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本書】
冷戰時期,第七艦隊隨著駐台美軍的步伐來到台灣,並透過高雄港補給物資。第七艦隊維護台海和平功不可沒,每每爆發台海危機,美國即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威嚇中國並阻擋其意圖武力侵犯。
本文帶你回到第一次爆發台海危機(1954~1955)的台灣,看看這些駐台美軍的休息與消遣是什麼模樣。(責任編輯:鄭伊真)

大多數官兵都把 R&R 的時間在當地的酒吧,或是軍官俱樂部消耗掉了。圖片來源:Pixabay
文/布魯斯‧艾里曼
除非是到其他地方訪問,否則派遣到台海巡防艦隊的美國軍艦,會經常停泊在基隆與高雄兩港作定期的補給。當船艦入港之後,載著艦上備用品的卡車就會前往與驅逐艦會合,並接上碼頭的輸油管來加油。
通常傳令兵會帶著裝滿機密和非機密的出版品與指令、官兵的信件以及官方通報的大帆布袋登艦。官兵們會休假,這段期間他們會參與提振士氣和社區服務,其他時候大部分都是在當地好好地享想「休息與消遣」(R&R)的機會。
雖然停靠在港口,還是有許多的艦上勤務是有待完成的,諸如油漆與維修船艦、庫房的補充以及加油。修理工作通常是委託給台灣的承包商處理。驅逐艦西森號補給官曾經試圖在基隆修理船上的餐廳,找來當地的工人安裝一個夾層來蓋住電纜和管線。就在快要完工之際,發現包工使用的是木板,顯然會有火災的隱憂:「最後全部拆掉,一切從頭來過。現在我們才對這事笑得出來。」
當船艦造訪台灣時,會特別注重為船員們舉辦的社交活動。海灘派對尤其受到大家的歡迎。有鑑於此,納編台海巡防艦隊的船艦團隊士氣,與派遣其它的海上任務相比,實質上並無任何差異。整體而言,建立團隊、使命感還有經常性停靠港岸的休息與消遣都有助於提升官兵的士氣。這是西森號艦長詹姆士.巴博所記得的。
「我認為有幾個有利因素,以下沒有特定的次序:官兵的人數大約是一百三十人,這意味著大夥相互之間都認識,這有助於『同舟共濟』情感的建立。當時還是中尉的副長愛德.哈特(Lt. Ed Hart)原先是航海上士,深受水兵們的喜愛。
幸運的是,我們在關鍵的位置上都有優秀的軍官與士官、兵。這艘軍艦在我們其它姐妹艦的排名中,一直穩居第一的位子。在納編至第七艦隊之前,本艦曾歷經過一段資源不足與裝備故障的難熬過程。
一旦修正這些狀況,就會有種漸入佳境的感覺。在越南『市場時間行動』任務區內值勤,以及我們原本的台海偵巡任務期間,我們執行過好幾次引人注目的任務,包括在颱風中拯救一艘失火的美國商船人員。我們擁有很棒的靠港假期,包括從河口開進去的曼谷、香港,我們待在那裡擔任駐地艦(station ship)、布里斯班、帕果帕果、北婆羅洲的亞庇、越南頭頓,以及台灣的港口。所有這一切,加上我可能遺漏掉的其他原因,都有助於建立起共同冒險犯難的情誼。」
有部分軍艦的官兵會去協助台灣修建學校或是進行其它的社區計畫。例如驅逐艦「奧伯萊恩」號(USS O’Brien, DD-725),在一九六○年代中期的造訪中,就曾協助完成多項重要修建計畫,而在一九五五年時她還協助過大陳島的撤退行動。
就如同預期般的,大多數官兵都把 R&R 的時間在當地的酒吧,或是軍官俱樂部消耗掉了。
根據一名官兵的描述:「在我們停靠港口期間,海灣大飯店(Nancy’s Hotel Harbor Bar)提供幾乎和美國國內俱樂部一樣的服務。某些船員還聲稱台灣只有一組吧女,她們會依據船艦的班表,出現在高雄跟基隆,她們可是對班表瞭若指掌。」
為了協助掌控性病的散播,台灣當局會要求吧女們作日誌紀錄。美軍官兵會被敦促不要以為可以經由虛報假名的方式,試圖規避制度,只有完整的紀錄才能追蹤到疾病的源頭。
在 R&R 期間,官兵們還是需有派公務的時候。有時緊急事件會打亂他們的 R&R:
「我前面提到的海灣大飯店,有天晚上我們停在高雄,在那舉行派對來慶祝某個弟兄的升遷。樂到一半時,收到海軍修理艦『迪克西』號(USS Dixie, AD-14)失去動力,在台灣南方海域漂流的求援訊息。
我們緊急召回艦上人員, 幾乎所有的放假派對都在這間店裡舉行,這就幫了個大忙;可是其中有些人已經喝得半醉,這又妨礙到我們了。
我們安全地出航,可是我有時候會懷疑自己的判斷。因為我只記得在出港時擔任航海官的愛德.哈特在我們離開港口時所給的建議是:『艦長,維持這個航向大約一英哩,然後朝南航行。』最後的結果是,修理艦恢復動力,也不需要我們前去協助了。」
其他人也回想起相同的事件:「我還記得那晚副長下達的指令,他都是醉言醉語、含糊地說『朝南開往迪克西號』。」因為在西森號抵達之前,迪克西號就自行解決問題了,也就無需救援。由於擁有「人力有限但具有效率的值更團隊」,進而完成安全出航的經驗是令人難以忘懷:「我們表現得夠出色。」
加入台海巡防艦隊被視為是危險的任務,任何第一艘在任務區中被攻擊的軍艦, 都很可能是把第七艦隊其餘船艦捲入戰場的導火線。美國海軍除了例行性的 R&R 造訪東南亞的港口外,在船上的時間會努力保持官兵精神抖擻。
美軍人員會因執行不同的任務獲頒獎章,包括授予在台海巡防艦隊服勤官兵的「中國服役獎章」(China Service Medal)。這會提高士氣,同時意味著領有獎金,因為某些獎章能讓官兵獲得減稅或是其它在財務上的福利。
自海軍艦隊成立以來,官兵就藉由獲頒勳章來爭取認可。部分人士會在出任務期間投入相當多心力與時間努力爭取功績。
某位駐紮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飛行員解釋:「偶爾會有來自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的參謀人員前來視察,這些人員都有足以放行的安全等級, 能以觀察員的身份和我們一起出任務。為了造福他們,我們建立出一套『瞬間變英雄』(Instant Hero)的巡邏路線。我無法告訴你確實的航程,只能說這個航程會飛過台灣海峽,並在返回琉球之前跨過『韓國戰區』就是了。」
如此一來,觀察員在十個小時內就能獲得一枚中國服役獎章、一枚附有戰鬥之星的「韓國服役獎章」(Korean Service Medal)、一枚聯合國服役獎章(United Nations Service Medal)以及一枚大韓民國總統部隊褒狀(Korean 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平均只要兩個半小時就可獲得一枚獎章。
如果遇到敵軍開火,他們也符合十或十二枚的空軍獎章(Air Medal)獲獎資格。根據其中一名『瞬間變英雄』航線的飛行員表示,「參謀人員非常喜愛我們如此設想周到。」
獎章不僅能增進職涯歷練,也能帶來折抵兩百元的減稅優惠。尤其在某些戰區是以分鐘,而非以週或月來衡量實際參與的時間。這就發展出將個人的獎章效益以及折抵稅額發揮到極致的精巧手段。這些作為只要不破壞規則,通常都會被忽略,因為最終還是有助於激勵士氣。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看不見的屏障:決定台灣命運的第七艦隊》,由 八旗出版社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推薦閱讀
二戰結束後,台灣到底該歸誰?歷史老師用史料解密:中華民國能存在就是靠「主權未定論」
亞洲真正的老大哥──為何千里之外的美國,這 70 年來能成為亞洲「霸主」?
一個常駐台灣的加國記者:請打破迷思所謂的「和平製造者」馬英九、「麻煩製造者」陳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