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玉蔻
歐洲這兩天傳來了兩則好消息:來自屏東排灣族的《希望兒童合唱團》在義大利羅馬音樂節奪下金質獎;南投仁愛鄉的《親愛愛樂》管弦樂團則是在維也納國際青少年音樂節中,於弦樂合奏項目獲得優勝。只不過,在這兩道「台灣之光」的背後,卻潛藏了現實的殘酷陰影。
音樂雖然沒有國界,表演者要跨過國界卻是不易之事,尤其當他們都是偏鄉孩子的時候更是如此。去年希望合唱團要赴匈牙利參賽,卻差點因經費不足而無法參賽。所幸,最後總統蔡英文自掏腰包出了50萬元,用個人的版稅資助合唱團,他們最終才得以成行。
去年的燃眉之急才過,今年的又來了。希望合唱團本次赴義大利參賽的經費,原先也是短缺 160 萬,直到隨行的紀錄片導演披露之後,才又引來各界關注,總統也指示文化總會出資協助。總統願意傾力相助,這固然是樁美談,但為什麼我們總是得等到他們大聲求援了才解囊相助,而不能有更系統性的解決方法?
當行政院明天進行院會,討論上千億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時候,能不能想個方法撥出杯水車薪,分給這些深具潛力只欠舞台的孩子?只要有那千億之中的萬一,就足夠讓全台大大小小的團體們掌握在世界上發光發熱的機會。
就拿台灣引以為傲的國球棒球來說,許多原住民孩子都投注心血在這項可能是身處偏鄉的他們少數能夠藉以翻身的運動上,但能成功的人少之又少。幸好,他們近來能在電視上,看見同是原住民的紅襪隊選手林子偉的傑出表現,為他們艱辛的前程點起希望的火焰。不過光是一個楷模還不夠,這些孩子需要的是更完善的教育現場與競技環境。
幾十年來,台灣重理工而輕人文的文化已經大幅扭曲了這片土地的發展。前瞻基礎建設固然是台灣未來如何維持「科技之島」名號的根本,但在這之外的軟實力也不該遭到漠視。如果政府再讓孩子們為了出國爭光而上街頭募款,這簡直是台灣的恥辱。
(本文經原作者周玉蔻授權刊登。圖片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