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前瞻基礎建設計劃剛通過三讀,從提出計畫開始便有許多聲音質疑究竟除了台北以外的縣市需不需要捷運設施,不少非台北人出來以自己的成長故事訴說在家鄉的交通是有多麼不便,但是捷運建設真的就能讓交通變得方便嗎?那捷運沒經過的地段呢?
若是能把拿到的那些預算拿來將更具機動性的公車運輸先搞好及增加年輕人回鄉就業機會,或許前瞻基礎建設才能真正達到「基礎」又「前瞻」的目的吧!
(責任編輯:黃家茹)
文/溫朗東
在強渡關山的前瞻計畫爭議中,一些「高雄人渴望捷運」的小故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作為一個戶籍設在高雄並且工作生活多年的人,這些故事實在離我的生活經驗太遠。
我還在高雄上班的時候,家裡離「鳳山捷運站」2號出口550公尺(為了精確,我用google map重新確認)。每天早上8:30前我必須到達高雄市政府附近的公司上班,離「文化中心捷運站」約1.8公里。
是的,你沒有看錯,坐捷運去市政府就必須步行這個距離,這大概是天龍國人沒辦法想像的事。
如果說從「三多商圈捷運站」要到市政府,距離就會縮短到約1.2公里。但這必須要從鳳山坐到美麗島轉車,轉過的人就知道,這過程大概要15分鐘。
上班期間我沒有坐過捷運,我在假日試過幾次,完全放棄了,道理很簡單:太花時間。
如果騎機車的話,我完全遵守交通規矩,8:05分出門,8:25就可以到公司,從來沒塞過車,從來沒有。一般來說還可以在路邊攤買個蛋餅跟化工奶茶。
下雨騎車會比較不舒適,不過高雄下雨天數是90天左右,上下班時段下雨的時候更少,大概就是40天左右。
你可能會說,太陽很大,騎車會被曬。但你要順便想到,如果我坐捷運的話,我還是要步行兩公里,我會被曬更久,而且許多地方沒有騎樓可以走。
那坐捷運然後轉公車接駁呢?以高雄的公車狀況,我大概要花上將近一個小時,也就是三倍的時間,才能保證不遲到。
在這個日復一日的通勤故事裡,我並不是說機車超棒,有機車就沒煩惱。機車最大的侷限性就是需要駕駛人的集中力,以及發生意外時的安全性。這兩點對於老年族群不是很友善。
但要利用大眾運輸解決老年族群的移動問題,加開公車班次就好了,而且可以採購低底盤電動公車,或者一些乘客較少的路線,改用小巴來替代。
增加公車班次,在道路還沒飽和的狀況下,只需要挖捷運十分之一不到的成本。沒有施工期的交通混亂,路線設計不良也隨時可以更改。
公車不先好好做,暢談前瞻軌道夢,就像不想練琴的小孩說:家裡這台200萬的鋼琴我彈小蜜蜂不順手,如果買一台1000萬的,我就會彈大黃蜂給你聽。
好啦,千萬名琴放在那邊,是蠻潮的,不過好像不太實用。如果說要給高雄1823億的話,私心希望一毛不少,但能用在產業扶植上,多點就業機會,多讓些青年人返鄉。
有人說,現在不蓋,以後蓋更貴。這種說法,好像不知道四十年來高雄房價漲跌過幾輪,也好像沒看過高雄代銷公會這幾年的報告一樣。
前瞻,應該是往前看。擁有未來的青年人都走光了,往前看來看去,就只有空城而已。
推薦閱讀:
【從前瞻到高捷無人,天龍人夠了嗎?】我們繳一樣的稅,為什麼不能享受和台北人一樣便捷的為什麼前瞻軌道建設被罵慘?網友用世紀帝國神比喻:政府像出錯兵種的腦殘玩家
前瞻建設蓋來蚊子?一位台中人的告白:天龍人永遠無法體會外縣市爛又貴的大眾運輸
(本文轉載自 溫朗東 臉書 ,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flickr,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