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篇文章】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企圖將全世界的錢都吸往中國的詭計,除了解決國內產能過剩的危機之外,也要各國都欠中國錢,順便將人民幣變成國際貨幣。而台灣要如何因應?國人除了要有些基本意識外,在經濟方面也必須找出國際上的藍海市場。

有人認為南向政策中的東南亞國家是我們可以發展國際經貿的地方,但這些國家普遍畏懼中國,唯一能與之對抗且不畏強權的恐怕只有── 印度。或許台灣與這擁有 13 億人的印度保持友好關係,才是我們在經濟上能對抗一帶一路的重要關鍵。(責任編輯:鄭伊真)

如何與有13億人口紅利的印度保持積極友好關係,或許才是台灣在面對中國一帶一路強大的經貿與地緣政治威脅下,有機會開創出新對外關係與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圖片取自:YouTube

文 ∕ 陳建甫

中國召開一帶一路高峰會後,台灣媒體不管是支持或是反對,紛紛表達他們的意見。作為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一帶一路與區域經濟」課程的老師,早在高峰會之前就已經預料到媒體會關注。不過從各種正面或負面的報導裡面,透露出部分媒體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方向似乎有一些誤會。

有人懷疑中國此刻推動著「一帶一路峰會」是想趁美國川普總統強調美國優先,不再繼續推動自由貿易之際,中國希望成為世界推動自由貿易的霸主,這種說法太過於一廂情願。

其實在中國一帶一路的戰略地圖裡面,根本沒有考慮到美國川普統統,最初只是最希望能解決國內國企的產能過剩與可能預期的經濟遲緩的問題

第二個是因為美國歐巴馬的重返亞洲論述,中國必須考慮,一旦美國為了圍堵中國,可能先切斷對中國的能源供給鏈,中國必須建立一個屬於自己可以掌握的亞洲能源地圖

為了突破美國在新加坡麻六甲海峽的封鎖,中國必須利用在南亞和中亞等各國地緣政治關係,建立自己的輸油或天然氣的通路

第三個的目的是想透過一個以基礎建設代替國際援助貸款的模式,或是以亞投行吸收全球基礎建設資金的方式,讓西方已發達國家願意加入,或是讓這些發展中國家可以向中國借款,基礎建設工程自然委由中國國企去營建,不僅能解決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也讓各國都欠中國錢下,順便把人民幣變成一個國際貨幣。

一帶一路的成功與否,是基於中國的國家戰略條件。如果能打通天然氣或油管,或是讓人民幣能夠成為其他國家主要國際貸款的話,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就算是成功了。至於歐洲的德、法國的反應,或是印度本來就對一帶一路心存懷疑,對中國而言,這些反應本來就是可以預期,無須過度解讀。

現階段,台灣政府祭出新南向政策主要目標是在東南亞國協,可是這些國家大都害怕中國大陸,光靠過去曾經到台灣來的東南亞籍移工,或外籍新娘的後裔,根本無法撼動中國大陸對這些東南亞國家在政治與經濟的影響力。

東南亞國家的政府很難拒絕中國,轉向支持台灣。這次中國與越南簽署協議,被媒體解讀是對台灣新南向政策的一大錯敗,也是過度解讀,因為越南政府就是希望中國能幫忙建造一條高速鐵路而已

在東南亞國協以外,南亞就只有印度有這能力去對抗中國,也比較有機會可能接受台灣。印度因為跟中國邊境有領土的糾紛,所以印度對中國的一帶一路表達懷疑的態度,除了跟中國強調「一個印度」政策外,兩年前總理莫迪也順勢推出東向政策(Acts East policy)。

中國也知道印度的意圖,所以中國一帶一路的海上絲綢之路,其實是在圍堵印度與企圖掌握南亞海域

檢視台灣現階段要發展的新南向政策,與中國還有點競爭實力的地方,並非東南亞國協,而是在印度。

台灣新南向的戰略思考,不應該只侷限在東南亞國協,目前大多希望透過人才交流與教育方式,培養出更多瞭解東南亞的專家,或給予東南亞學生的獎學金,或靠這些具有東南亞背景的台灣第二代去打拼,這些人力資源的培育,是需要較長的時間去累積與培養,但從市場的競爭能量上,卻可能是緩不濟急。

如何與這個有 13 億人口紅利的印度,保持積極友好關係,或許才是台灣在面對中國一帶一路強大的經貿與地緣政治威脅下,有機會開創出新的對外關係與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

(本文經合作夥伴上報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看懂「一帶一路」:印度會是台灣新南向政策的機會?〉。)

推薦閱讀:

【旅行的意義】不是因為離開家鄉的距離,而是讓心靈能夠自由遠行
來紐約就能實現美國夢?紐約客告訴你:「紐約什麼都有,只要你有錢」
為什麼日本人寧可自殺也不願辭職?解構日本過勞背後「企業至上」的特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