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本書】

孫文一生雖有許多爭議,但是在多數中國人的心理,孫先生就是帶來民主的偉大燈塔。他在北京的葬禮萬人空巷,前來送葬的北京市民就超過12 萬人。到處迴響著「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口號。

美國社會學家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當時用相機記錄了北京孫中山葬禮活動的完整過程,這是孫中山北京葬禮最完整的影像記錄。(責任編輯:蔡沛宇)

孫中山遺像 北京 1925 年

文/ 邢文軍、陳樹君
攝影/ 西德尼・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

孫中山葬禮

1924 年10 月,奉系軍閥張作霖和直系將領馮玉祥聯合推翻曹錕為總統的直系軍閥政權。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先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孫中山接受邀請,並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召開國民會議,作為解決時局的辦法。

11 月,孫中山離開廣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繞道日本赴天津。12 月底,孫中山到達北京,但未及商談國事,便臥病不起,住進協和醫院。外科專家兼協和醫院代理院長劉瑞恆主刀,為孫中山進行剖腹探查術。

一直以來,外界都以為孫中山死於肝癌。2004年海峽兩岸學者交流孫中山事蹟時,協和醫院展示了一份編號為「9954」、名字為「孫逸仙」的13 頁報告。這份報告顯示,孫中山實死於膽囊炎。

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生命最後兩個月是在協和醫院度過的。1925 年3 月12 日上午9 時30 分於北京東城鐵獅子胡同5號逝世,終年59 歲。

同日,孫中山遺體被護送到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3 月19 日,孫中山的葬禮在協和醫院小禮堂舉行之後,靈柩由協和醫院移至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社稷壇前殿,從24 日起接受社會各界公祭。

1925 年4 月2 日,孫中山靈柩被移往香山碧雲寺金剛寶座塔內安放,直至1929 年南京中山陵建成。之後,國民政府將其重殮時換下的大禮服等衣物放回原殮之楠木棺中,封入金剛寶座塔內,設立衣冠塚,並立碑紀念,還將做過靈堂的碧雲寺普明妙覺殿闢為「總理紀念堂」。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修碧雲寺,重新命名為「孫中山紀念堂」和「孫中山先生衣冠塚」,以供後人瞻仰。「孫中山紀念堂」匾額為宋慶齡手書。

甘博用照相機記錄了北京孫中山葬禮活動的完整過程,拍攝了50 多幅照片,應該是孫中山北京葬禮最詳細、最完整的影像記錄。

萬人空巷,只為見孫先生最後一面

孫中山葬禮 北京協和醫院 1925 年

據《民國財長宋子文》一書介紹,1925 年3 月19 日,孫中山的家人在協和醫院小禮堂先為他舉行了私人葬禮,接下來的公開葬禮由許崇智致悼詞,悼詞宣讀完畢後,由燕京大學學生自發組成的唱詩班唱頌孫中山先生生前喜愛的詩歌〈甜蜜的和平,上帝博愛的禮物〉,外面則有成千上萬的群眾在等待。

當唱詩班把送葬者從小禮堂裡領出來時,哭聲也從小禮堂飄出。宋慶齡身穿喪服,臂戴黑紗,由妹妹宋美齡和孫科攙扶,後面還有宋子文、孔祥熙夫婦以及其他親友,再來就是由24 個護棺人抬著的巨大靈柩。

小禮堂位於協和醫院老樓東單三條以南,現今背靠現代化的東方廣場建築群,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協和小禮堂裡曾經發生過諸多往事,比如印度詩人泰戈爾1924 年訪華期間,新月社成員於當年5 月8 日為他在此慶祝64 歲的生日,演出他著名的英語話劇《齊特拉》(Chitra)。1939 年, 著名作家林海音跟夏承楹(筆名何凡)的婚禮也在這裡舉行。

學生列隊送行,承諾不忘打倒帝國遺志

葬禮中的學生隊伍  北京 1925 年

靈柩通過北京十里長街前往中央公園,街道兩旁擠滿了數十萬送別的人。據記載,從協和醫院到中央公園,一路上「幾無一片隙地」;東單三條及帥府園的交通完全斷絕;王府井也人山人海,前來送葬的北京市民超過12 萬人。到處迴響著「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口號。

照片中參加葬禮的學生來自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北京財政商業專門學校、北京新民大學暨附中、公民大學代表團等。陸軍部安排了軍樂團,並派部隊參加了葬禮。民眾手舉「國民追悼孫中山先生大會」、「打倒一切軍閥」、「打倒帝國主義」等標語牌。

生命有盡,「三民五權」精神不死

孫中山靈堂 中央公園三五門 1925 年

孫中山先生的靈堂位於中央公園原社稷壇大殿內,圖為搭在壇前的祭祀牌樓。祭祀牌樓稱為「三五門」,橫幅書寫「民有、民治、民享」,右聯為「三民主義」,左聯為「五權憲法」,以紀念他的三民主義和五權分立的立國思想。

五權憲法最核心的思想是政權、治權分立,政權歸屬國民大會,而治權乃指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監察權、考試權,各自獨立運作並互相合作。

眾人夾道,巨幅花圈獻上哀悼

葬禮巨幅花圈 北京 1925 年

葬禮花圈是用鮮花或者紙花等紮成的環形祭奠物品,獻給死者表示哀悼與紀念。花圈的發源地據說是希臘,原本是作為裝飾神像的「聖物」。

但後來教堂中的祭司也開始配戴花圈,甚至傳到其他地區後也不再局限於教堂使用。比如古代西歐曾用花圈獎賞凱旋的戰士和運動場上的優勝者;印度和緬甸,至今還保留著致贈貴賓薔薇花花環以表敬意的習慣。 照片上的巨幅花圈直徑至少為5 公尺。

萬千民眾弔唁,紀念40 餘載殫心瘁力

上/葬禮輓聯 北京 1925 年

孫中山葬禮期間的輓聯懸掛在中央公園的臨時大棚,其中最有名的是李大釗撰寫的214 字中國現代最長的輓聯,上聯:

廣東是現代思潮匯注之區,自明季迄於今茲,漢種孑遺,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類皆孕育萌興於斯鄉。先生挺立其間,砥柱於革命中流,啟後承先,滌新淘舊。揚民族大義,決將再造乾坤。四十餘年,殫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喚起自由獨立之精神,要為人間留正氣。

下聯:

中華為世界列強競爭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經濟侵凌,甚至共管陰謀,爭思奴隸牛馬而家國。吾黨適丁此會,喪失我建國山斗,雲淒海咽,地黯天愁。問繼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億兆有眾,惟工與農,須本三民五權,群策群力,遵依犧牲奮鬥諸遺訓,成厥大業慰英靈。

作者提供

上圖為掛在臨時搭造的棚內的輓聯。孫中山先生逝世後,據報載,前往中央公園社稷壇拜殿弔唁的團體和個人絡繹不絕。

僅一週時間,公祭處共收花圈7,000 餘個,輓聯5,900 餘副,橫條幅500 餘件,唁電、唁函不計其數,弔唁簽名者達74 萬多人,參加送殯者30 餘萬人,而那些未留名者更是多不勝數。那時全北京不過200 多萬人,如此大規模的祭奠幾乎成為全民行動。

一代偉人的殞落

孫中山遺像 北京 1925 年

照片中的孫中山遺像以鮮花環繞,擺放在靈車後面的一輛馬車上,由中央公園社稷壇出發前往碧雲寺。遠處公園圍牆上站滿了送葬的人群。

親自參加了孫中山葬禮並拍攝數十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之後,甘博在3月16 日寫給北美基督教青年會國際部的信中,對孫中山去世做了以下評述:

大多數政府官員並不贊成他的思想和舉措,然而一旦他去世,這些官員都紛紛為他載譽。他是民國初期值得注意且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肯定會在中國歷史上占據重要的一頁。我們實在應該在過去幾年深入了解、研究他的事蹟。

顯然,有不少反對他的言論,尤其是利益與他相左的人。況且他已臥病很長一段時間,如今他的去世對於中國政治不可能帶來太大的變化。

步行相送,願英靈安息碧雲寺

孫中山靈車 北京 1925 年

照片中掛有「北京550」號牌照的汽車,裝載著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於3 月24 日前往碧雲寺。由中央公園奉迎靈車到西直門的民眾多達30 萬人,大約有2 萬人由西直門步行到碧雲寺。

延伸閱讀:
【歷史課本沒說的事】武昌起義的策動根本和革命無關,就連孫文也是「看報紙才知道」
你所不知的孫文:我們口中的國父,其實是曾與日本首相密謀賣國的「國賊」?
袁世凱才是中國近代第一戰神!在怎麼打都輸的清末,他靠 4 招打造清朝最強部隊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百年凝視:西方鏡頭下的變革中國,社會經濟學家甘博1917~1932記錄的歷史瞬間》,由野人出版社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