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玉蔻

說到台灣知名畫家,除了陳澄波你還能想到誰?想不到的話,那就來跟你介紹一位潦倒的天才吧。

在教育部的倉庫深處,有近 50 幅畫作被封存了超過半個世紀。俗氣一點來說,這些畫可是市價超過 50 億台幣的寶藏,因為作者意外去世而只能留在黑暗之中。這作者名叫常玉,一位潦倒而思鄉的天才。

常玉出生於清朝末年的富商家庭,隨著他 19 歲那年五四運動的風潮,成為了民國初年最早一批的留法學生。不過不同於一般勤工儉學的留學生,常玉靠著優渥的家境遊走在巴黎街頭,汲取整個城市的氛圍成為他的養分。

常玉沒有接受正規的美術學院教育,卻能成功把西洋技法與書法線條融為一體,形成獨樹一格的風格。再加上家道中落之後,潦倒的處境與思鄉情懷成為他繪畫另一個養分,讓沒有被學院教育影響的天分更加茁壯。

到了 1964 年,當時的教育部長黃季陸慧眼識英雄,不顧常玉沒有正規學歷,力邀他回台策展、任教。當時常玉寄了一批自選畫作到了台灣,他本人卻因為護照問題不得入境,結果在 2 年以後意外因為瓦斯中毒去世。偏偏常玉無依無靠,畫作無人繼承認領。於是,當年常玉所寄出的畫作就這麼停留在教育部的倉庫裡,直到他逝世 50 週年讓這些作品成為公共財,它們才得以重見天日

或許冥冥之中自有注定,也因為常玉驟逝,讓這些作品不至於四散各處,成為了全世界少有、具有系列感的畫作。常玉濃烈的思鄉情感、中西合璧的繪圖技法、大膽的構圖與符號運用,都讓他的畫作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

常玉雖然無緣踏上台灣的土地,我們既然有幸能夠珍藏他的作品,自然應該把它當成全台灣人的文化資產審慎對待,而常玉的名聲也不該跟著他的畫一起被鎖在倉庫深處。

藝術是人類少數共通,且能超越任何藩籬的語言。陳澄波在 228 事件中不幸殉難,他的畫作已經超越了其悲劇角色,烙印在每個台灣人的心中,這背後原因其子功不可沒。然而,要推廣藝術─尤其是台灣人的藝術─光靠民間的力量絕對是不夠的。這次政府能夠想起常玉的畫作,讓它們再度曝光固然可貴,但希望這只是個起點,未來還能見到政府播下更多藝術的種子在台灣人心中發芽

(本文經原作者周玉蔻授權刊登。圖片來源:翻攝自國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