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poll id=”2450032″]

最近一篇新聞標題相當聳動:〈必修還「零學分」!大學生怒「這堂課」該廢掉〉,仔細點進去看,原來又是被大學生痛批為「蓄奴」的「服務學習」。

很多大學的畢業門檻中都包含了一項被稱為「服務學習」的課程,以我母校為例,大學生在大一的時候有總共 40 小時的服務學習課程,零學分。但為了要畢業,你必須還要另外做 10 小時的服務學習才能夠畢業。

最棒的事情是,學校完全不告訴你有什麼管道,也只有服務學習辦公室低調地提供少少的活動讓你參加,多半學生都是要絞盡腦汁去想有什麼活動可以參加,否則無法畢業呢。

但追根究柢,這個所謂的「服務學習」到底意義在哪裡?仔細去找「服務學習」的原本涵義,讓我們先參考維基百科

以事先規劃的社會服務活動與結構化設計的反思過程,讓學生運用課堂所學貢獻社區;同時可透過服務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及省思,學習課堂中學不到的知識與經驗。

服務與學習二者在課程中具有某種程度的平衡關係,它是一種「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學習經歷,強調服務與學習目標同等重要,對所有服務與被服務的人都能加強其完成目標,以達「互惠」之功效。

再參考北醫學生所做的整理:

https://www.facebook.com/TMUSL/photos/a.1768918320005230.1073741828.1768901386673590/1768918403338555/?type=3&theater

https://www.facebook.com/TMUSL/photos/a.1768918320005230.1073741828.1768901386673590/1768918423338553/?type=3&theater

在國外,學習服務的方式非常多,多半就是以社區服務、維養公共建設、協助需要的人為主要的內容,也培養孩子協助他人、關懷公眾環境的心。

但在台灣,美其名是要讓學生「從勞動服務中學習體悟(我說怎麼聽起來像勞改),但我想各位都不難憶起,這堂課最常見的內容都是「打掃校園」或是「美化校園」,淨灘、社工服務等這類內容可謂寥寥可數。

我們既看不到「事先規劃」、也看不到「貢獻社區」,更無法從替學校無薪打工打掃中看到什麼樣子的教育性。

連全國私校工會也發聲,認為這樣的課程沒有教育性也浪費時間,鄰近的日韓中國甚至是歐美都沒有這類課程,懷疑是「假學習、真壓榨」,應該要停止:

請課程負責人摸著自己良心,告訴大家,你們究竟是在授課,還是用必修課程的框架來要求,學生成為免費的清潔人力?如果一門被列為必修課程,不但缺乏授課規劃、沒有知識含量,還令修完課程的學生從此對志工兩個字充斥負面感受,是不是應該檢討?

在台灣鬆散的教育體制中,這樣活動已經淪為毫無意義的形式主義(為了畢業而服務、為了課綱所以安排服務學習課)。到了大家都是成人的大學,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這樣強迫大家去「培養美德」?會想參加服務類型的人,早就去了相關的社團不是嗎?

當然還是有人認為服務學習時數非常重要,從這些小細節中訓練學生服務的精神和美德,或支持這項活動應該要保留但是並非由學校強制執行。

你認同嗎?

[socialpoll id=”245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