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挑選這篇文章】
旅遊業者和很多教授都說,同志族群具有不容忽視的消費力,觀光局副局長劉喜臨也大方歡迎:「喜歡台灣的人,為什麼不歡迎他來?」,同志不失為一種客群,台灣作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國家,很有可能在彩虹經濟上贏在起跑點。
乍聽之下很美好,但中國媒體 觀察者網 有專欄寫道:台灣急著同婚釋憲,是想用彩虹經濟撈一把觀光財,東拼西湊挽救蔡英文政府遺失的中國市場。台灣想解決經濟問題,難道最好的方法還是向中國靠攏嗎?
(責任編輯:余如婕)
日前,台灣當局冒著島內贊同與反對嚴重兩極化的民意,並在「司法院」大法官的「釋憲」助力下,使台灣成為亞洲地區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地區。然而一周之後,台「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劉喜臨的一番話,才讓大家幡然醒悟,台灣當局費了這麼多「周折」和「心思」,最終的目的卻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借「彩虹經濟」為台灣「撈一把」
數據顯示,全球同性戀旅遊市場每年增長高達10%,一年的消費力接近3.7萬億美元,是許多國家和地區積極爭取的客群。也許是被台灣當下經濟遭遇寒冬和衰退的境況逼急了,台灣「交通部、腦洞大開,竟打算用這股「彩虹經濟」為台灣「撈一把」。
台「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劉喜臨便認為,從觀光角度來看,同性戀者不失為一種客群。對此,他們將邀請同性戀團體旅遊專業旅行業者及媒體赴台踩線,還設置了一些文化創意景點,做足了「拉人留心」的「面子工程」。
看似有情感的「溫馨的歡迎」,其實背後逃脫不了「錢心」。島內旅行社表示,同性戀者旅遊是商機的「大肥肉」,台灣成為亞洲同婚合法第一區,自然會成為同性戀者的「天堂」,創造一股「彩虹經濟」,背後龐大的「彩虹利益」勢必將成為台灣賺錢的商機。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在當前台灣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增高、科技人才外流、競爭力下降等情況下,尤其是陸客減少、觀光產業變「慘業」夜市進入「關光」的現實中,台灣想出「彩虹經濟」的法子病急亂投醫,可惜「開錯了方子」,使台灣突圍恐怕「用錯了勁」。
用「新南向政策」拯救台灣經濟是「本末倒置」
由於台灣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和兩岸同屬一中,破壞兩岸和平發展現狀,嚴重影響了陸客赴台遊意願,使島內整個觀光產業鏈條上的旅館、遊覽車、購物店紛紛停業轉售或者倒閉關門。
台當局陸委會提供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1月至4月,大陸游客赴台旅遊總人數為610524人,較去年同期下降50.2%。其中,團客總人數為267447人,年減61.0%;個人遊旅客總人數則為343077人,年減36.3%。
陸客驟降,島內觀光產業變「慘業」,收入斷崖式下降,效益斷炊式縮水。新北市去年觀光工廠的參觀人數比上年減少了15萬,多家觀光工廠悄悄結束觀光業務,或求售,或轉型謀生。嘉義的一家觀光工廠,之前生意火爆,一年來因為陸客的大幅減少,投資的錢無法回收,宣布結束營業。
旅遊業指出,光是近一年來的陸客團,就較之前同期大減了97萬多人次。若以「觀光局」2015年陸客每天平均在台消費221.58美元估算,光是近1年來減少的陸客團,就讓台灣損失了516億元新台幣的觀光收入,且「損失還在擴大」。
台當局「移民署」統計,今年前4月赴台個人遊人數為34萬多人次,較去年的53萬多人次減少36.2%。投資台灣觀光業的外資企業,認為今年成為台灣觀光產業的「關光元年」,決定下半年起全面退出台灣旅遊市場,轉往日本和泰國繼續賺大陸游客觀光錢財。
旅遊業坦言,現在只是餐廳旅館關門停業,接下來將影響到台灣的每一家商家。購物店業者估計,全台專做大陸游客團的購物店原有140-160家,目前至少已有40-50家停業,估計年底前會有100家關門。台中逢甲夜市因為陸客銳減,店關了,人沒了,錢也跑了。
然而蔡當局卻全力推動「新南向政策」,一廂情願的做法並沒有達到「滿意心願」,反倒是加劇了台灣經濟困難。用東南亞旅客添補陸客減少的缺口,並對每位旅客可補助金額400元至1000元新台幣,而最終只能落得「台當局砍掉了一個1,卻只補了0.001,根本沒幫助」,「花錢請人撐場面」的法子可以說「不管用」。
顯然這種做法本身就是本末倒置,因為台灣盡失語言優勢、情感優勢、文化優勢,「新南向政策」終因「水土不服」而慘敗收場。國際信用評等機構穆迪的報告就指出,「新南向政策」的成敗取決於兩岸關係。出口、消費、投資無一不與兩岸關係密切相關,事實早已證明台灣經濟的前途係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
拒大陸千里之外,對台灣經濟「百害無一利」
由於蔡當局採取的「設限、嚴管、打壓」兩岸經貿合作的策略,甚至提出「要告別以往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現象」,對大陸企業投資入股台企採取更為嚴厲的管制辦法,先是否決大陸立訊公司以38.7億元新台幣入股台灣美律公司,接著又否決了大陸三安公司入股台灣環宇公司投資,兩岸經貿交往交流受到政治限制,熱絡關係被迫冷卻。
無黨籍桃園前「國民大會代表」邱建勇表示,台灣是經濟動物,經濟才是台灣唯一存活機會,要知道企業主比小老百姓政客更敏感,當康師傅等大企業放棄台灣,專心到大陸發展,就應該檢討和反思台企台商為什麼要「西進」。
商務部台港澳司公佈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1至3月,大陸共批准台商投資項目691個,同比下降6.4%,實際使用台資金額5.9億美元,同比下降2.8%。去年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貿易額達1123億美元,佔台灣整體出口額4成,台灣享有670億美元順差,是台灣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
台股上市公司在陸投資事業,去年獲利總額達2869億台幣,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大陸也是這些公司境外獲利最多的地區。如果沒有大陸獲利,台股指數就不可能上漲,遑論挑戰及站穩萬點大關了。
此前海基會舉行大陸台商端午節聯誼活動,多位台商因不滿意蔡英文的兩岸政策,紛紛以拒絕為名表達抗議,全國台企聯會長王屏生、榮譽會長郭山輝及北京、上海、廣州等台協會長更是選擇「冷對」邀請,送出「心灰」謝絕。
2016年,由於新上台的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出現重大變數。伴隨著兩岸兩會協商的中斷,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進程嚴重受阻;兩岸貿易額持續下降,雙邊投資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兩會已經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由於台灣「立法部門」遲遲不予批准而無法生效。此前兩會已經磋商多次的「服務貿易協議」,更是隨著兩岸協商的中斷而中斷。
作為外向型經濟體,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出口。特別是2008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轉折,中斷近十年的兩會協商得以恢復,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基本實現,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更加密切。
台灣「前駐美代表」沈呂巡表示,7年來台灣對大陸順差累計約6千億美元,7年來台灣對外貿易順差總合是2022億,如果沒有大陸市場,台灣的國際貿易收支會倒賠、變負4千億美元,而且影響很大,會是致命傷,所以台灣應珍惜大陸市場。
「先政治後經濟」,台灣經濟突圍成「畫餅充飢」
近年來,受國際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台灣經濟並沒有在「馬上好」和「點亮台灣」的鼓動下,走出低迷,實現突圍,雖然2016年個別月份實現了小幅度經濟增長,但卻是「物價比工資漲得快、政治比經濟熱得多」,尤其是台灣民眾的收入下降,幸福感下跌。
蔡英文採取的「政治第一、經濟第二」的策略,不僅無助於改善島內經濟環境和結構,反倒會加劇島內經濟衰敗和邊緣化。先政治後經濟的手段,只會空喊口號,紙上談兵,讓投資者感受到既少熱情又缺實意。台當局推出的「五大創新產業」因為脫離島內經濟實際,看似有商機,但是最終只會是「看得到、吃不到」。
台灣各大機構預估2017年經濟成長率均不到2%,顯示台灣經濟雖然可能較去年略為成長,但仍未走出低氣壓。投資減少,消費降低,出口乏力,台灣想實現經濟突圍,看來是「難了」。
蔡英文當局雖然提出各種產業政策,看似重視經濟與產業發展,但實際作為背道而馳。不論是加深勞資糾紛與提高企業成本的勞動政策,或是讓企業投資動彈不得的環保政策、被公民團體「綁架」而萬事難為的施政步伐,甚至讓企業擔心缺電的能源政策、緊縮的兩岸關係,都讓企業對「投資台灣」更為保守與觀望。民調顯示,80.6%的人認為台灣整體經濟狀況「不好」。
先政治、後經濟的台灣經濟,繼續在四小龍中墊底。而台灣當局卻號召「力抗中國」,這分明是與第一大貿易夥伴、全球最大市場作對,這種敵視政策堅持多久,島內經濟的慘狀寒冬就會有多長。台灣相關業者建議蔡英文盡力落實已簽署生效的兩岸經貿協議,傾聽業者及台商的意見。
在島內經濟復甦乏力的情況下,蔡英文當局一味要隔斷與大陸的經貿聯結,勢必造成島內經濟失去內在復蘇動力,加速台灣經濟的邊緣化進程。正如台商們所言,此番「閉關瑣島」的做法,坑苦了台灣,害慘了民眾。大陸學者也認為,台灣應當意識到大陸的巨大機會,積極參與,不要錯失時機。
在「力抗大陸」的號召下,處處以行政手段對陸資陸企嚴格審查,並用政治心態取代經濟利益,炮製所謂「紅色產業鏈威脅」,背離台企台商和島內青年「西進」的主要意願,靠「政治意識形態」的阻擋顯然「不好使」。
企圖繞過大陸走向世界,隔斷和乾擾台灣與大陸的經貿聯結與文化情感紐帶,不顧島內民眾的福祉和台灣的未來,「聯美日抗大陸」的招法只會加劇台灣經濟邊緣化,增加經濟突圍難度,此番種種努力根本就是脫離實際的「不對路」。
現在,又搬出「彩虹經濟」招法,打算能夠「狠賺一筆」,既荒唐可笑,又荒謬無知,急過頭的「異想天開」只會讓台灣成為「笑柄」。
(本文經原作者 觀察者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賈永輝:台灣急著做亞洲首個同婚合法地,原來是為了這個〉。首圖來源:othree,CC licensed。)
推薦閱讀
讓全世界看見台灣和中國極權不一樣!比起增強國防軍事,通過同婚更能保衛台灣
台灣靠近中國是一種幸運!我們的民主與經濟奇蹟,就是靠「中國壓力」衝起來的
還在相信台灣經濟只能靠中國?石斑漁產業的危機說明,ECFA 只是中國的統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