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製作這個專題:老西區.新國門】
隨著忠孝橋引道拆除重現北門,2016 年柯文哲啟動「西區門戶計畫」,讓曾經繁華被稱為「東方小巴黎」的老西區,展開新生命。然而從執行至今,如何在開發過程中兼顧古蹟、歷史記憶,又再度浮出檯面成為一道難解習題。
有歷史的地方,才能思索歷史。BO 希望藉由《老西區.新國門》專題,再度讓讀者關心都市開發與自己的關聯,思索未來希望看見什麼樣貌的都市。
本文是專題第四篇文章,這篇文章我們將從西區門戶的主角「北門」開始介紹,帶領大家認識老西區的新生計畫。
(責任編輯:黃靖軒)
柯文哲上任到現在已經兩年半,再過半年,就又要進入下次選舉期間。「改變台灣從首都開始,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是柯文哲上次選舉的主要競選口號,但兩年多來,台北市民到底感受到了什麼「改變」?
很多「改變」是無形、所以讓人無感的。
好的例子像是:柯P還了近300億的債務,而且在最近蔡英文政府提出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表明沒有要跟其他縣市搶錢,要用台北市自己的錢。
但負面的例子像是:房價對於年輕人來說,仍然沒有下降。公共住宅的進度也慢到幾乎讓人無感,柯市府上任後規劃了1萬8千多戶,但至今完工的才1千多戶,開工的則只有2千多戶。
至於有形的「改變」,最有印象的大概就屬去(2016)年春節期間「拆除台北車站前忠孝橋引道」的那場大秀了。
除了拆除忠孝橋引道(1976年興建),台北車站周圍最近兩年發生了幾件大事:
機場捷運通車、國光客運西站拆遷完成,以及三井倉庫遷移爭議。這幾件事情都和柯P正在推動的「西區門戶計畫」有關。
圖:忠孝橋引道拆除前後/來源:台北市都發局
西區門戶計畫翻轉台北,柯文哲要打造「台北凱旋門」
柯市府在一上任就提出的「西區門戶計畫」,一言以蔽之,就是透過「再造開放空間」的方式,終結30年來持續施工的現況,讓北車西邊、以北門為中心的帶狀範圍,成為台北市真正的門戶。
在相關新聞中,柯文哲不斷主張要讓台北的北門能跟巴黎的凱旋門相提並論,還說「西區門戶計畫」是他這屆任內最可能成功的政策。
「北門vs凱旋門」在很多人耳中聽起來真的是狂語,對我來說也是。作為一個從18歲開始在台北生活八年的人,在忠孝橋引道拆除之前,我真的沒有正眼瞧過北門一眼,畢竟忠孝西路禁行機車、延平北路/中華路口車多又複雜,哪有餘裕停下來欣賞這個130多年的古蹟呢?
此外,北車周遭雖然熱鬧,有餐廳、有補習班、有銀行、有旅館、有百貨公司、本身也是個超大交通樞紐,但終究不是個「景點」。我們會跟朋友約在北車附近的餐廳吃晚餐,會經過北車搭車返鄉,但絕對不會說要帶外縣市的朋友「去北車附近逛逛」。
所以,柯P的「西區門戶計畫」其中一個目標是要綠化、擴大人行空間、打造「台北長廊」,這真的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如果去過巴黎、走過凱旋門前的那條「香榭麗舍大道」,就能體會到,即使同樣是車流量極大的主要幹道,但兩旁的人行道還是夠寬,讓行人可以自在的走動,靠羅浮宮那段甚至整段都是綠地。
北門很重要,而且是一直以來都很重要
在這個計畫裡,北門真的很重要:
「北門露出」作為此計畫的第一個亮點,北門又是整個「台北長廊」的正中心,而且,無論是觀光或都市規劃,台灣的政府總是被批評「沒有歷史感」,這次以這座有130多年歷史的古蹟為核心,可算是有進步了。
北門很重要,是從130年前就很重要了。
北門建於1884年(清日甲午戰爭的前10年),是當時台北府城五座城門之一。由於清國時代台北最熱鬧的地方就屬大稻埕,因此作為「城裡」跟大稻埕的主要通道,北門是可說是當時府城的「正門」。當時的官員要進城,也是先搭船沿著淡水河逆流而上,到北門外的岸邊上岸,再從北門進城。
玩過世紀帝國的人都知道,蓋城門絕對不會只蓋城門,城門要有了城牆才叫完整,因此忠孝西路在當時就是台北城的北側城牆。
圖:1897年台北車站附近/來源:地理資訊科學研究中心
台北凱旋門不是話唬欄,一百年前就有人這樣講了
這座城牆後來被日本人拆除,並把這個範圍設計成「三線路」型的道路,稱為「北三線」。當時這裡的車流尚不多,加上日人在步道與安全島上種植樹木,因此有「東方小巴黎」之稱。所以柯P拿北門跟凱旋門比較,不是在話唬爛,是一百年前就有人這樣講了。鄧雨賢在1933年重新編曲的《月夜愁》,歌詞第一句「月色照在三線路」,就是指這裡。
就如同(已經消失的)基隆火車站這些精緻而優雅的古蹟一樣,這條「北三線」在二戰後就不再美麗。1976年,由於台北市的鐵路尚未地下化,因此就蓋了這座忠孝橋引道以疏導車流,但北門也就因此被「封印」了。
過了40年,忠孝橋引道拆除,北門才得以重見天日。
從去年到現在,北門雖然露出來了,但北門周圍的「路型」依然十分詭異,有一堆破碎的綠地、安全島,不只是車子,行人也非常無所適從。
但至少柯市府開出來的支票,是未來兩年(2017~2018)要讓北門周圍對行人更友善、並畫出更多綠地,所以目前這奇怪的路型只是暫時的。(可參考下圖,圖的正中間就是北門)
在交通方面,隨著機捷通車、原本機捷終點站那一整塊終於不再是工地,這整個計畫還包括要重整北平西路,希望可以讓北車西邊出口、往承德路那側的道路(計程車排班處)不要再這麼蜿蜒崎嶇。
圖:北車周遭永遠都在施工
充滿「銅錢味」的開發計畫,如何和歷史韻味調和?
這個兩年來比較「有形」、「有感」的政策,不只要除交通的弊,柯P也要興經濟的利。
台北市以西區為發展中心,對現代人來說幾乎只是「歷史」,因為過去二、三十年間,所謂的「發展」幾乎都是在「東區」,像是高樓林立的信義計畫區,就是從1980年代開始規劃的,與北門被忠孝橋引道遮蔽差不多是同個時間。
為了振興西區,這個西區門戶計畫還包含了經濟發展的元素,且由於機捷今年通車,北車一帶將正式成為「國家首都門戶」,而這個地理位置被柯P認為具有「連結國際」、「吸引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以及「匯集台北市新創能量」的優勢。
因此,柯P要把那兩座因為賴素如貪污而停擺的「雙子星」大樓(56層、76層)蓋回來。
但這個建設案因為開發費用高達700億、原地權問題複雜,而且牽涉國民黨黨產問題(需待不當黨產委員會做出處置的決議),導致台北市捷運局原本編列三年4000萬的開發案總顧問費預算,並未在市議會順利通過。
除了雙子星,柯P還要跟中華郵政合作,在北門郵局後方的空地進行都更,蓋30層、50層各一棟的「郵政雙塔大樓」,被稱為「小雙子星」。
再加上台鐵鐵道部後方的兩棟42層、一棟39層的三棟大樓,北門周圍總共會有七座30層以上的大廈,這被文資團體戲稱為「七子星」。
圖:北門周圍的「七子星」/來源:搶救北北三
這三個建設案的目的分別是:
1、雙子星:不得做住宅使用,可做商場、百貨、辦公大樓。
2、郵政雙塔(小雙子星):計畫引進頂級商辦、觀光飯店、文創商場及學校教學場所。
3、鐵道部後方三棟大樓:初步規劃為國家級鐵道博物館、知識匯流中心、旗艦辦公室、商場、商務旅館、飯店式管理住宅等。其中旗艦辦公室以跨國企業、文創產業為主要招募進駐的廠商,知識匯流中心則打算以會議、展演、共享空間等方式,呼應「創新創意中心」的開發計畫。
這三個案子,第一個雙子星案連第一步的「總顧問費預算」都還沒通過市議會,第二個案子已經開始跟中華郵政合作,第三個案子則還在規劃中。也就是說目前都還在畫大餅的階段,未來實際招商過程是否順利、會不會淪為蚊子館、或只是讓建商「賺一波」,都還是未知數。
但確定的是,文資團體批評這七棟即將興建的大樓,會破壞北門周遭的天際線,甚至讓北門在白天時間就被籠罩在大樓的陰影之下。文資團體對於北市府的不滿,不只在天際線,還有去年10月開始遷移的「三井倉庫」,即使文資團體主張應考量古蹟保存的「場所精神」與「真實性」,但最後北市府仍以交通為由,未選擇原地保留,決定將三井倉庫往東遷移51公尺。(下圖正中間,北門右上方的粉紅色小長方形,即是三井倉庫遷移前後的位置)
這個計畫中的北門重現、「台北長廊」與人本導向的交通革新非常令人期待,如果真的能成,那台北就終於擁有有別於中正廟、101等陽具崇拜式的景點;以「七子星」為基礎的「國家首都門戶」經濟大餅,由於還在起步階段,目前尚難預測成效如何;同時,計畫執行過程中遇上的文資團體抗議,讓人只能期盼這個終於包含歷史底蘊、以130年歷史的北門為核心的都市計畫,最終的結果真的能成為該計畫期許的:
「這些結合歷史、生態的多樣化空間,將引入豐富的創意產業與市民活動,成為本市以人為本,友善的門戶空間。」
(本文提供合作對象轉載。首圖來源:柯文哲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