體事件上就是《有田一克萊琪協定》,1939 年 6 月,日軍突然封鎖英國在天津的租界,強迫英國簽訂了協議,規定:「英國政府完全承認正在大規模戰爭狀態下之中國之實際局勢,在此種局勢繼續存在之時,英國知悉在華日軍為保障其自身之安全與維持其侵占區內公安之目的計,應有特殊之要求。」同年日寇搶走國民黨政府放在英租界的白銀。

英美一方面少量輸送援華物資,比如美國通過「桐油法案」借給中國 2500 萬美元,英國也少量援華;一方面英美對日綏靖,希望日本陷在中國這個泥潭,犧牲中國的利益,保留自己在遠東的利益,以便自己全力對德。隨著德國在歐洲戰場上的勝利,英美法等國對日「和平」氛圍越來越濃。

1940 年美國前國務卿塞亞赴菲律賓就任高級事物官,4 月 30 日到神戶,自 5 月 2 日至 6 日與外相有田舉行了三次會談。探聽日本對華和平條件。據《畑俊六日記》記載:那是美國受蔣介石委託以個人身份以下述和平條件探聽日本真實的行動:

(1)日本尊重長城以南的完全獨立。

(2)關於承認滿洲國問題的商談(或者不觸及承認問題而暫時擱置起來,或者就承認的時間和方式進行協商。但是,有田外相等日本首腦對賽亞的要求並不想積極加以利用,5 月 6 日會談失去了這個機會。

1940 年 4 月 12 日晚,英、美、法三國大使一同會見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王寵惠,勸告及時對日「媾和」。

英大使說:「目前英法要以全力挫敗德國的野心,無暇顧及中國。英法不願使中國滅亡,所以再三勸告中國採取對日和平方針。日本方面在英法美的監視下也不會提出過苛的要求。……對中國方面來說,也會使巨大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如果加緊建設不能恢復到戰前狀態。願蔣委員長和諸賢達再次考慮。」

法大使說:「上次本人奉本國政府之命,會同英大使勸告貴國與日本媾和但未見成效,以後本人也一再表示願意貴國和平能早日實現,問題只在於條件。現在法國面臨歐洲危急,在不得已時為了維持法屬印支的安寧,停止滇越鐵路的運輸也未可知。若走其他路線則代價太大。……」

美國大使說:「我代表本國政府向貴國進行忠誠的勸告,即日停止戰爭,在英美法三國援助下和日本進行談判。如果能很快達成停戰協議,中國因有英美法的幫助,日本絕對不會提出過苛的和不合理的條件和要求。願中國政府加以考慮。” 7

威逼利誘兼而有之。蔣介石對於日寇看的還是很明白的,蔣介石說:上述英美法三國的勸告是不可能實現的,反复提出要和平日本必須先撤兵,加以拒絕。看的明白也和土共有本質的區別,以毛澤東為首的土共始終堅持抗戰是「打到鴨綠江邊」,而蔣介石的底線是恢復到「七七事變前狀態」。

化名宋子良的軍統特務曾廣(《今井武夫回憶錄》)

桐計劃

1939 年 12 月中旬,鈴木桌爾通過香港大學教授張治平斡旋,提出與宋子良見面。宋子文曾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和財政部長,當時未參加重慶政權住在香港。宋子良以需要其兄宋子文的同意為理由,予以拒絕。

12.27 日夜鈴木桌爾和宋子良會面,這次是宋子良主動要求而進行會談的。鈴木認為大概是反映了宋子文或重慶政府的意向。宋子良曾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當時任西南運輸公司董事長,該公司經營香港至重慶及香港至河內的航運業務。會見時宋子良表示瞭如下要點:

一、重慶政府繼續抗戰的真意(摘要)

1、日本方面破壞了陶德曼工作。
2、對日本所說的尊重中國主權、保全獨立大有疑問。
3、看不出日本有停止侵略、舉行會談的態度。

二、重慶方面關於收拾時局的意見(摘要)

1、日本若尊重中國的名譽和主權,就準備和日本會談,因此希望在承認新政府之前協商。
2、中國希望美國等第三國進行調停。
3、在談判前休戰,希望日本方面提出撤兵保證。
4、請日本相信國民政府鎮壓共產黨的抗日活動。
5、希望日本避免干涉國民政府進行改組等內政。

三、中國方面對日本的質疑。(照錄原文)

1、日本是否想重新考慮不以國民政府及蔣介石為對手的聲明,若想重新考慮,那麼用什麼辦法使中國方面確認此點?
2、日本對華態度果真是採取中日提攜的話。那麼在能夠達到此目的之前。是否恢復七七事變前的局面。
3、日本政府有沒有向國民政府提出和平提案的意思?如果有能不能暗中向蔣介石本人遞交有關和平問題的親展函件,因為公開進行會對蔣介石的對日和平工作造成極大妨害。

你方的《近衛聲明》就是因已公開,以至使蔣介石的立場陷於極端困難。8

今井武夫 1 月 17 日到南京將詳細情況向日中國派遣軍總司令西尾壽照匯報。29 日在東京向參謀長板垣徵四郎和陸軍大臣畑俊六匯報。同參謀總部和陸軍省協商後,決定同意蔣方提出的召開圓桌預備會議的方案。2.21 日由參謀次長向天皇禀奏。大本營派第八科長臼井茂樹大佐,中國派遣軍派今井武夫和鈴木桌爾三人為此次會談代表,命名為「桐工作」。

從左至右為周隆庠、高宗武、梅思平、今井武夫。

1940 年 2 月 14 今井武夫與鈴木桌爾中佐,中方宋子良、張治平在香港台灣拓殖公司東肥洋行會客廳見面。宋說:「日華兩國政府在正式和平會談前,希望在二月底首先在香港舉行兩國私人名義代表各三名的圓桌會議,對和平條件進行商討。」並稱:「重慶政府對此次秘密討論寄語莫大的期望,所以命其代表都攜帶著委任狀。另外宋美齡也準備來香港,從側面給予援助。」

蔣方在會議期間除了有無線電聯絡,還設有聯絡組每天乘班機往來香港和重慶之間,可以在次日的會議前就接收到政府中樞部門的指示。蔣方談判代表向日方誇耀和在重慶開會沒有什麼兩樣。

3.7 日後,每晚從 9 點到深夜,在香港日東肥洋行二樓舉行日華預備會談。日方參加人員有:今井武夫大佐、鈴木桌爾中佐、臼井茂樹大佐,出示了陸軍大臣煙俊六的證明書。蔣方派重慶行營參謀處副處長陸軍中將陳超霖及前駐德大使館參事,現任國防會議秘書主任的章友三為委員,侍從處長陸軍少將張漢年為預備委員,張治平為聯絡員,陳超霖、章友三出示了國防會議秘書長張群的證明書。確認身份後雙方開始討論。

蔣方首先發言,陳超霖說:「蔣介石特別指示注意這三件事:一、必須取得日本撤兵的保證;二、明確日本方面的和平條件;三、會談要在秘密中進行。

會議爭論中心議題是滿洲國問題、華北駐軍問題,汪政府的處理問題,結果沒有結論。關於承認滿洲國的問題,蔣方最初主張日華兩國共同保護,但日本方面反對。經向重慶方面請示,改為避開這個問題。

原因在於政治上即使對堅持收復失地的中共不加介意,但會因國民黨內部東北系和西北系的堅決反對,而引起黨的分裂,可能造成國內大亂。國府知道一旦承認「滿洲國」獨立他的政權就沒有合法性了,便有垮台之憂。

談判中蔣方竟然做了這樣的一個比喻:滿洲國的獨立,在中國看來,好像一個不貞之妻投奔到姦夫哪裡去。逼迫中國承認滿洲國,等於逼迫本夫承認姦夫和她兩人結婚。本夫即已默認,不持異議,即使不出一個同意結婚的證明文件,但隨著時日的推移不就自然解決了嗎?作為蔣方「精英」談判代表竟能做出如此無恥的比喻,這個政權真真的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關於駐兵問題,蔣方承認把內蒙作為特殊區,但反對華北駐軍,說這個問題可在恢復和平後再行協商。關於汪兆銘問題,因為中國國內反汪氣氛極為強烈,現在實在不能和其合流,但由於日本政府也有自己的立場,將考慮作為國內問題妥善處理。
日本方面 9 日夜提出:

一原則上承認滿洲國;
二放棄抗日容共政策;
三締結防共協定,以秘密條件規定在內蒙及華北若干地區駐兵;
四經濟合作;五保證兩國人民的居住、營業的自由;六招聘日軍事及經濟顧問;
七停戰協定後,國民政府與汪派合作;
八日本盡快撤兵。

3 月 10 日蔣介石訓令中方談判代表「不要簽字,以相互領受對方意見的形式,暫時妥協」。

日方拍攝蔣方意見照片《今井武夫回憶錄》

此次會談蔣方的意見如下:

和平意見(中國委員)

中華民國、日本帝國為謀取確保東亞永久和平,基於尊重中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的原則上,結束中日戰爭的研究,茲經詳細協議後獲得結論如下:

第一條、關於滿洲問題,中國在原則上同意考慮,但方式如何另行商議之。

第二條、關於中國放棄抗日容共政策問題,乃和平協定後中國所取得之必然步驟(此條應在第三條範圍內);

第三條、關於共同防共問題,原則上同意,但軍事秘密協定在和平恢復後秘密協議;

第四條、關於經濟合作問題,原則上同意,但資源開放,中國應處於主權者地位;

第五條、關於中日兩國臣民居住、營業自由問題,絕對同意,同時,日本帝國應考慮取消在中華民國之治外法權及租界地;

第六條、關於顧問問題,中日兩國為提攜合作,如中國需要技術顧問時,得招聘日本帝國之軍事經濟專家為顧問,但不得乾涉中國之內政;

第七條、關於汪兆銘問題,此純為中國內政問題,在和平恢復後,以汪氏與國民黨歷史之關係,中國當有適當處置,無庸提為和平條件之一;

第八條、關於撤兵的問題,日本帝國應於和平妥協時,將在華軍隊全部從速全部撤退,不得另有藉口延遲撤退,至各地方治安,由中國政府維持之(撤兵步驟另行訂之) 。

附則:
以上意見,日本帝國不得視中華民國為被征服國。中日兩國應在平等立場,以最高誠意的公平互讓為結束戰爭之基案。中華民國二十九年三月十日(據原書所刊中文原件相片抄錄,標點為譯者所加)10

根據蔣方要求,一致同意正式會議避免在香港,另行選定在馬尼拉等第三國地方進行。宋子良約定一周內攜帶正式答復返回香港。

3 月 23 日夜宋子良拿出蔣介石轉告板垣徵四郎的急電說:

蔣介石對於非正式代表提出的備忘錄基本上無異議,但在關於承認滿洲國問題上遭到東北將領的反對,現在正努力說服,最後不得已將用鎮壓的手段的考慮,奈何距離成立新中央政府的時間已迫在眼前,因此可否將正式的最高代表的會談延期到 4 月中旬,新中央政府成立的日期也請重新加以考慮。

鈴木向日總司令部報告後得到答复說:

會談即使延續到 4 月也不要使對方失望。在南京偽政府的周佛海幾次收到蔣方電報說「等一等成立新政府。」(如 3 月 27 日教育部次長樊仲雲的書信、3 月 28 日段祺瑞的侄子段光綱的電報)11

5 月 7 日日方接到章友三來港的消息,5 月 11日報紙上刊登了宋美齡來港治療牙疾。5 月 13 日日蔣在香港九龍半島旅館 234 號房進行會談,章友三發言說:

「關於前次商定的『備忘錄』,在重慶成為問題的是滿洲國和駐兵問題。

我想如果把這些問題暫做懸案留在和平後在進行商談,即使在王兆銘政府善後問題有些困難,也不會成為決定性障礙,華北駐兵問題,其目的在於防共,但希望不要把『華北』提出來。

現在先是秘密進行,以後討論簽訂防共協定時再解決。表面如此,實質上會毫不留情的討伐共軍,不久將來日本方面會了解其真相。總之蔣介石衷心希望和平,這一點請轉交給日本首腦部,只是不要進行高級會談。

對此今井武夫強調:「如果這樣的話,就先停戰吧!接著宣布防共親日,然後進行和平談判。 」今井始終強調高級會談,其目的是把強硬堅持承認滿洲國的板垣徵四郎拉到談判桌前和蔣方一起會談,板垣也將會因此改變認識而讓步。對此章友三說:「 所謂高級會談,其實你現在就是在和蔣介石會談,沒有比這更高級的了。請相信我們,要大人物出面,也得會談成功時才行,這是躲避不了的事。 」 12

日本方面對宋子良的身份產生了懷疑,今井在香港格蘭特飯店佈置了他自己跟宋的一次會見。他精心地將來安排在正對門上鑰匙洞的座位上坐下,當二人談話時,鈴木在門外蹲下來通過鑰匙洞,拍了幾張照片。當這些照片交給周佛海和陳公博去看時,一個人說這人是宋,另一個卻說不是。但因為把宋當做「日蔣和談」的鑰匙,對這個問題沒有追究。

5 月 17 日宋子良邀請今井武夫到香港島南岸的仔蘆山酒家共進晚餐。宋子良說:

蔣介石委員長表面如何暫且不談,他內心希望和平確屬事實。……在重慶方面反對和平的是共產黨和馮玉祥。對共產黨,如果秘密會談一旦達成協議,當然要進行討伐。

討共計劃已製定,如可能的話,希望在七月份就實行。胡宗南、蔣鼎文、朱紹良、衛立煌、薛岳等將領已紛集重慶,並已協商完畢。因此恢復和​​平後,恐怕要向日本請求武器補充。對於國民黨內反對派元兇馮玉祥,準備使用強硬手法挫傷其鋒芒,實不得已,甚至將採取最後的強硬手段。」

根據蔣方提議,6 月 4 日在澳門舉行第二次預備會談。在此之前,參謀本部第八科在 5 月 16 日做出了《長沙會談準備要領》。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的幕僚們聚集在板垣宿舍,研究談判中如何引導對方態度問題,板垣說:「在判明對方確有誠意之前,要警惕過於迎逢。」

今井一直負責日、蔣和平運動,深知蔣方意圖,他說:「自交涉開始以來,對方一貫主張的最大問題,總得來說是承認滿洲國,滿洲國已是嚴然存在的事實,所以對日來說是一個沒有實際損害的形式問題,再也沒有拘泥於這個問題給結束事變造成更大的破壞的了。」

板垣說:「蔣介石曾在國民大會上全國人民說過把滿洲國委託給日本。現又吞吞吐吐提出這一問題,只能是下面人幹的,是不是張群之流幹的?中國方面如果對此反對,那麼這一工作可以停止。」滿洲國問題是橫亙在日蔣方面的壕溝,只有解決滿洲國這個問題日蔣之間的「和平」才能到來。今井武夫在後來的工作中設計的方案極有可能解決這個難題。

日方委託書《今井武夫回憶錄》

6 月 4 日開始每晚在澳門市郊一家像凶宅一樣的空房子的地下室點著蠟燭進行「日蔣和平談判」日本方面增加了參謀本部第八科科長臼井茂樹大佐,出示了參謀總長閒院官的委任狀;蔣方出示的委任狀有軍事委員會信箋蓋有該委員會的大印和蔣中正小印。13

陳超霖說:「一、過去,日華兩國處於互不溝通心意的狀態中,但自香港會談以來,使兩國的隔閡顯著縮小,從而使中國相信有與日本接近的可能性。

二、中國的青年將領一向很難消除日本企圖完全征服中國的想法,通過這次會談逐漸得以了解日本的誠意。……對積極推進日華和平表示贊同。

三、以往中國對日本進行外交活動時總抱有懷疑心理……我們明確了儘管過去若干和平路線曾被拒絕,但認為我們這次的路線是最為可靠,堪稱捷徑。

四、中國共產黨料到和平到來之時,國民黨將立即企圖發動共產黨的剿滅,因而企圖盡可能在中國抗日戰爭中擴大自己的勢力。國民黨各要人在香港會談後,對於進一步加緊防共意見,愈趨一致。蔣委員長也派了有魄力的軍政要員數人到西北地區,命其擔當防止共產黨反抗的任務。中國的防共政策已開始轉入逐步 行的階段。

五、五月二十八日已經和反對和平的急先鋒馮玉祥及其他將領進行商定,得知他們也有和平的意思,日本的條件若不苛刻,則表示不反對和平。」14

談判的難點依然是滿洲國問題和駐兵問題,陳表示「有蔣無汪,有汪無蔣。」日方表示反對。當天晚上凌晨三點宋子良搭乘澳門啟航的聯絡船去香港,與重慶的要人會見,接受訓令後返回。日方從蔣方言行和報紙往來人員推斷,這人很有可能是宋美齡。

6 日下午 2 時宋子良和張治平到日方代表宿舍。宋提出:「希望今後的談判,留待蔣介石的代表(張群)去上海等地與汪精衛會談,解決了汪的安排問題,然後再由蔣介石與板垣中將在重慶會談。」今井武夫提議由板垣去長沙。但宋不同意。又提議板垣、蔣、汪三人會談,宋認為有可能答應了。

今井於 6 月 10 日返回南京向總司令部首腦匯報,談到「蔣、汪、板垣三人會談」提議時板垣表示了去敵區的決心當場同意。今井武夫在戰後的回憶錄中說:「如果把滿洲國作為畢生事業的板垣將軍請到與蔣介石一起商談和平,也許將軍就不會那麼堅持了。」戰爭不過是政治的延續,談判桌上的優勢地位需要戰場上的勝利加以鞏固。

以打促和

蘇聯援華武器物資一部分是由蘇聯奧德薩港運抵越南海防然後轉運至中國內地,據統計 1937-1939 年約有六萬噸武器物資通過海運運抵中國。除了蘇聯國民黨政府從英美法等國購進的物資也從滇緬公路入境。

日本參謀本部則認為:「一旦進入南寧,以該地為基地,則交通四通八達,遠可通往廣東、湖南、貴州、雲南。所以南寧至涼山的道路,形成了蔣政權聯絡西南的大動脈。為了直接切斷它,首先必須奪取南寧。南寧一旦佔領,無須置重兵於東京灣附近,即可完成作戰目的。

另一方面,佔領該地後,可將飛機場向前推進,縮短由海南島起飛的距離,可更有效地轟炸蔣政權在西南的兩大補給路線——滇越鐵路和滇緬公路,達到切斷的目的,並可直接威脅法屬印度支那。」從 1939 年 1 月 10 日日軍集結完畢到 1940 年 2 月日軍成功的達到自己的戰役目的。

日第 11 軍於 1940 年 2 月 25 日制定了《會戰指導方策》。其作戰目的是:「擬在雨季到來之前,在漢水兩岸地區將敵第五戰區的主力擊敗,通過作戰的勝利,進一步削弱蔣軍,並為推動對華政治、謀略的進展作出貢獻。」

指導方針是:「在最短期間內作好準備,大概在 5 月上旬開始攻勢。首先在白河以南捕捉漢水左岸之敵,接著在宜昌附近徹底消滅該河右岸之敵核心部隊。」並不準備佔領宜昌。日軍攻打宜昌時,重慶頓時流出「日軍開始進攻重慶」。

另外從歐洲傳來英法聯軍肯定要失敗,國民黨內親德派迅速抬頭,對日和平氣氛進一步高漲。5 月 31 日日軍開始進攻宜昌,6 月 12 日攻占宜昌,6 月 17 日凌晨 1 時開始按計劃回撤,國軍「收復」宜昌。

當時參謀本部被急劇變化的歐洲戰況所吸引,認為現在已至世界變革時期,南進論頓時沸騰,因而強烈要求迅速解決中國事變對促成桐工作極為關鍵,很快形成確保宜昌的趨勢。15很快又發出確保宜昌的命令,走在最後的 13 師團已撤出宜昌 52 公里,掉回頭衝破國軍阻攔,於 6 月 17 日重新佔領宜昌。

日寇又利用英美極力對德,壓迫英國停止援華物資經滇緬公路及香港。7 月 16 日英國關閉滇緬公路運輸。18 日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下院演講說:「英國為本身生死鬥爭不能顧及對中國的義務。」這時援華物資只有蘇聯幫助修建的薩雷奧澤克-烏魯木齊-蘭州的公路一線。

對於這一切毛澤東一針見血的指出:「日本企圖以截斷中國西南交通迫使中國言和,而蔣介石沒有外援將不能繼續抗戰,所以中國抗戰有和平妥協的可能。16戰場上的勝利導致蔣方急於與日寇媾和,「日蔣和平」就在一線之間。

長沙三巨頭會談

6 月 6 日,從重慶回來的宋子良暗示重慶準備接受板垣徵四郎、蔣、汪會談,但蔣介石認為有關三方會談及和平條件問題,需要得到中央委員會同意。幾天后,20 日宋告訴鈴木。

一、板垣、蔣、汪會談可以接受。

二、準備提前於七月上旬召開中央執行委員會,現在大致可以肯定三者會談在七月中旬舉行,準確時間待確定中央委員會期時決定。

三地點為長沙。如果日本方面同意,對水路或機場的使用決不發生阻礙,準備在會談前進行清掃或修理。

《畑俊六日記》 6 月 25 日:「在桐工作上因對方已肯定答復於 7 月中旬舉行三巨頭會談,參謀次長及來華指導總軍,應藉此機會盡快導致停戰。因此要使這一轉變適應國際形式,不再變化。

一、承認滿洲國問題;不一定作為此時的條件,可改在締結和平後協商。

二、駐兵問題也不一定作為此時的停戰條件,可提出如締結日華互助條約這樣的條件,必要時也可收回租界等問題發展到日華軍事同盟。 」 17

作為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的畑俊六為了「和平」準備在滿洲國問題上進行讓步,也就是不強迫蔣方必須承認滿洲國,保持默許態度即可。

「日蔣和平」一波三折,終於在 40 年 7 月 23 日夜交換備忘錄。

備忘錄一、記日華代表關於進行停戰會談事系分別遵照板垣徵總參謀長及蔣委員長意旨,並互相確認各自上司有關進行會談的親筆證件後,約定事項如下:

一、時間:八月中旬;
二、地點:長沙;
三、方法:板垣徵四郎及蔣介石商談日華停戰問題。

代表鈴木卓爾印
代表宋子傑印昭和

15 年 7 月 23 日 54 頁

為表示誠意近衛文磨和板垣徵四郎分別給蔣介石寫了親筆信。

蔣介石閣下:

聞悉過去半年多來,閣下委派的代表與板垣中將的代表於香港就日華兩國間的問題交換意見的結果,近期閣下將與板垣中將會見。餘深信此次會談,定可奠定調整兩國邦交之基礎。

近衛文磨
八月二十二日

 

關於蔣、汪合作問題,為了支援日華,尤其是為了達成中國內部的圓滿和平,我方應有提供善意的意見的機會。但基於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不作為一項停戰條件。

特此保證

板垣徵四郎18

日本天皇極為關心「桐計劃」,6 月 14 日去葉山,7 月 23 日去吳時還問宮內大臣木戶幸一,去好還是不去好。美國通信社駐重慶記者毫不諱言地說,由於英國封鎖滇緬通道,中國人關於對日和平問題討論上升,戰爭將在六個月內結束,政府將還都南京。就在日蔣「和平」即將到來之際百團大戰開始了。

1940 年 7 月 22 日百團大戰戰役預備命令

聶、賀、關、劉、鄧並報軍委:

一、情況與任務:

1. 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動,我西南國際交通路線被截斷,國內困難增加,敵有於八月進攻西安截斷西北交通消息,似此,一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之更加動搖,投降危險亦隨之嚴重。

我軍應以積極的行動在華北戰場上開展較大勝利的戰鬥,破壞敵人進攻西北計劃,創立顯著戰績,影響抗戰局勢,興奮抗戰的軍民,這是目前的政治任務。19

百團大戰給了蔣方以信心,在日方人員焦急的等待中宋子良 9 月 17 日到香港,談到自 13 日到 15 日重慶首腦會議情況,說會議決定:「目前不應馬上召開長沙會談。」理由為「第一主要和平條件。……」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 人們紛紛議論:中國的抗戰力量還很強,今天沒有必要謀求屈服性和平。 」鈴木說:「日本不考慮緩和和平條件。……中方若有抗戰能力,願意打就打吧。」 20

日本大本營參謀本部曾計劃如果「桐計劃」失敗就走向長期戰爭。1940 年 9 月 27 日德、意、日三國為期十年同盟條約,蔣介石曾經去信質詢斯大林對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對中國的影響,斯大林說:「一方面對日有利,打破了日本孤立的狀態;……一方面打破了英美對日中立之基礎也。……美國對日禁運廢金屬及其他數種貨品之禁運,以及滇緬公路之開放可謂明證。」21

德、意、日三國同盟標誌著英美等國對日綏靖政策徹底的失敗。美國於 10 月 16 日全面禁止廢鋼鐵運往日本,接著給予國府 1 億美元貸款;英國給 1 千萬英鎊貸款。這之後日蔣雖頻頻秘密接觸但再也沒有如「桐計劃」雙方如此接近,蔣介石已經看到了美國一定會參戰日本必敗,雖然不大談「和平」,但是只要日寇不攻我絕對不反攻,保存實力用來剿共。

1945 年 6 月「桐計劃」的日方譯員板田誠盛當時從上海附近某集中營一群中國俘虜中正好認出了這位「宋子良」。經審訊後,他招供他的名字叫曾廣,是藍衣社成員,他的確冒充過同他長得挺相像的宋子良,直接受蔣的特務頭子戴笠指揮。1955 年曾廣給今井武夫去信說:對於其在上海被拘留期間今井武夫對其照顧表示感謝,對於冒充宋子良表示歉意。並表明其在日華和平事業方面沒有任何不實之處。

將「宋子良」介紹給鈴木的張志平 1953 年拜訪了今井,張說:「會談是在蔣介石和戴笠直接領導下的極端秘密的工作。重慶方面也曾抱有很大的期望。因中途洩露了機密,受到行政院院長和駐美大使追究責問,致使進行上勢必受到了很大挫折。」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土共情報系​​統不僅有潘漢年還有日籍土共中西功、西里龍夫等;日本內部也有對「日蔣和平」運動的不同意見,今井武夫的一個對頭和智高次少將向上海報界洩露和談在進行的手法,企圖破壞「和談」。

週佛海在日記中憂慮的寫道:「和平實現後的一年左右;蔣還可能認為我們對於同日本人談判是非常重要的;但時間更長一點,也許我們全都會被幹掉。」洩露「日蔣和平運動」的有可能是日方,也有可能是汪偽內部為了爭權奪利或為自身安全角度考慮作出的決定,也有可能是土共自己情報系統探聽出的消息。

光有情報不一定能打勝仗,還需對情報加以分析,反共即意味著要投降,用日寇的話說「中共在其力量擴大至能以支配中國的程度之前,可以看出期所採取的策略是,一方面表面上對重慶表示服從,另一方面則阻止重慶方面媾和的動向。」22

「桐計劃」之後還有「錢永銘工作」,錢永銘是著名的江浙財閥——蔣介石好友,由日本內閣外相松岡洋右主持這項工作。由於日本軍方主持外交等大政方針,效果不如「桐計劃」令雙方如此接近。

雖然百團大戰有不足之處,但百團大戰成功的打破了日蔣媾和的企圖給全國人民以勝利的信心,從這一點是毫無疑義的。在日蔣雙方媾和一觸即發時候,土共用自身的犧牲換來了國軍、國際上對中國抗戰的另眼相看。

試想一下如果日蔣媾和成功,蔣日聯手剿共,這個其實在皖南事變中就已經發生了,土共的形勢會極為危險,英美等國會毫不猶豫的犧牲中國利益以維護自身利益。日本已經是一個工業國,當時的中國還是農業國,一旦日寇利用中國的資源解決了其自身問題將毫不猶豫的吞併中國,中國人將無法擺脫亡國奴的命運。

沒有土共在華北牽制大量日軍兵力,當蘇德戰爭蘇聯最危急的時候日本可以毫不猶豫的進攻蘇聯遠東,也可以和德國軍隊在中東會師,歷史就會成為另外一個模樣。

蔣介石集團主動和日寇媾和不是偶然的這一切源於其階級本性,日寇全面侵華侵犯了其經濟利益,其必然要抗日,當日寇伸出「橄欖枝」時寧肯犧牲國家民族利益也要與日寇媾和,這也就決定其未來在中國的命運。「如果蔣介石不犯這些錯誤的話,他的統治還能維持得長久一些,但是他必然會犯這些錯誤,這是他的階級本性決定的!」——劉伯承。

本文資料選用:
1 7 8 9 11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中華書局1981年中譯本,第三卷第一分冊第93頁、144頁-145頁、118頁、124- 125頁、129頁;
2《在華使命——一個軍事顧問的筆記》作者:(蘇)瓦.崔可夫新華出版社出版萬成才譯36頁;
3《美國外交政策史》主編楊生茂副主編王瑋張宏毅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376-377頁;
4《日本經濟史》守屋典郎著周錫卿譯三聯出版社1963年版334頁;
5《羅斯福與美國對外政策(1932-1945)》商務印書館1984版276頁;
6《中共中央黨史資料選集》第8卷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黨史教研室編79年4月出版309頁;
10 14 18《今井武夫回憶錄》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5月出版139頁、150頁、158頁;
12 13 17 20《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中華書局1981年中譯本,第三卷第二分冊50頁、52頁、54頁、83頁;
15《大本營陸軍本部》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輯天津市政協編譯委員會翻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550-551頁;
16《毛澤東年譜》中卷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203頁;
19《百團大戰歷史文獻資料選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百團大戰歷史文獻資料選編》編審組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發行1991年版15頁;
21《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三編戰時外交》(二)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381頁;
22《華北治安戰第》一冊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輯天津市政協編譯組翻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341頁

(本文經合作夥伴 觀察者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阿蒙:大潮下的暗流——日蔣“桐計劃”〉。)

推薦閱讀

說好的嚴懲叛國賊呢?郝柏村赴中紀念七七抗戰 80 周年:炎黃子孫不能忘
被遺忘的台灣兵:他們的存在,是台灣、日本和中國都不願提起的歷史
中共改 8 年抗戰為 14 年──當年趁日本侵華偷打國民黨,現在竟然好意思收割抗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