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推薦這篇文章】
川習會將於四月登場,此次會面聚焦於北韓問題,中國也將確認一中政策。然日前美國國務卿提勒森訪問中國,儘管希冀促成更加穩固的美中關係,但在用字遣詞上受到多方質疑。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國際外交上的對話與文件書信皆力求精簡且明確,提勒森誤用此舉值得玩味,也令台灣感到一絲顫慄。
「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以及合作雙贏」是「新型大國關係」很重要的概念,這也是在冷戰之後避免各方強權以意識形態對抗或戰爭解決的模式。美中過去因為國際安全而較少探討相關議題,但現在美國國務卿卻在會面前完整援引出這項概念,是否美國在強化中美關係的前提下,對於台灣以及中國周邊衝突地區立場將會有些轉變?
(責任編輯:鄭伊真)
國務院代理發言人唐納今天說,國務卿提勒森訪問北京期間知道自己所選擇表達的措辭,但這完全不代表美國對台灣的政策將有改變,美國仍堅持「我們(美國)的一中政策」。
根據國務院資料,提勒森在北京期間,他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會面前先主動提到,過去40年來,「在不對抗、不衝突、互相尊重及總是尋求雙贏的解決方案上,美中已建立非常積極的關係」;在與王毅會面後,提勒森更說,「藉由對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理解」,引導美中關係這40年來的發展。
「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是北京在描述美中「新型大國關係」概念時所用的措辭,儘管前總統歐巴馬任上的白宮國安顧問萊斯曾使用「新型大國關係」這一詞彙,但歐巴馬執政後期已不主動提起,美中過去也少見以完全相同用字、論述這一概念。
提勒森在北京使用中方慣用的語言與字彙,中國媒體解讀成是「中國外交的勝利」;美國輿論及學者則批評,美國選擇和中國完全相同的用語是「一大錯誤」。
對此,唐納說,美國也想要「雙贏」的美中關係,至於提勒森及他的幕僚是否知道在北京使用「和中國完全相同的說詞」的意義?唐納指出,「他(提勒森)知道他選擇的用字」。
有記者追問,當提勒森提到「相互尊重」這一中國強調並表述的字眼,會讓北京認為在香港、西藏及有關台灣的議題上的看法,美國會尊重北京的核心利益與關切,「(美國)對台灣、及西藏的政策是要有變化了嗎?」唐納說,「完全不是」。
關於台灣,唐納指出,美國除鼓勵發展良好且日益增強的兩岸關係外,美國的「一中政策」立場仍然堅定;至於其他、如人權及中國境內人民權益等問題,也是提勒森此次訪問關切的議題之一,美國沒有退讓。
他表示,提勒森這次亞洲行,釋放的訊號是美國想與中國發展合作、富成效及有前瞻性的美中關係;對處理北韓問題,這趟訪問是否得到美、中將聯手向北韓施壓的共識?他則指出,美中雙方仍持續對談,相信接下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時、仍是兩國元首討論重點。
延伸閱讀:
中文系教授批「一中承諾書」:如果教學不能碰政治,那我這幾門課可以收一收了
為了收中國學費什麼都能賣?世新簽「一中承諾書」,課程禁談台灣主權地位
為什麼台灣不能被承認是一個國家? 因為我們的法律先否定了自己
(本文經合作夥伴中央社授權轉載,並同意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川習會前 美強調一中政策不變〉。首圖來源: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