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編譯這篇文章】
中國不只希望藉由一帶一路稱霸地表,他們更希望攻佔天空。根據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消息,中國將在今年年底前實施嫦娥五號飛行試驗,並且開展火星探測實驗,計畫 2020 年實現火星探測第一次飛行試驗。
在眾多加入太空競賽的國家中,中國成為最有威脅的競爭者。究竟是為什麼,中國這麼想去火星?
(責任編輯:黃靖軒)
印度在今年二月中以一箭104星的方式,成功將衛星發射入軌。身為亞洲第一大人口國的中國,也在印度這項創舉之前,公布了其預定在 2020 年登入火星的太空船名字決選名單;名字從抽象的「逐夢」到神話生物「鳳翔」都有,這些名字乘載著中國在太空競賽中的領導夢。
當眾生皆被世俗煩擾之時,為何中國會鍾情於發掘地球之外的太陽系?
中國從半世紀前,就開始做「太空夢」
中國的太空探索計畫始於1956年,但立即被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搞得一塌糊塗。之後國家在鄧小平的帶領下,著重於經濟發展,也沒能分配到太多資源。
一直到在 90 年代的波灣戰爭中,中國看見美國與其聯軍,是如何在利用衛星導引的導彈之下,迅速獲得勝利,至此,中國才開始將太空探索計畫視為重要。
但是中國的太空計畫發展的實在不順遂,在與美國長達十年的合作之下,美國利用中國火箭成功發射了許多的衛星,在這個計畫卻因為中國被控訴科技竊取在1999年作罷,中國的太空人也被禁止進入ISS (國際太空站);中國初期參與的歐洲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也無疾而終。
這些挫敗,都促使中國更迫切地發展自身的航太科技。
從簡單地面的觀測,到載人飛行的太空船,中國在航太科技,已經累積了充足且完整的實力,但登陸火星依然會是個創舉 (俄羅斯和歐洲合作的一個火星探測器於2016年十月墜毀)。若此次行動成功,中國更有可能彰顯它的實力,以凌越在 2014 年就發射火星環繞探測器的印度。
登陸火星除了能在太空科技競賽中脫穎而出,對於科學研究也有極大幫助:中國將在火星的大氣層裡尋找甲烷,並用雷達獲取地面400公尺下的影像。
太空競賽從軍事用途,發展到太空「礦業」
在冷戰時期,誰登上太空,就能彰顯國力。現在,在亞洲的印度和中國之間,太空競賽爭的不只是臉面,還是外交的拓張與經濟發展的一環。習近平堅信,太空科技的投入與發展,不僅能鞭策科研的進展,還能夠為中國創造長遠的繁榮盛況。
中國月球探索計畫的主持人葉培建表示地球附近的小行星,有稀罕的金屬資源。
小行星挖礦的念想,來自於商業化的太空產業。這些私人企業,希望藉把太空中挖掘到的資源,運回地球,補足逐漸凋零的地球資源。
來自太空的外交力
2014年在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SAARC)高峰會上,印度就宣布要發射一個 SAARC衛星,讓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的國家,包含斯里蘭卡、孟加拉、阿富汗等國,都可以使用這個衛星,得到免費的通訊服務。
中國和印度相似,也積極運用其在航太發展的實力,拓展外交影響力。在今年五月份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中國再次宣示其分享在太空發展的果實,給與會的國家。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幫助了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發射通訊衛星,而且與馬爾地夫、阿富汗、尼泊爾、孟加拉等國,正在商議未來的衛星發射計畫。
資源的匱乏一直是這個人越來越多,人們生活越來越好的地球上,所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太空這個神祕的地方,或許可以乘載一些人類尚未解決問題的希望。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正在崛起的大國,正以不可忽視的姿態,在航太領域,躍然崛起。
(本文提供合作對象轉載。首圖來源: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CC licensed)
本文資料來源:
Why China wants to go to Mars
China and India’s Diplomatic Space Race
U.S., CHINA SPACE RACE TO HUNT, MINE ASTEROIDS IN NEXT FIVE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