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日前中國時報一篇討論「業配文傷害媒體道德尊嚴」的文章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有些人認為是業配的形式做得不夠好,但對於媒體來說,其實困境並不是來自於業配內容的精緻度,而是廣告已經被用過時的方式投放。當整個世界潮流已經轉向,你要跟著潮流湧向前端,還是要繼續在原地打轉?
延伸閱讀:業配踐踏媒體尊嚴?黃郁棋:讓業配變得有罪是因為你加入了欺騙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胡采蘋(專欄作家)
業配文遭遇的困境根本不來自於它不夠精美不夠好,事實上太多經驗告訴我們,大眾媒體上的內容與廣告必須保持一定區隔份際,以及一定的比例,才能維持品牌的最佳化,讓人感覺到這個媒體很 decent,廣告單價才能賣得高。
事實上,市場地位最強、報價最貴的媒體,對於廣告主向來是很強勢的,我入行時的商業周刊就是那德行,敢抽廣告你試試看啊。你所能看到所有願意出賣廣告偽裝成正文的媒體,都是財務有困難的。媒體只有在狗急跳牆的時候願意這麼做,願意傷害讀者的體驗,傷害團隊士氣以換取廣告。
真正好的廣告大家也看過太多了,廣告主拿大預算買好幾個跨頁,甚至做夾頁專刊,就告訴你它是某某銀行某某地產,超霸氣。不用大預算的廣告主則會想各種創意,在第55頁問你一個腦筋急轉彎,翻到第57頁看答案然後哈哈大笑。真正好的廣告,其實也不需要偽裝成內文。
業配文真正的困境來自於大眾媒體的崩潰,行動網路世代出現的新媒體是小眾的、個性化、人群化、自我選擇的,例如臉書上的同溫層,用戶自行決定自己follow什麼人的臉書、訂閱哪些媒體的臉書帳號。這種行為在中國市場上複雜一些,用戶暴露在比較多的主要渠道上,包括微信公眾號、朋友圈、今日頭條、門戶網站的推播訊息。
這些渠道的「垂直」特色極強,人們挑選自己愛看想看的,大眾媒體這種渠道逐漸失效。在台灣,不只報紙雜誌如此,有線電視也開始出現同樣的衰退情形,因為越小眾越精準的人群曝光渠道能夠更有效的達成廣告任務。
這不是業配文不夠精美的問題,而是業配文出現在錯誤地方的問題。你用了一個不適合它的載體,想要吸引正在離開這個載體的人群,那就是海潮已經退了,你還想用網眼更細製作費更高的精密漁網想要捕魚一樣。這是市場宏觀變化否決了這個行動,而不是任何其他問題。
新媒體同樣遇到退潮。過去我們習慣在PC時代的流量通路上買廣告位、關鍵字,點進去就可以看到廣告。這些買流量的行為在行動網路中逐漸失效,用戶在行動網路上的瀏覽路徑完全改變了,他可以打開自己的 app 看消息,不經過過去的瀏覽路徑;而且也沒有多少用戶有耐心站在街頭等 google 曠日持久的搜索時間,因此行動網路時代最流行的訊息流向方式是「用訊息找人」。
新聞供應商、app 運營商運用大數據算法收集用戶的過去瀏覽訊息,判斷用戶接下來可能會想看什麼、點選什麼,因而做出一些點選預判,把可能的選擇排列在 app 頁面上,引導用戶選擇,讓網路先跑數據,等待用戶點選,有效縮短過去搜索模式所需要的時間和後台運算過程,並且更精確的猜測出用戶的偏好。
臉書在 2013 年上線的 timeline 演算法轟動業界,之後成功的訊息產品都是類似的瀑布流形式。當演算法和用戶之間接觸越多,它的判斷會越來越準確,中國市場上最著名的一個運算機器就是今日頭條,養今日頭條的過程非常像養電子小雞,一開始它 low 到爆,經過我的耐心培養,現在上面已經充滿了精確的帥哥訊息。
在這樣的訊息排列邏輯下,「內容營銷」成為最受歡迎的廣告方式。因為這種訊息瀑布流可以猜到你可能正想買車、買手機、挑選健身房、苦惱晚上聚餐的餐廳,它能夠猜到你會點開什麼廣告,排列在你的訊息流上。
因為它知道你只要點開廣告,你主動獲知訊息的慾望是比較強烈的,因此它的廣告方式是直接的,直接進入產品、直接進入細節、直接連結到促銷網頁。業配文是配合廣告主的需求、服務廣告主,但是內容營銷更雙向的顧及了用戶的接收場景,甚至可以做到在不同渠道上對不同的受眾說話,跳出不同的廣告文案。
好了我睏了,所以要結論了。那麼大眾媒體一定會死嗎?我覺得傳統媒體未必會死,但是它必須立刻承認現實,大眾媒體的時代已經過去,傳統媒體必須立刻面對自己可能要改變為小眾、垂直媒體的事實,該瘦身就瘦身(老實說早就遇缺不補好幾年了不是嗎),該研發新內容就研發新內容。
當然不會沒有機會,這幾年韓國有一個超屌的電視台叫 tvN,它預設的群眾是高智商的年輕人,做出了震撼江湖的 Signal、請回答1997、花樣爺爺,好的好的還有大家的老公孔劉最新收視率冠軍的孤獨又燦爛的神。最屌的是,這個電視台跟用戶收錢!
每一種媒體帶給人們的美好感覺是不同的,請讓這些美好的感覺在轉變的過程中為你加分,而不是讓業配文傷害它。好的最後的結論就是,如果這個時代發明了汽車,大家都在準備買汽車的時候,最好還是不要認為我們要做出更好的馬車與之對抗。不如我們大家都上汽車怎麼樣?
(本文經原作者胡采蘋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推薦閱讀:
反駁「中國飛奔,台灣人該害怕」言論:總用「進步落後」二分法看世界,才是最容易被淘汰的人
台灣財經作家的觀察:中國若對台開戰是「不對等戰爭」,我敢說台灣一定贏
別念中國經了,台灣擁有南向政策的最大籌碼:外籍新娘
台灣記者的中國觀察:在中國沒有人覺得失敗丟臉,反觀台灣只剩一群扼殺創意的大老闆
一位專欄作家的觀察:我曾以為年輕人邏輯差,但其實 80、90 後的長處是「感覺」和「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