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最近梅雨季又經常有機車騎士因行經馬路標線而摔倒的新聞報導,媒體也經常認為指責是因為臺灣的標線並沒有像日本一樣提高防滑係數——但提高防滑係數就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嗎?讓我們來看看專業分析的說法。(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
最近梅雨季節天雨路滑,標線很滑這件事終於又重見天日了。本魯懂得東西不多,但剛好對標線略懂略懂,就讓我們來聊聊吧!
最近因為下雨下很多,媒體為了安定民心,也發了不少相關新聞,我隨手發揮了我唯一會的招數,谷歌了幾篇給大家欣賞:
【華視】馬路標線害摔 北市加強防滑 (2017/06/17)
【聯合】天雨路滑視線差 交通事故也增加 (2017/06/17)
【中時】防犁田 路平讓標線更抗滑 (2017/06/15)
【中時】中市路平提升標線抗滑係數 機車自摔降低 (2017/06/14)
【NOWnews】豪大雨將報到 北市標線減量防機車騎士打滑 (2017/06/13)
【聯合】新北:標線加強防滑 台南:多因駕駛疏忽 (2017/06/12)
【蘋果】機車騎士自摔頻傳 「隱形殺手」是這個? (2017/06/12)
除了新聞以外,一個已經出現過幾千萬遍的農場文章也在 2017/06/21 再PO一次
【卡提諾論壇】台灣雨天遇標線常打滑…反觀「日本道路標線這樣畫」
我幫忙懶得看前面提到的內容的水水和巨巨們摘錄一些新聞、農場和網友的重點:
「台灣的工程就是偷工減料啊!」
「台中市採用日本標準抗滑標線65BPN」
「台灣機車這麼多,標線防滑係數標準只有45BPN,一定是官商勾結」
「標準只有人家的2/3,一定是為了節省預算」
「台灣官猿:國情不同」
於是,說了這麼多,到底甚麼是抗滑係數BPN?
到底日本(甚至中國)規範是不是65BPN?
到底65BPN會不會滑倒了嗎?
到底新聞說的就是對的嗎?
一、甚麼是抗滑係數BPN?
BPN的全名叫做British Pendulum Number 阿你不是說叫做抗滑係數,怎麼變成英國擺錘,是在搞笑噢! 別急!British Pendulum Number是透過British Pendulum Tester量到的 這個機器長這樣:
簡單說就是右邊有一個有重量的擺錘,上面有裝著一個橡膠塊模擬輪胎,然後自然落下滑過地面後,看看可以再往左邊上面走多少,那個讀值就是所謂的BPN,很簡單吧!
不過同樣長相的儀器,卻有很多不同的名字。就像同樣肉燥飯,北部南部就有不一樣名字(戰)。BPT、BPN、SRT、SRV、SRN等等等….都可能是他會出現的代號。當然還有很多其他量抗滑的儀器,不過因為使用目的不同,不會用在標線上,這裡就不說明了。
二、標線的功能是甚麼?標線到底怎麼畫,日本真的比較高級嗎?
要討論標線的材質之前,不知道各位水水巨巨們是不是有想過標線是用來幹嘛的? 標線當然不是拿來讓機車族滑倒用的,那為什麼會這麼滑? 以台灣來說,除了標線材料本身就比較路面光滑以外,還內含了玻璃珠——
「太誇張了吧!這是要殺人吧!」「國賠!政府草菅人命!」
且慢且慢,標線的功能除了用來讓機車滑倒之外(誤) 還肩負一個很重要的責任:讓車子有秩序的在路上排隊(請先忽略三寶和 8+9)。
你有想過四線道的大馬路沒有標線的話會變怎樣嗎? 大概就是這個概念:
或者沒有雙黃線的時候,怎麼區分誰可以開在哪裡?
因此,標線要被看的到才能發揮功用啊!
當下次又下雨的時候,大家可以注意看看標線是不是超不清楚的……所以加入玻璃珠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在夜間甚至雨天時,標線可以提供足夠的反光能力,這也很重要啊!
認識標線的功用和目的後, 本魯簡單把標線材料和畫法簡單分成兩大類,當然還是有例外,後面說明。
- 第一類:油漆標線
對,就是把油漆「噴射」在馬路上。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隔壁鄰居拿著油漆在自己門口旁畫紅線的? 本魯小時候都覺得那個紅線也太假了吧!怎麼可能會被騙?但是實際上確實有不少國家是使用這種材質的標線。
當然這種油漆跟我們平常隨手可得的油漆材料還是有點不同,如果大家有機會到國外走走有注意馬路上的標線的話,那種看起來霧霧的薄薄的看不清楚常常看起來好像沒有劃標線的標線,通常就是使用這種油漆標線,用機器把油漆直接往馬路上噴。
那如果大家都跟本魯一樣魯,沒辦法出國的話,在台灣也是看的到的。通常馬路剛鋪完,還沒有畫一般台灣用的標線前,而且還會放一段時間才畫,都會先畫這種「臨時性」的標線,特別在高速公路上有鋪路的時候會很常見。因為他只有薄薄一層,所以他的抗滑能力跟一般路面是比較接近的。卡提諾論壇的日本照片(不是影片),不負責任認為應該是這種材料和畫法,不過畢竟照片不是本魯拍的,我也只是猜測。況且那組比較照片的路面材質也不一樣,實在不知道怎麼比……
油漆標線的優點:劃設成本較低、抗滑好、劃設速度快 油漆標線缺點:磨損快、反光能力下降快、須經常重新畫設(維護成本高)
- 第二類:熱處理聚酯標線(目前台灣主要使用之標線)
這種標線就是我們馬路上一般看到的標線 很滑、很厚、很爛(誤)。劃設的時候需要把標線煮到約230度高溫才能畫(工人真的超辛苦….)。
這種標線這麼滑,為什麼要用這種標線呢? 因為熱處理聚酯標線可以存活的時間至少是油漆標線的二倍到三倍以上,也就是可以等到馬路要重鋪的時候,再重新畫就好。大家應該比較少看到正在使用的馬路,因為覺得標線不清楚而有人在那邊補畫,但如果使用油漆標線的話,這樣的場景就會十分常見(或者就是讓標線不見)。
為了要改善比較滑的問題,也為了要順應名意讓抗滑到 65BPN, 施工廠商常常除了灑玻璃珠以外,還會灑玻璃碎(就是碎玻璃)來增加抗滑。至於為什麼不灑其他抗滑材料,因為規範對灑下去的材料是有要求的,這要求的目的是希望可以保持標線的反光能力。但其實灑了玻璃碎反光一樣還是會變差啊…. 而灑在外面的抗滑材料到底可以維持多久其實也是個謎……
熱處理聚酯標線優點:生命週期長、維護成本低 熱處理聚酯標線缺點:抗滑差、劃設成本較高
特別要說明,這裡所列的兩種標線只是最常見的,並不是唯二 ;而他們的優缺點也不是絕對,很多不同的因素都會影響,本魯只是就大致狀況說明,同時想要強調,抗滑非常重要,但標線的可見度也關乎用路人的安全。
可能有人會說「不能把兩種材料的優點結合起來嗎?」 確實有人在做,卡提諾論壇的那個影片不負責任猜測就有點像 (再說一次,影片照片拍攝的時候本魯不在現場,所以是猜測,錯了請指正)
但以「噴射薄標線」這種產品,在台灣最直接會碰到的困難就是:驗收不會通過——
「稅金繳給你們幹嘛?只會看報紙」「呆版!不知變通!」
先不要罵領我們稅金做事的政府官員,要罵晚點再罵(誤)。來看看到底標線抗滑的規範是甚麼吧!
三、標線抗滑的規範是甚麼?其他國家的要求呢?日本中國真的比較高嗎?
天下規範一大抄,尤其台灣又是「認真參考」的佼佼者,CNS 在這方面的規範幾乎就是ASTM (美國) 或 EN (歐洲) 系列規範的中文翻譯。若只關注「標線抗滑」的規範,CNS是「參考」EN之內容原因很簡單,因為ASTM沒有。
甚麼!為什麼沒有?為什麼沒有?
曾經在一場會議上問過美國人他們為什麼沒有標線抗滑的規定。他就一臉疑惑,說「不知道,沒想過」….(美國官猿:國情不同) 倒是他們非常在乎標線的反光性能就是了。
在看規定的值以前,想先做個說明:大部分的規範不會在「規範」本人寫死規定的數值是多少,但會在「施工手冊」相關的文件裡面訂出該單位要求廠商要做到的數字,不過通常也就是參考規範裡面的數字就是了。來囉!
註1:ASTM和EN規範對於校正BPT或SRT之要求有些微差異,會影響結果約5-8BPN 以SRT較為保守,但為了方便討論先暫且當作相同標準。
註2:在CSN15834及EN1436中(CNS參考EN訂的),確實有訂出等級65SRT的級距,但實務上還沒看到被採用過,若有要打臉的快給本魯看,很需要。
註3:這裡的相關規定並沒有特別註明量抗滑的時間點,有些是規定2年內都要在這以上,而台灣則是規定在施工後兩周內量要在這以上。
本魯能力實在有限,雖然其實還有查到一些其他國家,但就算是這樣資料還是很有限。甚至有些也只是某國家的部分縣市的規定,類似台灣在台北、新北、台中要求不同,但本魯認為應該已足以做為參考 如果你手上真的有日本65BPN的規定。
拜託拜託拜託拜託打我臉給我看,因為我真的太魯都找不到QQ
台灣的標線抗滑規範確實是在所有規範當中的下限值, 但這也不代表這是錯的,因為究竟要多高的抗滑值才足夠讓機車不會滑倒呢? 一般道路BPN值也就大約落在70-80之間,若能把標線抗滑拉到這個水準,是不是大家就沒有意見了?但能代表這樣就夠了嗎?大家覺得馬路就不滑嗎?
而提高標線的抗滑值很有可能就會犧牲了標線的反光能力,導致雨天或光線不充足時標線可能會消失,一樣提高了行車的危險性。所以一味地提高抗滑就能真的讓我們的交通環境變安全嗎? 這就先讓各位水水和巨巨們思考思考。
當要討論台灣規範的時候又常常會碰到一個問題:規範中包含了「材料規範」和「成效規範」,這兩個差在哪? 材料規範是希望透過規定材料內容來達到保障施工品質,成效規範則是不管你怎麼做出產品,只要達到要求的成果就好。
但往往規範了材料又規範的成效,結果就會出現很矛盾很好笑的狀況,比如說:你煮的湯要500ml,可自己加入其他料。規定一定要包含4湯匙的鹽巴,但是成品鹹度不能太高。如果我不規定你加 4 湯匙鹽巴又怕你偷工減料,或者用醬油代替鹽巴結果不夠鹹(亂舉例) ,到時候又說我督導不周,於是產生了各種無奈。
四、結論
台灣標線抗滑規範確實是在相關規定的最低值,但本魯在可以搶到看到偷到拿到的其他各國規範中,也沒看過65BPN之要求。而這樣的抗滑規範實在也與「偷工減料」「最低標」「官商勾結」等因素無關。不同標線的材料和畫法都有其當初選擇之背景(像是到現在大家還是覺得鋪路是…..)。
除此之外,跟標線有關的安全性除了抗滑以外,標線的反光能力在台灣常常被忽略。但提升抗滑和提升反光是一個trade-off,只提升抗滑真的就能讓交通環境比較安全嗎? 如果一切都理想,規範可以過、抗滑提升、反光也提升,那這種標線的成本勢必超高,畢竟「創新技術」的know-how也是非常值錢的,costco的牛排給本魯煎和米其林主廚煎,價位一定不同啊! 那台灣到底可以付的了多少米其林主廚煎的牛排的錢呢?
本魯不負責任認為,因為機車數量眾多,抗滑要求確實應該提升。但完全不在乎標線的反光性能,直接拉到CNS和EN規範的最高級距65BPN是否合宜?本魯實在不敢妄下定論。至於日本65BPN的規範本魯實在找不到,還請記者大大們可以提供給魯魯寫作業。本魯絕對虛心受教,接受打臉,並把他加到相關的參考文獻中XD
回過頭來本魯還是要說:天雨路滑就要小心騎車,標線能閃就閃,胎紋深度是否足夠也請定期檢查。只要車速不過快,不要有太躁進的駕駛行為,就能大幅降低犁田的風險,不管是在一般路面或在標線上。另外,本魯還想開個新戰場:路上孔蓋是金屬,那個才更滑好嗎….XDD
後記:
各位水水巨巨們這幾年經過了各種媒體之亂,相信大部分的人已經知道不要全然的相信新聞內容。看看這兩篇新聞(這兩個日期附近超多中市的新聞),是不是很讓人覺得中市好棒棒呢!
【自由】〈中部〉道路標線防滑 提升至日本標準 (2017/01/18)
【中時】中市路平提升標線抗滑係數 機車自摔降低 (2017/06/14)
常常本魯也還是會因為事情不了解,看到記者掏心掏肺的解說,就相信了。然後就會有種天生而來的民族自卑感開始跟著罵國外好棒棒、台灣好爛爛。
但殊不知,如果因為我們「國情不同」,所以針對這個不同做出了不同規定,不就是世界創舉嗎!但是現在這些官員和公務員有誰敢站出來講「我要跟日本不一樣」? 有多少官員可以承擔如果這個不一樣不被接納時所帶來的民意壓力? 又有多少台灣人民可以接受官員說我們不需要學美日歐,因為我們走在前面?
以上言論僅代表本魯立場,若有錯誤懇請賜教打臉。
(本文經原作者 [新聞] 機車騎士頻自摔 道路標線是隱形殺手?〉。)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推薦閱讀:
同樣的施工時間,三倍長的北海道新幹線已經通車了,我們的機場捷運在幹啥?
從 921 到台南地震告訴我們一件事:台灣倒不完的危樓,都是溫柔的法條和官商勾結養出來的
「工業胃散」不得製造卻能銷售,荒謬的製藥規範讓台灣丟臉丟到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