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編譯這篇文章】

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縮寫:GDP)亦稱國內生產毛額或本地生產總值,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區域的經濟活動中,所生產出之全部最終成果的市場價值

——看起來,GDP 好像是判斷一個地區是否有錢又幸福的指數?(責任編輯:鄒家彥)

人均 GDP 前十大地區的共同特徵

人均GDP高的國家,生活水平一般而言也都相當高,因此也成為許多移民者的口袋名單。不論是早一點的美國夢,或是歐洲的難民現象,除了地緣關係之外,背後多少也反映了渴求更高生活水準的心態。

根據2015年的資料顯示,全球人均GDP前十大的地區由低到高分別是:丹麥、新加坡、美國、澳洲、愛爾蘭、卡達、挪威、澳門、瑞士,以及盧森堡。

統計過後,這十個地區有以下的共同特徵:

1. 穩定的政治局勢
較明顯的例子是丹麥、挪威等北歐國家,以及瑞士和盧森堡

2. 競爭的商業環境
新加坡的金融業、美國作為全方位經濟體,以及澳門的博弈產業

3. 良好的社會福利
除大家熟知的北歐國家外,愛爾蘭也以「避稅天堂」聞名,如蘋果等大企業紛紛將稅務轉移到該國。

4. 較低的失業率
卡達2009年的失業率只有0.5%、澳洲2010年時則是5.1%(對照:台灣2017年第一季的失業率為3.78%)

GDP 不等於每個人的幸福指數

相信許多人看到上述的清單會感到意外,因為許多我們印象中的經濟強國,例如德國、日本,甚至近年來崛起的中國等,居然都榜上無名。同時,就算身在上述十個國家內的人民,是不是也都真的那麼富庶呢?

這兩個質疑都相當到位,這也牽涉到人均GDP這項指標的限制。

因為是「人均」,所以是一個去頭去尾之後的平均數。因為是平均數,所以人口基數大的國家名次自然不會太高;同時,因為是平均數,所以無法反映每個個體的實際生活情況。這就是過度量化的陷阱

也就是說,光看GDP,並沒有辦法看見社會內部貧富不均的現象。比較妥貼的做法是參考「所得分配」指數,看看如果把總收入均分成十等分,前10%和後10%的收入到底差多少。

而且,「經濟起飛」對一般老百姓是無感的

對於整體經濟局勢和個人收入之間的關係,明尼蘇達大學發起了一項研究,發現所謂的「景氣復甦」或「經濟起飛」對一般老百姓是無感的,只有M型社會的兩端會受此影響。

研究指出,這樣的現象背後其實涉及到產業類型。一般的低薪工作者,如製造業或建築業等,其工程會受整體景氣影響,所以收入波動和大環境關係密切。至於富人,則因為他們的收入多來自投資,一切端看大盤走勢。

此外,性別、年齡和職業型態等也有不同的波動情況。比較令人意外的例子是,如果GDP上升1%,收入為全球前0.1%的男性理財師,他的收入會成長5.6%;相比之下,同樣收入比的醫生,收入只會成長0.25%。

但越是貧富不均,渴望名牌的慾望越是強烈

明明是景氣寒冬,每次看到新聞上百貨公司周年慶的人潮,或是信義區又一間大型百貨公司進駐,總給我們一種身在經濟起飛時代的錯覺。

一群美國的學者比較了美國各州的收入情況,以及他們在Google上搜尋Ralph Lauren(美國高單價服裝品牌)的頻率,發現收入較低的區域,搜尋名牌的次數竟然越多。

事實上,越是貧富不均的地區,出於名牌擁有的「包裝心理」,人們對它們就越有一種渴望。也就是說,我們深怕被別人看出自己生活條件不優渥,而無法支付名牌,所以就越要用他們來裝飾自己。

表面上我們光鮮亮麗,但實際上,我們為了浮華的外表,就越是要咬緊牙關的過日子。

參考資料:

  1. The Top 10 Highest GDP per Capita Nations of the World
  2. How the economy affects personal earnings
  3. How The Psychology Of Income Inequality Benefits Luxury Brands
  4. Income Inequality and Status Seeking — Searching for Positional Goods in Unequal U.S. States

(本文提供合作對象轉載。首圖來源: 401(K) 2012 CC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