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因為剛好豬哥亮逝世碰上了一帶一路高峰會,有位媒體人撰文感慨當國際都在關切一帶一路時,台灣人卻只在乎豬哥亮。但這現象的背後成因,絕對不是「台灣人沒有國際觀」這麼膝反射式的答案,而是兩岸關係、教育和社會文化等問題盤根錯節衍生的問題。
(責任編輯:林芮緹)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cw/posts/664977247022754
文/溫朗東
我來正面談談換日線那篇「台灣只看豬哥亮不看一帶一路」的文章。
首先,台灣人不是對中國新聞沒興趣,是這類的新聞產製很難建立信任感。你很難看到有台獨(或者放寬一點:本土意識)的媒體能夠長期出入中國完成報導。所以,你能看到的中國新聞,其實是「大陸新聞」、「中共新聞」,從用語就能知道媒體的預設立場。
你不能信任這樣的立場,實際上,那些立場的生產線,也有很大的比例在弘揚中國國威,有甚麼好看?如果本土媒體可以毫無顧慮的出入中國採訪,言論不會被審查,不會突然失蹤,中國新聞,影響切身,台灣人當然會看。
如果你拒看「大陸新聞」,那顯然是中國這個國家有問題。把這個責任丟到台灣人頭上,未免因果錯亂。
第二,假設我們把比較的主體,從中國換成別的國家,台灣人對國際新聞是不是沒那麼關心?是的,確實如此。但這是為甚麼?因為我們比較懶比較笨?不,是我們太勤快、彈性疲乏了。
整個台灣的教育體制,從小到大的求學歷程,幾乎都建立在「忍受痛苦才會得到成功」的邏輯上。所以我們有超高的學習補習時數,中學生睡眠嚴重不足。痛苦是否會換來成功呢?有時候是的,但這種「勉強文化」也會讓我們失去一些東西,那就是學習的樂趣。
「學習是不可能有樂趣的。」這個信條反覆催眠著我們,那麼也就信了。「學習靠的是勉強自己」,我們也都接受了。但是,忍耐必須要有回報,苦不能白吃。
那麼國際新聞給你甚麼回報?看了會加薪?會出名?會出人頭地?說真的,如果要談這麼具體的回報,會關注國際新聞的,應該只有跟華爾街往來的證券金融業者…….而且他們會直接看原文。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國際新聞也好,本地新聞也罷,都跟自己的生活沒有甚麼直接關係,關掉不看也無所謂。既然不會有回報,勉強做甚麼?
因此,像是天下遠見這個系統的主要產製賣點,是在呼喚一種「我讀了這個我就像個成功人士」的想像。但是,論證密度不能太高,要有情境,要有故事,因為這個想像不夠堅實,太過勉強讀者,他們就會跑掉。
要讓人接受論證密度高的資訊,只有兩種可能:第一,這涉及到考試、證照、收入、社會地位。第二,讓觀眾習慣從高密度論證中得到趣味。第一條路既不可行,只剩第二條路可以走。
我要講的第三點,就是我們要察覺整個媒體生態的根源,既不是沒有敬業的媒體人,也不是觀眾都又笨又懶。剛好相反,觀眾是太勤快也太精明了,所以不想在對自己沒幫助的事情上耗費力氣。
那就讓我們跳脫「媒體爛還是觀眾爛」這種互丟皮球的問題吧。重點是,你要讓人關注甚麼很硬的議題,呼天喊地說這有多重要,很多時候是沒有用的,因為跟生活經驗不符,真的不去管,生活往往也沒甚麼變化。
你不妨換位思考一下:你有關心那些別人很關心的事嗎?
如果沒有,別人憑甚麼為你這麼做?
因為別人比較低劣,你比較高尚?
因為你的議題最重要?
每個宗教可都覺得自己的教義最重要呢。
你願意去多關心甚麼,是因為你習慣從求知中獲得樂趣,不是為了名利,不是為了自我感覺良好,是真的享受求知的過程。
讓這種習慣,成為多數人的本能,洗滌掉功利色彩過強的「勉強文化」。「我關心,是因為那些乍看很硬的資訊,細讀起來很有趣。」讓這種想法成為常態,不再把求知跟名利綁在一起,讓求知回歸到單純的好奇與智性的競技,那麼,要談公義談良知,才會有一點群眾基礎。
延伸閱讀:
那些課本不會教的歷史:台灣人總焦慮沒有國際觀,卻放任「天朝史觀」課本洗腦下一代
【可笑的國際觀】我在愛爾蘭打工旅遊,卻意外看見台灣人傲慢的天龍精神
李家同教授,沒有國際觀又如何?台灣人要和外國人交朋友真正需要的是「在地觀」
(本文經原作者溫朗東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