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推薦這篇文章】
前陣子李家同於金門大學致詞,演講途中學生進進出出,李家同重砲批評,引發各界立場不一的討論。作家廖玉蕙指出,「聽眾被教訓或教導的年代已然成為過去,分享是當代的主流」,若是深不得聽眾的心,也必要先自省,而不是一味批評。
本文更深化論點回應李家同的立場──「演講聽完能訓練忍耐力」,逆來順受已不是這世代的潮流,若繼續憑著這樣的思維教導,社會將永遠無法進步,反而成為社會噤聲的劊子手。(責任編輯:鄭伊真)

把一些「可以改變的事情,也視為不可改變。」這種抗拒變化,會讓不合理持續下去,錯誤的事繼續錯誤——是抗拒進步的想法。圖片來源:中央社。
文/溫朗東
如果我是李家同,看到有人說「不管怎樣,把演講聽完能訓練忍耐力」的論點,一定羞憤到不行。放一隻狗在台上叫兩個小時,也是在訓練聽眾的忍耐力……等於是說我的演說跟狗叫沒兩樣。
這又像是對職業運動員說:你拿了很多次亞軍,這次冠軍賽不用打,直接頒冠軍給你,我會跟亞軍隊伍說,「不管怎樣,人生就是不公平的,要早點適應。」
如果因為這樣拿到冠軍,那是對我人格的強烈羞辱。
每一場演講都是一次競爭。在有限的時間內,面對不同的觀眾,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有效地傳遞訊息,卻又不能背叛自己……既然是競爭,必然是有輸有贏,有時候成效不錯,有時候回家反省。
正因為觀眾可以選擇要不要出席,更可以隨時離席,競爭機制才成立。有競爭,才有進步,才有勝利。
不用打就獲勝,那不是競爭,是度假。
有些長輩,把演講看成是度假,而且還想要「度免錢的」,這是不對的。
首先,張忠謀可不可以在台積電發表很無聊的演說?當然可以。那員工能不能中途離席?一般來說,會影響職場發展。(如果你已經被 Intel 挖角,或許就不太在意。)
在這個例子裡,假設張忠謀的演說真的很無聊,員工留下來聽(還裝出聚精會神、頻頻點頭的模樣,)顯然不是為了「訓練忍耐力」,而是因為「聽老闆無聊演說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薪水包含了這些無聊事務。」
如果薪水太少無聊太多,那就會有很多員工選擇離職。例如,一份基本工資都不到(違法)的打工,每天早上要聽老闆無聊的演說,正常人恐怕做不久。
李家同要度假可以,要享受「一堆人聽自己講話」的感覺,付費給學生吧。沒給錢就要求服務,情節輕一點是奧客,重一點則是偷竊。
學生的時間是有價的……最少也值最低工資吧,假設 1000 人耗費了 2 小時在無意義的演說上,以時薪 133 元來看,李家同賺到了 26 萬 6 千元。
接著我們來討論一下:「不管怎樣,把演講聽完能訓練忍耐力」的論點,出了甚麼問題呢?
這種說法,幾乎可以成為所有不合理事物的辯詞,是「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這過時說法的借屍還魂。也因為「訓練忍耐力」可以用任何一種不合理處境來替代,這使得訓練忍耐力的機會從不缺乏,利用聽演講來訓練,變得不太必要。
更進一步說,這說法預設了,人世間的不合理,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你最好盡快適應它。這樣說也有幾分道理。生老病死,聚散離合,人生有很多無奈的事,有許許多多的得不著貪嗔痴。
但這說法,把一些「可以改變的事情,也視為不可改變。」這種抗拒變化,會讓不合理持續下去,錯誤的事繼續錯誤——是抗拒進步的想法。
其實,進步沒那麼偉大,也沒那麼有吸引力。對許多人來說,進步只是口號,心底是根本不願的——如果進步可以修正過去的錯誤,不就表示「我過去的錯誤都白費了?」
錯誤之所以會繼續,是因為人們對錯誤有了感情。即使那是無聊的痛苦的沒效益的,但你只要付出,就容易滋生情感。你想要讓下一代品嚐跟你一樣的苦,這樣可以建立彼此的共感,感覺沒那麼孤單。
這些保守份子,對於孤單的忍耐力,是很低的。「李家同們」,必須訓練自己承受孤單的能力——如果他們希望社會進步的話。過去的苦,過去的不合理,自己知道就好,下一代不懂也沒關係,讓那些過去吧。
從拒絕競爭,到度假不付費,再到承受不了孤單……這些長輩們,通常也喜歡看「台灣會這樣都是因為青年人競爭力不足」這類的說法。
社會上大部分的資源跟決策權力,還是掌握在中老年人手上。誰掌權,誰就應該負責。一隻球隊表現不好,要負責的是總管、教練、明星球員。怪年輕人,就像球隊輸了怪替補、怪新秀、怪球童……這是甚麼樣的奇怪風氣?這種風氣,在 2017 年的現在,還是有許多人買帳。
這才是整體社會缺乏競爭力的主因。
(本文經原作者 溫朗東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貼文。)
推薦閱讀:
「台灣有什麼好研究的?」走不出國際不是我們沒有獨特性,而是既沒有人才更沒有資源
台灣擺脫了威權統治,是不是還殘留了一點公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