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本書】

臺灣學生的上課時數是全球第一,可是我真的有得到全世界第一的教育成果嗎?回顧我們的教育過程,大家都彷彿只為了考試而活,不斷練習寫考題、背誦重要考題,而除了考題以外的內容,例如課外書甚至是違禁品的一種。

但看看每年的升學考試,學生幾乎都只能寫出一模一樣的作文內容,不外乎感懷某些長輩或回憶——花費那麼長的教學時間,難道我們只能訓練出一個個擅長臨摹的機器人嗎?這真的是教育的本質嗎?(責任編輯:林芮緹)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l_47838853

上第一堂課時,我總是喜歡問高中生一個問題:「回想國中會考結束後,包括你在內的多數同學,回到學校的第一件事是做什麼?」學生們的回答也許不盡相同,但最後一定會得到一個共同答案:大家都會把舊課本丟到大麻袋裡資源回收。

問題來了,我問學生,你們家裡都有書吧?爸媽也會買書吧?這些看完的書你們會放在書櫃,如果放不下或再也不看了,你們會丟到資源回收嗎?不會,頂多轉送給有需要的人。只有垃圾才會進資源回收桶,所以你家裡的書不是垃圾。那為什麼學校的教科書會進資源回收桶?對,因為它已成為垃圾。

垃圾看多的結果是什麼?

我曾受邀擔任某基金會徵文比賽的評審,整整看了一百多篇稿件,心裡很納悶,為什麼百分之九十的文章都長一個樣?這裡面一定包含「起、承、轉、合」:開頭會敘述作者多壞、多不孝順,接著是親人、朋友甚至寵物往生,然後作者頓時悔悟而流淚,最後結論一定會停在「決定做一個更好的人」,有的還會加上感謝上帝、感謝神明等。文章的大致架構不脫上述原則,比較厲害的,會在每段文字上使出華麗的雕砌,用很厲害但我看不懂的成語,描述一件應該很簡單的事情。

起初我還感到羞愧,心想自己文字能力粗淺,如何分辨文章品質高低?結果到了決選會場,我與另兩位真正專業的評審只花了半小時就選出前三名與優選佳作。為什麼呢?

因為另兩名評審跟我有一致的看法,就是百分之九十的文章根本不必討論,直接刪去,我們只需討論剩下的百分之十。甚至,我們三人心中的前幾名不謀而合,而這些文章都有幾個共通點:沒有起承轉合,文字簡單明瞭,最重要的是都自然真誠,用白話來講就是不矯情。

仔細看那些落選的百篇文章,有些甚至是在職的專家或老師所寫。這凸顯了一個問題,我們的作文已被考試限制太深,以至於從老師到學生都被侷限在「起承轉合」的框架裡,最後更限制了學生的思考——因為考試要考,所以全力死讀教科書,功利化訓練的結果,便是生出一篇又一篇匠氣十足的摹本。台灣學生每天的上課時數是全世界最久,結果只能寫出「摹本」,這不是很可悲嗎?

關於寫作,曾有人問《大閱讀:讓孩子學會27種關鍵能力》作者、丹鳳高中宋怡慧老師:「有閱讀的習慣,孩子就一定很會寫作文嗎?」宋老師的回答是:「閱讀常給寫作者創作的靈感,和感知世界的橋梁。閱讀者不一定是好的寫作者,但好的寫作者絕對是一個愛讀者。

這裡的閱讀指的是各類書籍,但絕不是用完就要進資源回收桶的教科書。曾聽朋友說,宋老師想在學校的早自習時間推動閱讀,同為高中老師的我直覺反應是,怎麼可能?其他科的老師肯定跳腳。每天早自習就是各科目搶排考試的時間,怎麼可能空下來讓學生讀「真正的書」?

每學期開始時,我都會推薦一些具社會關懷的好書給學生選讀,介紹時,可以明顯發現學生眼睛是明亮的,難道是因為我講得手舞足蹈又口沫橫飛?當然不是。是因為他們可以感受到這些好書所傳達的信念,而他們也願意透過閱讀拓展人生視野。

可惜的是,接著就沒有下文了。學生每天課表都排得滿滿,回家還要準備隔天的各科小考。鴨子都被填成這副模樣了,當老師的又怎麼忍心要學生讀這些會「耽誤」學業成績的「課外書」呢?

教育部閱讀磐石獎得主、國中老師梁語喬,在《曾經,閱讀救了我》這本書裡提到一個故事:

阿憬是個自我要求高的學生,很擔心自己國中成績不夠優秀,如果讓他們自習,他一定會就看教科書。我找了他幾次,告訴他:「如果只看教科書,你永遠只能向一百分邁進,但是如果你不只看教科書,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已經超越一百分。」

梁老師希望,學生能從課外書中找到不同個體所需要的不同養分,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路上,有智慧及勇氣去抉擇與面對。

說來也奇妙,在基測結束後,梁老師的班級竟得了苗栗縣基測優良班級獎,平均分數高於全縣平均二十四分之多。這個成果說明了,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並不會讓學生成績退步,更不會阻礙學生的學習。

學生時代不重視閱讀,出社會後忙於上班就更不可能閱讀。難怪台灣書籍年銷售額從二○一○年高峰的三百六十七億,一路下滑「腰斬」到二○一五年的一百九十億,而且賣最多的都不是真的文字書,而是實用取向的著色書與寫字書,或是心靈勵志類的「勇氣書」。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養出訓練有素的狗。教科書只是現在的工具(未來的垃圾),要開拓視野就得靠閱讀,唯有真實的閱讀,才能期待寫出有意義的文章。

你滿意目前孩子們的教育環境嗎?

快來填《宜居城市滿意度大調查》,為你的城市生活打分!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向高牆說不》,由寶瓶文化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推薦閱讀:

【矛盾的台灣社會】當我們總是叫學生「聽話」,卻期待他們長大後懂得獨立思考
「媽媽,什麼是 AV 女優?」這位母親用這個方法,幫她的孩子上了一堂性別與思辨課
學歷史沒用?不,是你不懂如何學歷史來讓自己更具有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