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錄經「果力文化」出版社同意授權青鳥書店於 BuzzOrange 刊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推薦書名為《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圖片來源。)

【為什麼挑選這本書】

說到產業創新,大概我們能想到的就是一些科技、設計系甚至商管類的人才,但其實現在大企業們在討論創新時,最迫切需要的反而是你我都意想不到的一群人:人類學家。唯有人類學家以人為本、抱持社會關懷投入創新行列,才更能解決設計與創新所希望解決的「人的問題」——而這也是未來社會進步的關鍵。

(責任編輯:林芮緹)

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創新,絕對不單只是技術的突破或行銷的標新立異。

人類學家以人為本、抱持社會關懷投入創新行列,不僅帶來解決問題的新產品或新服務,也促成了社會的變革與人文精神的提升。

創新(innovation)是人類文明與世界進步的動力,但創新並不只是創意點子的曇花一現,也不只是生產模式的效率提升,而是要能找出人們未被滿足的需求,也要積極回應社會對於人文價值的期待。真正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創新,絕對不單只是技術的突破、或行銷手法的標新立異而已,而是立基於對當下整體社會脈絡的觀照,進而反思:「人們等待被解決的問題為何?」「人們期待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在今日,人類學早已不再是「在荒煙蔓草中挖掘考古遺址」的學問,或只能「在遙遠部落與原住民一起生活」,人類學家與人類學方法正在努力回答上述這些新的問題、新的需求,並成為各領域重要的創新動力。

傳統上,人類學家參與的創新,與其所進行的田野調查計畫有密切關係。許多在第三世界或是相對低度開發地區作研究的人類學家,往往成為帶領當地民眾推動發展與創新的重要推手。

例如,印尼政府在一九七〇年代於岜里島推動「綠色革命」,想透過品種改良、農藥與肥料提升當地梯田的稻米產量,卻因為忽略了地方宗教組織對於農業與自然環境的影響力,最終以失敗收場。人類學家史蒂夫.蘭辛(Steven Lansing)透過在岜里島的長期調查,解開當地宗教對於維護農業產量與自然生態的祕密,成為後來印尼政府對該地農業政策革新上的重要參考。

人類學家「以人為本」的創新

當前,人類學家對於世界所遭遇的問題更加敏感,更願意投入創新的行列,這不僅帶來了許多解決重要問題的新產品或新服務,也促成了社會整體的革新與人文精神的提升。

例如,人類學家辛西亞.寇恩(Cynthia Koenig)在印度鄉村田野調查時,看到婦女必需花大量時間離家取水,造成日常沉重的負擔,因此她發想將塑膠水桶側放並且加上把手,使之成為可以在地上滾動向前的「水輪桶」(Wello Waterwheel)。這樣一個小小的創新,讓印度婦女的取水過程變得省時省力,也讓她們從家務中得到更大的空間與自由。

又如,人類學家麥克.湯瑪斯(Michael Thomas)的田野調查不在遙遠的部落,而在汽車上,「在中國,我們發現汽車可以幫助人們完成他們的身份轉換。」湯瑪斯是福特汽車公司的人類學家,運用民族誌式的田野調查方法,協助汽車設計師了解汽車在不同社會文化裡的意義與使用細節。在中國,他發現,汽車的購買與使用,將促使一個人轉換成為一個家庭的領導者與守護者,進而設計出更能貼近消費者需求的下一代福特汽車。

這樣的例子不單發生在國外,在台灣也能發現許多案例應用了人類學方法發展出令人驚豔的創新。以多次榮獲國際設計大賽的台灣設計師謝榮雅為例,他所率領的「奇想創造」團隊,不單幫大同公司設計新的電鍋造型,更透過類似人類學的方法在店面蹲點觀察、找出整體服務流程的缺失,進而從店面服務到產品造型上,提出系統與策略的創新。

總的來看,人類學家之所以投入創新,正是因為這個學門強調「以人為本」。不管是理論面還是方法論,都可以看到人類學始終強調要把視野擺在「人」之上,實際去接觸人,從人出發去理解這個世界。許多創新研究者都呼籲「創新要以人為本」,但實際上創新者若對於「人」沒有高度的人文關懷,或沒有積極的動力,這句話很容易就會淪為口號。

正因如此,世界知名設計IDEO執行長Tom Kelly在介紹自己公司的創新路徑時,首先點名需要「人類學家」。這是因為在人類學家的訓練過程中強調對於「土著/原生觀點」與「在地知識」的捕捉,使人類學家比一般人更習慣於觀察並轉換自己的視角,從被研究對象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也更能捕捉到一般人看不出來的需求。

這些「以人為本」的創新不僅是透過觀察找出需求而已,而是像人類學家一樣不斷在世界文化裡「同中求異」又「異中求同」,浸沒於脈絡之中又能抽離出來反思,找尋真正有價值的洞見。唯有如此,創新才能真正與文化價值與社會脈絡結合,打造「以人為本」的創新。

(本文摘錄經「果力文化」出版社同意授權青鳥書店於 BuzzOrange 刊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推薦書名為《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