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篇文章】

最近網上瘋傳各縣市薪資比較,「1 位新竹人薪資可以請 2 位屏東人」諸如此類等泛泛說法流於鄉民間,全台人民開始擔心自己的薪水比不過其他縣市人。但數據告訴你,在不同的評比方式下,各縣市排名差很多,要說哪縣市薪水多過哪個縣市,話還說得太早。(責任編輯:鄭伊真)

圖片來源:pixabay

文/ HotAirFlow

幫大家提一下薪資統計的背景概念

台灣的「地區別」薪資數據有 4 種:

1. 工商普查:受僱人員平均薪資,以場所單位地點區分。
-> 場所面資料,每 5 年調查一次,最新調查於民國 100 年。
(戶籍在高雄但在台北工作,算台北市)

2. 家庭收支調查:受僱人員薪資,以戶籍地點區分。
-> 家戶面資料,每年調查,最新調查於民國 104 年。

3. 綜所稅統計:薪資所得,以戶籍地點區分。
-> 家戶面資料,最新調查於民國 103 年。

4. 勞動部:勞退新制平均提繳工資 (包含自營作業者)。
->非薪資所得。
*事業單位係依登記地址資料統計;自營作業者事依戶籍地址資料統計*

由此可知為場所面及家戶面的混合資料,最新調查於民國 105 年。

以下幫大家整理最新的統計資料

圖片來源:截自PTT。

A 提撥工資:對象含受僱人員與自營作業者。
B 就業者基本所得:Σ 就業者基本所得除以 Σ 就業人數,只計「在縣市內」就業的就業者。
C 個人總薪資:包含本業與兼業薪資,包含經常性與非經常性。
D 報稅的薪資所得: Σ 薪資所得除以 Σ 件數。
E 場所面薪資。

*BC的樣本數只有六都超過1000,其他縣市的排名僅供參考*

A 勞動部 勞動統計查詢網 勞工退休金新制提繳概況-按地區分
B 見來源
C 見來源
D 見來源 

不同性質的數據,縣市排名的差異不小喔!

家戶面的數據會高於場所面的數據,理由如下:
1. 場所面資料,如 AE (A 的絕大部分),本業和兼業當然是分開看的,而且包含外勞的薪資。
2. 家戶面資料,如 BC (A 只有一小部分),本業和兼業是合再一起的,不含外勞的薪資。

報稅資料是總金額除以總件數

台北都會非核心地區(基隆╱新北╱桃園),家戶面的數據會比場所面高出較多。
台南和雲林的家戶面排名較差,因為當地高薪工作很多是外地人賺走

鄉民A:現在的舊台中市樂勝舊高雄市。
鄉民B:台中被縣區拉低,市區根本海放高雄市區。 台中縣區都工業農業,當然低,高雄縣區還有鳥松豪宅區。

見報稅資料:

103 年平均每納稅單位薪資所得:舊台中市 68.9 萬 v.s. 舊高雄市 68.8 萬,哪來樂勝?如果再加計執行業務所得,兩市平手,都是 70.5 萬。

2010 年的家庭收支調查可看縣市合併前和合併後的資料。
同樣依資料C的方式計算:
合併後:高雄市 46,900 > 台中市 41,000 > 台南市 38,200
合併前:舊高雄市 51,600 > 舊台中市 46,600 > 舊台南市 39,900
縣  區 :舊高雄縣 40,500 > 舊台南縣 36,800 > 舊台中縣 36,200
*當年高雄舊市區排全台第五*

前四名:台北市 66,300 > 新竹市 56,500 > 澎湖縣 53,600 > 新竹縣 53,100
當然縣區的樣本數不太夠…

2015 年,全台平均薪資(年薪資除以 12 )約 49K ,大家有超過嗎?
平均值大約是中年後期的薪資水準,大約落在全年齡的第 65~75 百分位數。

同一年,台北市市民的平均薪資超過 70K,住在台北市的鄉民有達到這數字嗎?

(本文經原作者 HotAirFlow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各縣市平均薪資排名〉。)

延伸閱讀:

誰才是真.天龍人?各縣市平均薪資排行曝光:1 個新竹人薪資可以聘 2 個屏東人
【院長加入幹話大賽】林全:顧及物價穩定,政府不會盲目漲薪資
產業替代役的另一面:假培訓「中階幹部儲備人才」之名,拉低業界人才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