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今年指考作文題目為「在人際互動中找到自己」,這個題目似乎有點偏頗,人們一定要在人際互動中才能找到自己嗎?何況,大人都不見得找得到自己了,又如何希望高中生在十八歲的時候「找到自己」?
作文題目應該能有一個開放性的空間讓不同環境背景下的孩子都能依自身經驗作答論述、思考自我與社會的連結,這才是語文教育真正的目的吧!
(責任編輯:黃家茹)
文/黃世宜
看到「人際互動中找到自己」這個題目,不禁冒出很多問號???
坦白說,我個人認為這是已經加入主觀意識的封閉題目,又是一個看似積極向上但是其實叫人沮喪的思維。
- 為什麼一定要「人際互動」?這個社會為什麼一定要求每一個孩子「擁有很多朋友」?我不想跟別人互動不行嗎?
- 什麼叫做「找到自己」?有多少大人窮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我們存在之所以活著的目的,然後叫我們的孩子去寫一個「找到自己」的題目?這題目不是很荒謬也很虛偽嗎?
- 如果你相信能在「人際互動中找到自己」,如果不是太天真就是太獨裁。在我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每一個學生對於人際關係都有自己的天性與氣質,有他們自己的直覺去衡量跟對方交往的過程,但是社會價值往往定義「很多朋友」「有禮貌會說話很懂事」的孩子才是「成功教育」的結果。
這樣教育氛圍造就的孩子,並不是「找到自己」,而是「找到這個社會要的那個自己」。
補記:
這題目並非一無是處,只是就語文教育專業來看,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
這裏我想提出一些建議。比如這個題目可以改成這樣,當然,我只是提供一個改題的可能性,並非我提供的題目就是最完美的。一般在歐洲出這種考卷,團隊的討論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出題人未必看得見自己的專斷。
請先閱讀以下選句,再回答問題,最後做申論:
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這種咬齧性的小煩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張愛玲
- 請分析張愛玲這一句:這裏指的我是什麼?可否舉例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什麼是充滿了生命的歡悅?你有沒有類似的情感經驗 ? 又,什麼是「咬齧性的小煩惱」?
說明:這一部分是給語文程度較弱的孩子,逐次引導的諸多給分題,一般來說可以設計至少兩到三題。讓孩子去思考自我與人際交往中,自我矛盾、逐步摸索的生命歷程。
2.請申論人際互動與自我認同形成的過程與個人經驗。
說明:這一部分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的長篇作文申論部分,引導孩子去思考「自我與人際」之間的關係與獨特的個人經驗。
其實,我對原題最質疑的,在於「找到」兩字。這兩字拿掉,會不讓人這麼困惑、沮喪。
「找到自己」是一個很奢侈的願望。我們自己都不見得敢說「找到」過什麼。
延伸閱讀:
為什麼修改課綱重要?一位指考生指出公民課本中的段落,如何試圖洗腦下一代
從中、法指考作文題看:他們想要培養什麼人才?(那台灣的是?)
【教改個屁】每年指考放榜新聞看起來都一樣,因為台灣人只看得見明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