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製作這個專題:老西區.新國門】
隨著忠孝橋引道拆除重現北門,2016 年柯文哲啟動「西區門戶計畫」,目標是翻轉老舊不堪的台北車站周遭區域,讓這裡成為新國門 。
西區對台北的重要,在於它是這座城市的「根」。
以北門為核心的台北西區鄰近港口,過去曾是商貿往來最茂盛之處,其繁華程度甚至讓日本人驚呼這裡是「東方小巴黎」。然而隨著都市開發東移,時尚小巴黎逐變沒落,成了落後的「老西區」。
如今在北市府都市規劃下,老西區展開新生命。然而從執行至今,如何在開發過程中兼顧古蹟、歷史記憶,又再度浮出檯面成為一道難解習題。
有歷史的地方,才能思索歷史。BO 希望藉由《老西區.新國門》專題,再度讓讀者關心都市開發與自己的關聯,思索未來希望看見什麼樣貌的都市。
從都市規劃的角度來看,西區門戶計畫除了整頓景觀,還肩負著讓讓台北西區再度繁榮的任務。本文是專題第三篇文章,藉由產發局局長林崇傑的專訪,我們將帶各位看見過去鮮少人提到的關於西區門戶的「產業」面相。(責任編輯:黃靖軒)
柯文哲上任以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政績之一就是拆除忠孝橋引道,讓百年古蹟台北承恩門重現天日。從「西區門戶計畫」啟動至今,以台北車站為核心的台北西區確實發生許多景觀上的變化;例如老舊的忠孝橋引道和國光西站都拆了,取而代之的是對交通動線的重新設計。
然而,西區門戶計畫並非只是要讓台北車站周遭「變美」,作為一個都市區域規劃,它還有更重要的任務目標。
台北西區發展早於東區,靠著鄰近港口的地理優勢,這裡從清朝時期開始就是最熱鬧的商業區。商人乘著可容納百人的「戎克船」,川流不息地從各地前來做生意,北門在日治時期甚至因而獲得「東方小巴黎」之稱。百年前的台北車站,可以說就是商貿最發達、最熱鬧、最時尚的區域。
因此,除了重現古蹟和整頓交通的目標之外,西區門戶計畫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讓這裡再次繁榮,成為推動新創產業的核心區域。而產發局局長林崇傑在計畫中的重要角色,就是搭配台北產業發展規劃,推動創新創業在西區門戶發生。

產發局局長林崇傑。拍攝:黃靖軒
在擔任產發局局長之前,林崇傑是都市發展局副局長,目前也是都市計畫委員會委員,本身就有處理空間的專業。藉由這次的專訪,我們不但能理解西區門戶計畫的產業面向,也能從林崇傑局長過去發展「URS 都市針灸」規劃中,看見城市變遷如何改變居民生活的可能性。
西區門戶計畫如何和創新創業做結合?
林崇傑說,既然西區門戶計畫要讓台北車站、北門為核心的區域成為台灣面向世界的「新國門」,自然要展現最先進的技術、最好的產品。產發局推動創新創業行之有年,在西區門戶計畫中的角色,就是在都市轉型的過程提供更多新創空間。
至於要如何和「主事者」都發局合作?林崇傑提到:
這個例子用南港台電公司說明比較清楚。台電本來是工業區,都發局提出變更都市計畫後,要放什麼東西「進去」就看文化局、產發局等各局處如何協調。
基本上都發局在做都市變更計畫時,產發局都要先提出當地的整體產業計畫。
因此市府剛開始規劃西區門戶計畫時,林崇傑就提到可以在北門周遭設置更多小型「彈夾」式旅館,並且設立新創空間和小型辦公室,讓台北車站不只是一個車站,更是一個「Business Hub」。國際商務人士搭乘機場捷運到台北後,就能直接在車站附近開會,停留一兩天後,又可以再飛到鄰近大都市開商務會議。
林崇傑說,當初西區門戶計畫提到改造北門廣場的想法時,他在討論過程中就提供建議,台北郵局其實可以仿效日本中央郵便局 「JP Tower」 的經驗,在保留古蹟立面的前提之下,在後方蓋大樓打造新創空間。
經過討論後,如今北市府規劃在博愛路上的三級古蹟北門郵局後方,打造兩棟分別為 30 以及 50 層樓高的大樓,前者作為交通大學教學樓和觀光飯店,後者則將打造成青年創業平台,推動創投產業發展。
台北發展創新創業的優勢是什麼?
前面提到,產發局推動創新創意產業行之有年,而根據局長觀察,台北的優勢是什麼?林崇傑認為:
台北發展產業最大優勢在人才。我們沒有亞洲其他城市如首爾、新加坡、上海背後有巨大資金支持,但這些城市每年都到台北挖人才。因為在這些都市中年輕人的創業動能,沒有台北年輕人強。
林崇傑指出,上述都市中的年輕人想創業,企業或政府會拿出資金支持。但台北多數大企業仍被戰後嬰兒潮把持,年輕人會更渴望靠自己能力闖出一片天。加上台北擁有整個亞太地區最開放自由、包容的環境,我們的年輕人雖然口袋「不夠深」,但論潛力絕對不輸其他國家。
因此吸引人才、如何讓懷抱創新創業夢的年輕人找到「對」的地方發揮,就是產業局努力的重點。林崇傑說,年輕人在大公司裡面就算有創意,但大老闆的考量還是賺不賺錢,很少會投入資源支持。這種情況下產發局就在如內科、南港生技等產業聚集地砸下幾個據點,讓不同公司的年輕人下班後可以互相交流、激發創意。

台北目前正在規劃進行的產業計畫,大致分成東、西兩區。東部以南港瓶蓋工廠為核心,西部則是傳統 ICT 產業重鎮。圖片來源:產發局提供。
至於台北接下來的創新產業,將圍繞那些重點?林崇傑提到有三大部分。
首先台北核心產業是 ICT 和生技產業,產發局還是會在既有基礎下繼續支持。第二部分培育這幾年出現的新創產業,例如 FinTech、AR、VR,或電競產業。第三部分則和生活面相。為了留住人才,台北必需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因此設計產業、美食也是產發局目前輔導的重點之一。
林崇傑提到,除了和都市計畫配合,投入資源開發新創基地之外,產發局這幾年也陸續和民間單位合作,積極推動台北創投發展。

產發局與民間合作的單位。圖片來源:產發局提供。

104-105年,產發局對創新創業的補助計畫。圖片來源:產發局提供。

104-105年,產發局對創新創業的補助計畫。圖片來源:產發局提供。
林崇傑:政府要放寬對「工業」的認定,才能鼓勵都市中的新創產業
都更處在西區門戶計畫中,受到最多批評的是文化和歷史保存。例如在拆遷忠孝橋時,文資團體就曾抗議三井倉庫的搬遷不夠謹慎。而產發局在投入資源發展產業時,最常碰到的是地主的抗議。
林崇傑說台北要發展產業,仍需要更多空間。例如 ICT 產業至少需要一萬坪以上的土地,生技產業則大約有五、六千坪樓地板空間的需求,因此時常碰到需要和地主協調。畢竟身為地主,不會想要住宅區中出現高汙染的工廠衝擊房價。
要處理這個問題,林崇傑認為現行法規對工業的認定應該放寬。過往我們認為工業區就是汙染,然而現在許多新型、小型工業的對周邊住戶並不會造成影響,生產地也不在台北。除了新型工業不會造成汙染外,如果要這些兩、三個人的小公司去配合傳統工業的法規,對他們反而是沉重負擔,扼殺創新創業發展可能。
例如,台北市溫州街有許多做毛線的店家,他們一邊做毛線也一邊教人動手做,有時候還會販賣咖啡。這種小型手工產業藏在街頭巷弄中,他們是文化創意的展現,同時也無法再用傳統「住、工、商」的規則區分。
林崇傑提到,新型工業和住宅區是不衝突的,接下來的重要目標是要把對工業的解釋放寬。至於高度汙染的產業,就要輔導轉型。
都市規劃如何和市民生活產生關聯?從 URS 計畫看見可能性
一樣是改造都市,但產發局和都發局面對的是不同議題,而曾待過兩個單位的林崇傑用過去發起的「URS 計畫」(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說明,一次改變整座都市很難,但可以用「針灸」的方式,慢慢促成變化。
例如,他在迪化街 20 年觀察發現,年輕一輩雖然有創新思想,但說服老一輩改變觀念不容易。他回憶 7 年前在迪化街街廓推動策展經驗,剛開始在地居民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甚至還會破壞團隊成員後照鏡。但半年過去,他發現當地六、七十歲的老夫妻出現在新開的咖啡店喝咖啡。
以前他們活動的地方是在廟口,現在會來到咖啡店閒聊。這就是生活型態的改變,我們用空間去改變生活、改變行為。
老舊的街廓開始因此注入新生命,隨著迪化街再造的成功,林崇傑也將 URS 計畫複製到城市其他角落。都市除了傳統住、工、商之外出現了更多可能,甚至連建商也尋求合作,將還未都更的空間釋放出來,變成各種類型的展覽藝廊、餐廳。
從 URS 計畫中,我們看見都市的再生改變生活型態的可能性。而西區門戶計畫未來改造方向又是什麼?從產業觀點來看,林崇傑說西區門戶計畫是一個沿著鐵路廊帶,從東向西、台北車站一路到南港的開發計畫。
林崇傑:西區門戶計畫目標,是賦予台北一個新的「image」
林崇傑說,西區門戶計畫的廊帶上有許多過去產業據點,例如建國啤酒廠、松山菸廠、台北機場,該如何讓這些基地在開發過程中扮演不同角色,是西區門戶計畫努力的方向。像已經轉型成台北藝文中心的華山 1914,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華山文創園區已經成為台北年輕人假日聚集的去處。圖片來源:吉爾 CC licensed
林崇傑說,西區門戶計畫的目標,是為台北賦予一個新的「image」。台北車站不僅是人潮匯流的節點,也是進入台北城的「國門」。這裡要能看見最先進的技術、最好的產品。西區門戶計畫不只是讓台北變得更美,也要讓國際看見這做城市的創新創意能量。
只是,如果西區門戶計畫的目標是推動創新創業、吸引國際目光,該如何和在都市改造過程中和歷史記憶對話,則是一大挑戰。例如台北郵局後方規劃蓋超過 50 層大樓的規劃,就遭文史團體批評會讓北門被陰影壟罩,破壞古蹟景觀。在下一篇專文中,我們將會繼續探討台北郵局都更案引發的相關爭議。
(本文提供合作對象轉載。資料來源:產發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