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本書】
我們或許都曾經在融入群體和尋找自我間拔河,試圖隨波逐流求得被接納的安心,卻又有時突然覺得找不到自己的模樣而心慌。不論什麼時候你總會遇見想要改變你的人,可是為什麼都非要照「他說」做的不可呢?
「如果不能選擇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事物往下扎根,人生其實並不算為自己活過,而是成為社會的棋子。」
(責任編輯:林芮緹)
每個人都有影子,影子突顯出身體的強壯,但影子終究是歪斜扭曲的;一個人,堅強又脆弱,才會立體。一個人永遠不須羨慕另一個人,你見他身上亮光,是因為面對著他,直到繞至對方身後才發現:光芒越強的人,背後的影子,也越長。
不該為別人的價值觀而活
不論哪個時期,總會遇到試圖想改變我的人,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每個階段的我都想逃走,因為那些人總是說,這樣做才好、這樣做才是正統,才能生存。
可是,為什麼非照他說的做不可?不管是只看到缺失面的師長,說「這樣做才能在業界生存」的上司,甚至是要我變得不像我的前輩,每次我都想問:為什麼非這麼做不可?學校和社會的存在,應該是教育我們一個基礎樣貌,再讓大家發展出自身特性,但為什麼我們要懼怕成為在體系中「脫軌」、「不一樣」的人?我們非得變成大家認同的人不可嗎?
從前,人們以為念財金念商念醫鐵定賺,學生們為沒興趣的課程拼搏,好不容易拿下成績,依照前人堆積的數字堡壘選擇未來,以為分數高才可以選的東西就是好。直到進入那個領域後才發現,世界會再做更小的分割。一步一步,輸送帶將你送進更小的空間。當頭棒喝,原來,分數高的世界也有高低之分!
直到全球金融風暴發生,以為「分數高才可以選的東西就是好」的人們,才真正學了一課,原來以前人說學什麼不會餓死……那些「經驗談」一點保障都沒有。用漫長時間去交換一條眾人以為安全的路,幸運的話或許可以平靜度過一生,但若晚期發現沒有興趣,無法繼續,甚至像遇上金融風暴找不到工作,這種時候,按照自己意志學習的人,至少還對得起自己。
如果不能選擇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事物往下扎根,人生其實並不算為自己活過,而是成為社會的棋子。
環境把你變成了什麼人
我是一個容易受環境影響的人,雖然主張「不失去自我」,卻不停透過各種方式尋找「真自我」。除了內心狀態的修正,外在髮型和穿著也一樣,簡單的例子,可以用最不愉快的國中歲月來說明。
當時,會把制服整齊塞進褲子裡的少數「乖乖異類」就是我,雖然也曾試著和多數男同學一樣,為了耍酷拿掉超大的眼鏡……想想真不孝,明明那副眼鏡是媽媽花錢帶我去配的,不是誰都能幸運擁有,但某段時間,一到學校,我卻把它收進盒子裡、把衣服拉出來,以為這樣就不會被排擠,沒想到好朋友見狀卻說:「那樣就不像你了。」到底怎樣做才對?我是誰?
為了被接納、在群體中平靜生活,人有時會不知不覺變成一模一樣的版型。那就好像從國中的谷底彈出來,高中學同濟梳起M型中分頭,最後在大學隨意地變換造型一樣,以為找到自己的樣子,隨著研究所裡的一句「那條褲子很像理工科」、「那件花襯衫不像『實踐』」又陷入遲疑,再一次歸零,重新尋找自己。
我開始穿窄管褲夾腳拖,穿那些比較不像普羅大眾(不是自命清高,但走在街上真的會有些顯眼)的衣服,告別日式髮型,剪起厚厚呆呆英式髮型……但那些真的適合我嗎?我懷疑自己快變成一根刺眼的毒蘑菇,也許貼近了設計人的群體,卻不知離多數人更遠……
◤精選活動◢
影像、文字、療癒力——《尋找心裡的永恆陽光》新書分享會
時間:5/24 Wed. 19:00-21:00
地點:青鳥 Bleu&Book書店(100 台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玻璃屋2樓)◤講者介紹◢
1984年5月26日生於台北。畢業於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著有《尋找心裡的永恆陽光》、《初戀童話 ~Toma & Choco~》、《假面國的奇蹟》與《看不見的光》,體裁囊括繪本、小說、漫畫、散文、攝影等。作品曾獲誠品書店推薦,行政院新聞局選為優良讀物,入圍第36屆金鼎獎。
現在正在尋找心裡的永恆陽光,未來也會繼續下去。
(本文摘錄經「大塊」出版社同意授權青鳥書店於 BuzzOrange 刊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推薦書名為《尋找心裡的永恆陽光》。 圖片來源: Brian Tomlinson,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