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本書】
在都市化的潮流當中,要如何建立人們對於城市的歸屬感?以色列在特拉維夫市利用原有的垃圾掩埋場作為市民的公園綠地,為了對抗地產開發商,總理還親自出來調解,製造屬於這個城市獨一無二的品牌形象。台灣的都市也逐漸在轉型中,或許能從中思考如何創造屬於我們的都市形象。
(責任編輯:黃家茹)
文/黃金樺
垃圾可變黃金——特拉維夫
當飛機緩緩下降在特拉維夫的本古裡安國際機場(Ben Gurion Airport),雲層漸散,一個被形形色色廢棄塑膠瓶覆蓋的隆起空地映在眼底。或許你疑惑了⋯⋯以色列這個以旱地滴灌技術聞名世界的國家,怎會任憑市民隨意丟棄環境殺手的塑膠瓶,而且面積如此之大?
其實,你看到的是塑膠瓶做的圓拱地景,一個在赫里亞掩埋場垃圾山頂上,點燃了大型生態公園計畫藝術策展的創作之一。別人用摩天樓形塑城市地標,特拉維夫用垃圾公園傳達市民的顛覆性思考精神。
預料在二○二○年全區完工後,它在景觀設計史上,可與紐約將廢棄鐵道重生成都市動脈的空中公園(Highline Park)齊名。它徹底呈現了特拉維夫人「垃圾可成黃金」的城市創新精神。圓拱地景,揚棄絢麗的人造景觀,用日常恣意丟棄的塑膠瓶形塑景觀大門;提醒環保之餘,更述說這是未來整個公園生態工程概念的小縮影。
它可謂對全球地標建築的新世代意義立下典範,用巨資創造摩天高樓的城市競爭法則,早該成為過去式。以色列前總理艾里爾.夏隆(Ariel Sharon)在計畫過程中,誓言要讓這個公園成為國際觀光客必到之地,有如西班牙的畢爾包博物館、紐約的自由女神像等知名地標。
從垃圾山變成公民地標
赫里亞並不是讓你拍照、打卡完就走的視覺性地標。完工之後,在這個佔地廣達紐約中央公園三倍大的園區漫步,你將感受到這是一個公民共享的地標。從有形景觀到看不見的能源再生系統,它是特拉維夫「顛覆性創新精神」的城市櫥窗。
一九九七年,前以色列博物館館長魏爾博士(Dr. Martin Weyl)看不過去這臭氣沖天的垃圾山,竟是多數外國旅客在飛機降落時對以色列的第一印象。天真的他,以過去的策展經驗,自發性邀請國內外的藝術家親自爬上山頂,發想讓垃圾成為藝術的可能。這個漫天幻想的成果展,開始吸引媒體的報導與政府的重視,進而得到當時總理夏隆的全力支持,也催生了後來在二○○四年,由德國景觀建築師彼得.拉茲(Peter Latz)勝出的生態公園設計。
二○二○年完工後,將在二十一世紀誕生一個連結全市再生能源系統的創新公園,更立下新世代景觀設計的典範。它終結了十九世紀在世界知名大型都市公園(如紐約中央公園)的建造後,景觀建築師在都市環境的靜默。在計畫過程中,夏隆力抗地產開發商意圖將這片巨大土地化為集合住宅的商業利益,讓它成為市民共享的綠地,而非落入貪婪的資產公司手中。為了紀念前總理的努力,它成了「艾里爾.夏隆公園」(Ariel Sharon Park)。
雖說垃圾山的功能在一九九八年畫下休止符,拉茲規劃的公園在興建過渡期間,成了垃圾的移轉基地。城內的廢棄物,在這裡分類之後,被送往回收中心。透過收集分解有機廢棄物取得的甲烷,足以供給整座回收廠設施的發電量,也將多餘的電力賣給特拉維夫的電力公司。一座垃圾山已被賦予再生意義,它不甚光彩的過去,在未來的特拉維夫,扮演的是當代人類在生活中面對問題的積極角色。
【BO精選活動-經典新意─「如何成就國際品牌?」】
▣ 講者:
孫正華 / 作家‧風格玩家主持人
杜祖業/ GQ總編輯
黃金樺 / 日常經典創辦人▣ 時間:7/2(日) 19:30-21:00 (19:00開放入場)
▣ 地點:青鳥書店(華山園區內,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一號,玻璃屋二樓)
▣ 報名表單:https://goo.gl/forms/4YXeyb9iPHQD2a3q2
▣ 報名方式:填寫報名表單後,於活動當日繳交入場費150元,附茶飲。(可另以NT$80 優惠價加購 ? 氣泡飲)
▣ 指導單位:文化部
(本文摘錄經「商周」出版社同意授權青鳥書店於 BuzzOrange 刊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推薦書名為《品牌.城市:從風格生活再造城市DNA》。 圖片來源:rliessum,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