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本書】
有些偏執的文化人,總以為美國除了紐約之外,其他地方都不足為道。但除了速食文化外,美國其實還有許許多多細緻充滿藝術人文底蘊的地方。美國境內擁有上百個藝術小城,聚集了一群從事藝文創作活動的人,乾淨新鮮的空氣,房價也不是貴得太離譜,有機會的話到這些地方來看看吧,或許可以看見除了時尚科技以外不同的美國。
(責任編輯:林芮緹)
什麼是藝術小城?
什麼是藝術小城?美國真有這樣的地方?依照美國旅遊專欄作家John Villani《美國一百個藝術小城》(The 100 Best Small Art Townsin America)書中的統計,美國境內不但有藝術小城,而且還上百個呢!他對藝術小城的定義是這個地方聚集了一群從事藝文創作活動的人,乾淨新鮮的空氣,房價不是貴得太離譜,這是稱為藝術小城的基本條件。
對有些偏執的文化人,總以為美國除了紐約之外,其他地方都不足為道,我聽過更自視的說法是:「紐約是歐洲的延伸」。我承認,多年前住在歐洲還沒搬來紐約之前,也有類似的看法,尤其對一個從事現代藝術的人,除了待在紐約,度假時直接就飛往歐洲,很少會向美國的內陸小城多望一眼,只有在作為駐村藝術家時才有機會去到這些小城鎮生活一陣子,接觸到大都會以外的人。
回首在我二十多年來的海外創作生涯裡,除了風塵樸樸四海為家,最大的犒賞是來自駐村藝術家的生活,因為藝術的因緣使我結識遍及各地的藝術家,他們除了來自大城市,有很多是來自陌生的小鎮小城。因為駐村,這些朋友使我認識到美國大都市以外的經典之地,他們雖然不像歐洲有古老城市的歷史古蹟與傳承,卻體現出現代人找尋家園反璞歸真的一面,除了速食文化外,美國還有細緻多樣的地方。
久了方知美國的傳統精神文化、生活的基調,盡在這些小城鎮中。這些小城之所以成為我地圖上的藝術小城,都是因為我與他們有個別獨特的聲音與因緣,促使我將他們記錄下來。本書中介紹的藝術小城鎮位居美國東西兩岸, 也是分佈最密集的區域。我深入其境並與當地居民、藝術家訪談, 而且這些小城至少走訪過兩次以上,有的甚至相隔二十年,最久的一個孟都西娜(Mendocino), 上一次與最近一次的造訪竟然有二十六年之久了。
藝術是城市再生的推手
美國國祚僅兩百三十六年, 不似歐洲國家有千年古城、深長的文化與景觀。但這兩百多年的歷史中, 社會結構與城市的變遷卻如三級跳躍式地快速變化。
有些城鎮因美國後工業革命(Post Industries) 的發生,在二十世紀初期造成蕭索凋零或被棄的命運, 而往往進駐的藝術家在這些地方扮演了城市再生的推手。例如佛蒙特州的強生(Johnson)、加州的聖塔庫斯(Santa Cruz)、紐約州的玫瑰谷(Rosendale Village)、賓州的伊斯頓(Easton)、紐哈伯(New Hope)、費城的德國村(Germantown)、紐澤西州的蘭波維爾(Lambertville)、澤西市(Jersey City)等。
因名人藝事涉入而逐漸形成的共同體,如加州的卡梅爾(Carmel-by-the-Sea)、孟都西娜(Mendocino)、舍林那詩(Salinas), 各自發展出不同風貌的小城特質;有些小城則是得「天時地利」之賜,不曾凋零與頹廢,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追求生活品味與風尚的小城,如加州的米爾谷(Mill Valley)、莎瑟里多(Sausalito)、英弗內斯(Inverness)。
這些小城的環境、公共設施與生活品質之優,宛如世外桃源。在我走訪的對象小城裡,總是聚集了一些認真從事創作工作的人、友善的居民,這裡有良好的居住環境,雖無大都會中的美術館、歌劇院,卻有充足的畫廊、戲院、藝文活動、書店、咖啡館、餐館、乾淨的旅店。人口最多不超過六萬人,少則一千人左右。
這些人可能不是所謂「革命」(Revolutionary)型的藝術家,但確是生活品質的追求者(Evolutionary),這些城市往往也是美食之城,慢城,是一些厭倦了都會生活人的好去處,不論是居住還是周末旅遊的理想地。而且,這些小城通常離鄰近的大城市不出三小時的車程。
這些藝術小城每一個都有其特色,其中有很多城鎮是經歷多次的人口變更, 融合各地藝術家而成為一共同體。其中以新英格蘭的藝術社群比較特殊,佛蒙特藝術中心Vermont StudioCenter)、柏林頓(Burlington)、蕭本那(Shelburne) 這些地方由於地理環境因素造就了他們對社群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勤奮、獨立、自由」在這裡展現與實踐,即使是在藝術這一領域,也是實實在在地與生活、土地結合在一起。正是展現佛蒙特綠山兒(Green MountainBoy)新英格蘭的精神。
實踐於起居飲食間的村里鄰家生活態度
開始想寫這本書,最早可追溯到1990 年第一次拜訪座落在北費城德國村的「藝術與人文的社區」,得知一個台灣女子如何用藝術改造社區居民生活的故事。這故事後來拍成紀錄片《葉蕾蕾傳奇2003》,並於2003 年獲得美國最年長之一的第五十一屆哥倫比亞影展銅牌獎,影響了很多人與團體,美國有許多公私立小學、中學、大學曾用本片來做為課外補助教材。其實紀錄片非常簡單,沒有什麼拍攝技巧可言,是故事題材好,藝術的無遠弗屆, 這是書中比較特別的一個例子。
旅行是為了學習他人的文化與生活,從中驗證自己的, 而藝術的精神卻不是從學習而來, 它是一種集體與個人身體力行後超出經驗範圍的展現,就如藝術的光彩與意義,不僅只存在於國際上每年巨資籌建的大型展覽,它也能實踐於起居飲食、在村里鄰家之間。這是我寫這本書最大的動念,也是把多年來在美國藝術行旅中的一點觀察與心得整理出來,與我的母語國人分享。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住在加州的好友文玲,不辭辛勞的陪著我在西海岸一村又一村的訪察與收集資料。謝謝這些年來一直默默支持我的親朋好友,讓我的藝術旅程得以繼續。
【BO 精選活動-色之力-「影響社會的力量就藏在細節裡」】
▣ 講者:黃金樺、蔡瑞珊
▣ 時間:6/9(五) 19:30-21:00 (19:00開放入場)
▣ 地點:青鳥書店(華山園區內,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一號,玻璃屋二樓)
▣ 報名方式:填寫報名表單後,於活動當日繳交入場費250元。(附台灣在地茶飲,可另以NT$80 優惠價加購 ?萊姆薄荷沁涼氣泡飲)
▣ 報名表單:http://ppt.cc/G0Axo
(本文摘錄經「麥浩斯 」出版社同意授權青鳥書店於 BuzzOrange 刊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推薦書名為《嚮往之城:慢食者與藝術家的16座城市再生運動》。 圖片來源:dfbphotos,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