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蘋果日報》傳出將重整組織,鼓勵員工自行創業與《蘋果》簽約合作、論件計酬,這種美其名「鼓勵創業」的方案實質上卻可能是把內部員工變成簽約記者,公司不再需要負擔勞保健保,甚至是人事瘦身的方案、資遣的前兆。

身為台灣報紙銷售量第一的《蘋果日報》都面臨這種經營狀況了,是否為台灣紙媒業者敲響了警鐘?台灣新聞從業人員的就業市場與待遇又受到壓縮,在這樣的就業環境下,更遑論提升新聞品質了,連維持現在的新聞品質可能都是挑戰!

(責任編輯:黃家茹)

文/上報

平面媒體受網路衝擊,將改變組織型態!《蘋果日報》14日發給員工一封名為《蘋果日報鼓勵同事創業方案》的信,內容說明,《蘋果》將組織重整,鼓勵同事自行創業,成立公司或是個人工作室,《蘋果》再與其以「論件計酬」方式簽約合作。該計畫說明以約聘雇方式與新聞單位合作,半年至一年期約滿後,再視評估決定是否繼續簽約,而勞健保有無受到保障尚未明確,員工人心惶惶,紛紛私下表示這是大舉裁員前兆。

圖片來源:管中祥臉書

創業方案也以記者為例,若有記者願意成立個人媒體,《蘋果》可簽約合作,並設獎金制度,鼓勵「獨家」及搶先報導。而個人媒體也可供稿至其他媒體,「增加個人收入」。

蘋果日報的這封「鼓勵同事創業方案」,20日由媒體學者管中祥在臉書上貼出,引起媒體圈震撼,「一種人力派遣/承攬/外包新概念」。有員工焦慮透露,所有部門主管都會被約談,「但我的主管到目前什麼訊息都不轉達,我也是聽別的中心說的」。另一員工也說,目前多數員工不甚知情,有風聲,但都比這張紙模糊。

一名不願具名的高層表示,這個新方案,就是「創業、自行開公司或工作室,與《蘋果》簽約、供稿,《蘋果》給費用」,但對於部門同事傳達都是說採自願,「不能強迫」,而且都只是方向,還沒確定細節。也有些人想等資遣,但沒有資遣方案。

《蘋果》工會對此也發出聲明,對於傳出《蘋果日報》擬外包版面,以「鼓勵員工創業」為由精簡公司組織,目前資方尚未對員工公告相關方案,工會將持續關切此事;並強調,反對任何可能損及會員權益的非典型僱用型態,也已向資方提出勞資協商會議,將進一步了解狀況。

此波優離由《蘋果日報》CEO張劍虹主導,內部消息透露,社長陳裕鑫昨找各中心副總編輯開會,點閱率偏低的單位首當其衝,從突發中心、攝影中心、副刊開始動刀,娛樂和美術中心暫時無影響,地產中心則會觀察至年底。

而據《蘋果》編輯部主管私下表示,目前公司在職約1500人,每月人事成本破億,先以這個方案降低人事成本,瘦身規模將視這波有多少人自願簽署約聘合約,才會做出下一步規畫。

《蘋果》副刊本來傳出黎智英想百分之百裁員,經由社長陳裕鑫斡旋,才得到一半優離約聘,一半行政職的條件,但給出這些條件的前提都是在員工有意願的狀態下執行,若員工都無優離意願,將會由各中心副總提出名單。

據消息來源指出,蘋果工會昨(20日)獲知消息,今(21日)對成員表示,公司此舉違法,下周三將會和CEO張劍虹進行協商,但結果不樂觀。

《上報》多次致電並傳簡訊給台灣《蘋果日報》社長陳裕鑫求證此事,但陳裕鑫至截稿前仍未回覆。

以下是台灣《蘋果日報》工會聲明:

對於近日傳出《蘋果日報》擬外包版面,以「鼓勵員工創業」為由精簡公司組織。台灣《蘋果》工會表示,目前資方尚未對員工公告相關方案,工會將持續關切此事。 《蘋果》工會強調,反對任何可能損及會員權益的非典型僱用型態,也已向資方提出,這項新計畫恐有讓員工收入減少,還有喪失諸多法定權益與穩定工作權保障的疑慮,工會已向資方表達不可強制員工變更僱傭型態。 工會近日將與資方進行勞資協商會議,將進一步了解狀況,重申工會立場並反映會員意見。

推薦閱讀:

菜鳥記者的哀嚎:我擁有六年的新聞訓練,進電視台卻是不斷抄《蘋果》

【颱風天一堆爛報導?】討厭記者很容易,但這世界不能沒有他們

當記者成了人們眼中最討厭的職業時,為何世界還需要他們?

紙媒步入死亡幽谷,半死不活的狀態還能撐多久?

(本文轉載自上報 ,原文標題為 <【紙媒喪鐘】《蘋果日報》準備大舉裁員 將外包新聞部>,首圖來源:Alexas_fotos,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