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玉蔻

香港鳥籠選舉落幕,有隻精美的金絲雀被北京擺上了「特首」的籠子裏頭。她所唱的將會是香港民主的輓歌,或是針對台灣的魅惑之聲呢?

台灣要提高驚覺了。

上個週末,我去香港參與巴塞爾藝術展,眼裡所見的除了藝術品之外,滿滿都是摩肩擦踵的中國遊客,一團一團,展場內大多是年輕的普通話觀展人。這個景象,側面證明了中國近年的富足。對比起來,香港則是變得更加擁擠、混亂與窘迫。雖然我恰好與特首選舉擦身而過,未能躬逢其盛,也在街頭一窺了香港民眾的無奈。

就在選舉前一日,我坐上計程車,會說廣東話的友人與司機聊著天,談到第二天的特首選舉。興致高昂的司機先生說,雖然曾俊華的民調高,但也不指望他若真的上位之後的作為還能夠符合民意。他的話裡聽來頗有台灣人「兩黨一樣爛」之感,更多的,是一種香港鳥籠選舉的無奈

在 香港人中,有向政府登記、可投票的民眾約有 380 萬人。然而,根據香港《基本法》規定,香港特首選舉卻僅僅是由 1200 人所組成的選舉委員會提名投票所選出來。再加上北京發布「831決議」,可排除任何共產黨不中意的提名人選,這讓香港的民主是名存實亡。也因此,心灰意冷的香港人只能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在民調之上,我們也才會看到落選的曾俊華會有如此高的民意支持度

「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從太陽花學運開始,這句話就在青年世代之間廣泛流傳。不過,早在鄧小平時代,香港就被設定為一個用來向台灣展示一國兩制的櫥窗。只是誰也沒料想到,當初中國所承諾的「港人治港,50 年不變」才過了不到一半的時間,「馬照跑,舞照跳」的景色就快要消逝了。

箇中原因,就是香港人重視「兩制」,但中國人只想著「一國」。兩者期待的落差,造就了如今的香港。再這麼下去,香港要維持一國兩制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留給香港人的就只剩下對金錢的渴望與無盡的虛無感。而這,又再次給台灣人一個警惕。

台港之間處境相似,未來林鄭月娥定然在台灣有相當程度的曝光機會。而林鄭月娥外語流利、學經歷豐富,其專業形象或許有機會搏得台灣人好感。不過,林鄭月娥的先生在北京的首都師範大學教書,其中一子在小米任職,這兩人無異於是她被北京政府握在手中的人質。林鄭月娥是香港人的香港特首,或是北京的一國兩制宣傳品?台灣人最好謹慎觀察。

(本文經原作者周玉蔻授權刊登。圖片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