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最近一則來自「鰻魚家家酒」的影片在網路上廣傳,標題是「家人客人大不同」,其教導的主題並不是最大的爭議來源,而是用羞辱、恐嚇來情緒勒索孩子,讓孩子服從。
影片中只見母親像拷問一般,質問孩子「我們家不需要住在我們家的客人,是嗎?」——原來要成為家人是有條件的。當這孩子邊發抖邊說出一連串「懺悔」的話時,那些內容聽起來更像是怕媽媽生氣而流暢地背誦出來的討好話語。背後的恐懼不外乎是,一但我不合格、就會被媽媽「不需要」的可能。
而另一個爭議點則是,孩子被公然恫嚇、出醜、挨罵、哭泣的影片原來是可以像這樣公開在網路上的,而不用在乎孩子的意見。當她長大了發現自己的人生變成母親賺取流量和曝光率的材料,而且形象已經在網路中定型程某個樣子了,不知道會做何感想?
種種一切,都令人擔憂這孩子成長後的心理狀態。
補充:最後媽媽臉書的回應,顯示社會局已經關切。
(責任編輯:林芮緹)

原影片已被移除。為保護兒少權益,予以打馬賽克處理。
文/溫朗東
剛看到一段鬼扯連篇的親子教養影片,叫什麼「鰻魚家家酒」的,大意是幼童哭著懺悔(活像被綁架的人質認罪影片),說知道錯了,我是家人不是客人,家人會幫忙做家事等等。
我不知道一個幼童為甚麼要被決定成為家族演藝事業的主角,她有充分的自由意志與選擇空間,去決定要不要接受這份「工作」嗎?把親子的教養透過自媒體劇場化,與新媒體簽經紀約,把缺乏自主能力的人類當成是內容產品的產出工具,這不是當代的「楚門的世界」嗎?
這段教養的主旨是「親子溝通」,光影片中母親的一句話就不是溝通了。「我們家不需要住在我們家的客人,是嗎?」拜託,這是溝通嗎?如果你老師跟你說,我們教室不需要不會唸書的學生;如果你老闆跟你說,我們公司不需要沒有產值的員工……這是命令恫嚇,這是最後通牒,這不是溝通。
學生遇到這種老師,可以轉學。員工遇到這種老闆,可以轉公司。幼童可以怎樣,可以轉家嗎?
溝通的前提是雙方就算有些權力不對等(在所難免),但高權的一方不能動用權力威嚇。自願放棄權力,尋求話語權的平等,才是溝通的開始。恫嚇可以得到表面的順從,溝通才能獲得內心的尊重。
你說,孩子很難教,有這粉專不錯。我覺得奇怪,有必要教出「完美的孩子」嗎?孩子不是產品,你也不是產品經理。是人就有優點有瑕疵,有貢獻也有適應社會的困難之處。孩子不想做家事,那是人之常情,我也不想做家事,長大不得不做而已。孩子願意做,就稱讚他。不想做,就由他。現在不會做,以後他自己有需要就會做。
長大不會做家事,不會成為甚麼人生跨不過的門檻。但去承受一份有條件的親情,不成為「完美的孩子」就無法獲得至親的愛,會是一輩子的陰影。
人的成就,不應該來自於「會教小孩」。你的成就是你的,小孩的成就是他自己的。你對人生有甚麼不滿,就自己去實現,只要盡力,至少也無憾了。孩子出生在哪個家庭,自己無法決定,不要拿無從選擇的孩子,去作為滿足自己成就的工具。
教養責任是甚麼?有個溫柔的心,不要出於私利傷害他人,對世界永遠懷抱著希望與好奇,這樣就夠了,真的這樣就夠了。什麼幾歲就這麼會講話、家長好會教,那一點意義也沒有。
成人世界喜歡比來比去,那是人類競爭的天性。這場無盡的賽局,我們自己苦痛自己慶祝就好,不必把小孩牽扯進來。我上大學前幾乎沒掃過幾次地、沒洗過幾次碗,也沒成為生活白痴。我很慶幸,幼時從來沒聽過「我們家不需要住在家裡的客人」這種話。
家人,不需要證明。
(本文經原作者溫朗東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延伸閱讀:
別再說不會教小孩!這位媽媽用夜市玩具,讓孩子聽懂為何人活著卻失去靈魂
家長不知道怎麼教小孩?這個可愛繪本讓你十分鐘教會小孩理解與包容
別再說不知道怎麼教小孩─這位媽媽在和孩子作蘋果派的過程,學到一堂最寶貴的教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