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玉蔻
蔡英文政府上任即將屆滿一年,細數這段時間的政績,許多改革都有所推進。但若我們把格局拉開來看,這些事情多半是在清算台灣過去的錯誤,卻沒有放眼未來。這不是強求政府去盲目追趕科技潮流,而是回過頭來看看現在生命力最蓬勃的 20 歲世代,他們究竟在關注些什麼。見微知著,台灣的未來其實早在他們身上生根。
無論是年金改革、亞洲‧矽谷或是前瞻建設計畫,這些政策主打的族群都是現年 45 歲以上的群眾,讓他們能夠領得到退休金、事業發展有所為繼。問題是,現在的六年級生、七年級生甚至是八年級生的需要是什麼,政府有想過、有在意嗎?
正值壯年的六年級生們,恰好走到了孩子進入教育體系的階段。但我們的教育僵化已不是新聞,又如何能提供他們面對變化快速未來所必備的技能?茫然之下,這些孩子也只能如他們的前輩一樣,選擇窩居在小確幸的保護之內。
然而,這並不是無解的問題。就像小野與台北市政府合作在寶藏巖打造的影視音實驗學校(Taipei Media School)一樣,孩子們能夠從中找到不同於傳統教育的選擇。這類型的實驗學校不應侷限在台北,而該遍地開花,讓台灣各地的孩子都有接觸不同前途的可能性。
至於多半還在校園的八年級生,我們這些長輩更應該學著去傾聽他們的話語。最近師大附中與高雄中學不約而同發起陳抗活動,反映的是主事者將溝通管道閉鎖起來,反民主地一意孤行。不同世代之間的隔閡,就是在上位者拒絕溝通之後,劃下日漸深邃的鴻溝。
對於已然步入社會的七年級生,政府該做的是學著從他們的眼睛看事情。這些青年既還未被時代甩開,又有些許工作經驗,他們所看的、所聽的、所用的,就是未來 5 年、10 年趨勢的方向。只是當我們順著趨勢看過去,通常眼前都是一片荒蕪。
因此,政府除了解決積年的問題之外,也要為台灣的未來開墾拓荒。當政府能夠描繪清楚的願景圖像之後,青年就有方向可以依循,不必繼續窩居在小確幸的保護罩之中,而能一展長才。
(本文經原作者周玉蔻授權刊登。圖片來源:x1klima,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