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編譯這篇文章】
戰後嬰兒潮所帶來的中高齡人口基底過去是國家很好的生產動能,如今卻逐漸面臨退休的生活挑戰,相對的,國家所要擔負的費用也逐年上升。然而,世界性普遍低靡的出生率又使得情況雪上加霜,近期西班牙甚至推出性愛官員,專門推動相關生育策略。
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簡單。工作時間長、環境變遷、觀念上的改變皆使得大眾降低生育的意念。此外,生養孩子的成本代價在這世代相對高出許多,各國政府該如何制定相關政策,將會是決定未來生育率的關鍵。(責任編輯:蔡沛宇)
低生育率造成少子化的現象,在已開發國家已經變成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為了挽救國家「致命性」的低生育率,鼓勵大家多啪啪啪,西班牙近日特別指派了一位負責SEX的行政官員,來策畫國家的人口增長方案。
西班牙:工時好長夜晚太短
根據歐盟統計局 (Eurostat) 的數據,從2008至今,西班牙的生育率下降了18%,婦女平均育有1.3個小孩,低於歐盟平均1.5個。到2015年時,西班牙首次迎來了死亡人數大於出生人數的統計數值。除此之外,西班牙的社經智庫Funcas統計出,頂客家庭的數量,從1977到2015增長了三倍,從150萬增長到了440萬人。為什麼年輕人不想生小孩呢?
馬德里IE商學院的Rafael Puyol認為,人們覺得工時太長,經過一整天的勞動回家累得半死,夜晚又很短,所以生育率下降就在所難免…。
加拿大:人口增長來自移民
地理位置來到美洲大陸北方的加拿大,現在還指望移民們的生育率來挽救人口危機。加拿大原本就是移民國家,自1999年起,移民一直都是人口數上漲的主力,據估計,自2031年起,移民將會貢獻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增長,如果移民無法維持的話,加拿大的人口增長數將會趨近於零。
溫尼亞家庭學會 (the vanier institute of the family) 的CEO Nora Spinks認為,越生越少之所以為趨勢,是環境和生理因素結合導致。以前的人都比較早婚,比如說在1960年時,婦女平均在22歲就生育她們的第一胎;如今,越來越多女人在30後才結婚。想當然爾,越晚生第一胎,接下來要再懷孕生第二、第三胎,會比年輕時難很多。
除了晚婚的因素,萊斯布里奇大學 (University of Lethbridge) 的社會人口學專家Susan McDaniel指出,養育一個小孩,所需要付出的不只是金錢,還有很高的機會成本,尤其是對那些希望繼續在職場上保有工作的媽媽們,他們還得額外付出許多時間去陪伴小孩、載來載去陪他們上各式才藝、運動課。
中國:政府在長達三十年的一胎化政策後開始鼓勵生育
現在,全世界應該沒有人比中國更憂心下一代人太少、人口老化加遽的問題了。中國在2013來到了青壯人口(15~64歲)比的巔峰,但因為過去的一胎化,不鼓勵生育,人口扶養比越來越高,愈來越多的人在退休,卻沒有更多人青壯人口支持。連本來中國西南部少數族群比較多的地區,原本不在一胎化的規範之內,現在也越來越趨近於「漢族」的模式,越生越少。全世界獨樹一擲的人口政策「一胎化」,因此在2015年畫下了句點。
上海交通大學專攻人口發展的教授Jiang Quanbao說,女人對於「生小孩」的觀念,已經歷經了重大改變。現在不再是多子多孫多福氣的年代,女性接受更好的教育,也有自己的事業追求,生養第二個小孩的機會成本實在太高。此外,不斷攀升的房價和小孩們的教育投資費用,也讓不少父母對於生小孩感到猶豫。社福系統越來越完整的機制,也讓現代人拋棄過去老了得完全讓小孩養的觀念。最後,娛樂選擇越來越多,不用生養小孩,一樣可以讓人生過得豐富美滿。
生與不生?雖然取決於個人的自由意志,但從國家長期發展的觀點,一直都是值得關注的議題。台灣從兩個恰恰好,也到了三個不嫌多的時代,雖然晚婚晚生的趨勢難改,但政府與整個社會在生養小孩這方面,能提供家庭多少的支持,也是影響的關鍵因素。
參考資料:
- Spain appoints SEX TSAR to encourage couples to have more nookie to boost country’s ‘catastrophically’ low birth rate
- Baby bust: Low fertility rate puts onus on immigration
- China seeks baby boom to counter sluggish birth rates
(本文提供合作對象轉載。首圖來源:Kamaljith K V CC license)